..續本文上一頁子《道德經》五千言,已經被火焚化。這樣就收取各種經卷,一時鄉村的人都歎爲奇異。
【其金剛般若一卷,題字焦黑。訪問所由,乃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其人行急,不獲潔淨,直爾立題,由是被焚。】
只有一處特別,就是《金剛般若》一卷經的經題變得焦黑。大家詢問緣由才知道,最初寫經題的時候,有個州官很會寫字,請他來寫。這個人做得很匆忙,沒有整潔身心,直接就題上去了。當時心沒有安住在誠敬當中,寫的經題沒有功德力,所以火就能燒上去,使得字迹焦黑。
【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寺主神察,目驗說之。】
令狐元軌現在還在世,當初寫的大乘經也還存在。這是京師西明寺的寺主神察師目睹了這件事而說的。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經。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誠敬爲本。若戒行精嚴,誠敬笃至。則叁寶諸天,皆爲擁護。否則無邊法力,莫之能感。】
一切佛事,無論是書寫、諷誦、受持、開演,還是祈福、禳災、延壽、超度等等,都要以戒行和誠敬爲根本。如果戒行精嚴、誠敬到量,那麼叁寶諸天就一定來作擁護。
爲什麼這樣講呢?大家知道,叁寶的力量周遍在一切時空中,只要我們竭盡誠心來做,就能召來叁寶的加持。這不同于求世間的達官貴人,即使費盡功夫,也不一定能求到。佛法上的事,只要具備戒行精嚴、虔誠恭敬這兩個條件,不論做哪種佛事,都有叁寶和龍天來擁護、護持。不然,沒有持戒和竭盡誠敬,不具有感通的因緣,即使有無邊的法力也無法顯現。
【觀此諸經毫無所損,唯金剛經題,字迹焦黑,以其人既無戒力,又無誠心故也。受持佛經者,可不以持戒竭誠爲急務哉。】
看到這些大乘經絲毫無損,只有《金剛經》的經題字迹變得焦黑,就是因爲當初寫經的這位州官,沒有持戒的力量,寫經時又沒有誠敬的心,匆匆而寫,所以不具功德力,也就被火燒得焦黑了。以此爲鑒,受持佛經的人能不以持戒、竭誠作爲當務之急嗎?
比如我們誦經、持咒、念佛,如果恭敬至誠,一句一句都傾注自己的誠心,就能得加持;如果隨隨便便念過算數,以心不誠敬的緣故,就難以得加持。
【唐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訪工書者寫之,價酬數倍。而潔淨翹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燃香熏衣。筒中出息,通于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
唐朝河東地區有一位叫練行的尼師,常常讀誦《法華經》。她訪問善于書寫的人寫經,給他寫經的報酬好幾倍。
寫經者潔淨勤奮,超過其他人。每天起床都做一次沐浴,燒好香再用香熏衣服。寫經時有一個筒通到牆壁之外,要出氣時通過這個筒通到外面。
這七卷《法華經》,用了八年才寫成(寫經的時間這麼長,每個字都傾注了極大的誠心在裏面)。
【龍門寺僧法端,集衆講說。借此尼經,以爲楷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事不獲已,乃自送付端。端開讀之,唯見黃紙,了無文字,余卷亦爾。】
龍門寺的僧人法端,集合大衆講說經典,要借練行尼這部《法華經》作爲樣本。練行尼堅決不給,法端就責怪她。實在不得已,練行尼就自己送來經卷,交給法端。
法端要講經了,打開經卷,只有黃紙,根本沒有字!不但這卷經如此,其他六卷經也通通沒字。
【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頂戴繞佛,七日不休。開視,文字如故。即貞觀二年,端自說之雲。】
法端慚愧、忏悔自己的輕慢,導致經文隱沒不現。他只好把經卷送還練行尼。
練行尼悲哀哭泣,受取經卷之後,用香水洗淨經函。對于經卷禮拜、繞佛,七天不休息(她對《法華經》非常恭敬,見到經卷上沒有字,心裏特別難過。就祈求佛力加被,恢複經卷的原貌,所以竭盡自己的誠心頂戴佛經,繞佛祈求,七天不休息)。再打開經卷,經文和原來一樣!一個個字都顯出來了!
這是貞觀二年,法端自己講述的事。
【本擬廣錄恭敬叁寶之利益,及亵慢叁寶之罪愆,令研究佛學者取法有地,獲罪無由,以目力不給,遂止。】
印祖說:原本打算廣錄恭敬叁寶的利益和亵慢叁寶的罪過,使得研究佛學的人有榜樣可以效仿,不至于遭致罪報,但因爲眼睛不好,只能中途停止。
以上簡略地解釋了《竭誠方獲實益論》的正文。大家學習之後關鍵要反省自身對于佛法有哪些亵渎、輕慢的行爲,然後著手改正自己的缺點。
下面羅列一些現象,供大家對照檢查:
1、把法寶放在不潔淨之處。這是很多人忽視的地方:比如有時把經書放在有灰塵的窗臺上,或者有油垢的桌子上。又比如香袋很髒,把轉經筒、法本、加持品和其它雜物或汙穢物放在一起。還有的會把經書放在床上、座椅上、拜墊上等不潔淨的地方。
2、有些居士臥室和佛堂不分,睡時也不用簾子隔開,這樣很不恭敬佛像、法寶。或者看電腦、電視有些不清淨的畫面,經書也就在不遠之處,這樣也是不恭敬法寶。
3、因爲不經常打掃佛堂,供燈和供香的油煙熏在經本上。還有居士因爲家小,廚房和臥室不太遠,炒菜的油煙落在經書法本上。
4、跨越法本。特別開法會時人多,有些人著急,會從別人的經書或香袋上跨過去。
5、有些道友竟然把世間書籍放在了佛教經書法本的上面。
6、佛經法寶要用雙手捧,而且拿的時候要高于臍部,不能挾在腋下。現代人比較隨便,習慣單手給人拿東西,但對于尊貴的經書這樣做就不尊重。
7、上廁所後或者手摸了不幹淨的東西,都要先洗手再看經書。大家看佛經時一般會洗手,但看其它法本就沒有看經書這麼尊重,也就會忽視這些細節。
8、如果在家人還沒有完全吃素,誦經、念佛時,要先刷牙、漱口,因爲嘴裏的葷腥、濁氣會汙染經本。
9、有人躺著看經。或者誦經時會用口水翻書。或誦經到一半時,碰到有重要事要處理,有些人會對法本折頁、折角,或者就把法本放在那裏,讓它攤開不合起來。或者幹脆把書倒扣過來,人就去處理事情。
10、有些人誦經還在打電話或者說雜話、開玩笑,這樣很不莊重。或者看經書法寶時,旁邊還放電視、廣播,聽音樂。或者邊吃零食邊看書,這都是沒有恭敬心的表現。
11、看見佛經上有灰塵時,用口去吹經上的灰塵,這樣口裏的濁氣吹在經書上,非常不恭敬。應當用幹淨的布來擦。
12、把佛經法寶當做貨物賣,把法寶做爲謀取利益的工具。
我們能改掉以上這些行爲,就會讓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實益,因爲我們下意識認爲這些都是小事,所以才會導致有這些行爲出現。學了《竭誠方獲實益論》,看到古人對法寶的重視而獲得的成就,我們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多年學佛沒有進步、沒有實效甚至還不如從前的原因。就像常說的那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之一就是學佛的恭敬心、虔誠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在下降。
《竭誠方獲實益論 講記四(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