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函遍複 講記一(印光大師文鈔選編)

  一函遍複講記

  印光大師 著

  益西彭措法師 講述

  這篇普遍答複信衆的信函,語言雖然拙樸,意義都是依據佛經而說。如果肯依這樣真修實行,就能得到無窮利益。

  下面我們分十二段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教言:

  一、淨土法門的宗要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淨土法門普被上、中、下一切根機,無論哪種利根、鈍根全部收攝在內,這是如來普遍爲了一切上聖下凡,使得他在一生當中就能了脫生死的大法。對于這簡易、方便的淨土法門不能信受修持,實在是很可悲哀的事。

  【此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

  “淨土宗”,顧名思義就是以往生西方淨土爲宗旨。修持往生淨土的法門,以信、願、行叁法做爲本宗修行的要點。

  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又有求生淨土的懇切願力,再加以努力實修往生淨土的方便,就能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

  第一、要信這娑婆世界純一是苦,信極樂世界純一是樂。

  這個娑婆世界只是煩惱和業力變現的果報,決定沒有絲毫的安樂。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在娑婆世界裏所受用的就只有苦、樂、舍叁種受。苦受就不必說,樂受也只是煩惱和有漏善業所造就的五欲樂和禅定樂,這也只是一時因緣聚會的快樂,因緣一散就落得壞滅而陷入憂苦當中,當然不是真實安樂。不苦不樂的舍受也只是由暫時業的勢力維持,勢力一盡,就必定在遇到境緣時發起煩惱、業力,引發種種苦苦和壞苦。這樣就能決定娑婆世界唯一是苦的自性。

  極樂世界根本不同。這是由阿彌陀佛累劫發願修行,以無量福慧功德所莊嚴的淨土。她的特殊之處就是衆生臨終時的心和佛心相應,就被攝持到淨土之內。這裏沒有任何引生煩惱的助緣,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也就是一切色聲香味觸在接觸時所起的作用是在遮止煩惱和業,是在唯一增益道心,因此即使有煩惱種子存在也無法現行。所以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時唯一享用無漏法樂。這就是依仗佛力加持而超出苦苦、壞苦、行苦。

  能夠這樣信解“往生淨土就真實達到了離苦得樂”,就了知往生極樂淨土勝過轉生娑婆世界的人間、天界無量百千億倍,也就再不會生起希求人天五欲樂和禅定樂的心,而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第二、是相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依仗自力斷除煩惱、證得真如,而了生脫死。又相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力,只要我念佛的名號求生佛國,臨終佛就一定會慈悲接引我往生西方。

  能這樣信解,就會發起決定求生淨土的心。因爲自己已經認定了這是即生出生死的唯一之路。自己沒有力量斷惑、了生脫死,又不借佛力攝持往生,那就落輪回了!所以臨終就抱定這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憑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受,往生淨土。這個信心真正生起來了,下面的發願、修法都會順理成章地發起。

  每個人都要認認真真地考慮:我到了這一生臨終時,到底走哪一條解脫的路。如果能把一生的歸宿決定下來,那到死前還有一段時間,就要爲實現這個目標盡量早做准備、多做准備。如果自己沒有決定求生西方的心,這樣目標不定、方向不定、志願不定,平時也不會認真積累往生資糧,到了臨終,就像到了十字路口不知道要走哪條路,那就很懸了!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緊接上面的兩種信心:一是信娑婆純一是苦,極樂純一是樂;二是信自力無法一生了脫,而仗佛力只要念佛求生就一定能往生。有了這樣的信解之後,就會發起迫切求生淨土的願望。這裏用兩個“願速”——願速出離、願速往生,就是指願心要這樣迫切才行。

  就像囚犯盼望早日出監獄那樣。囚犯心裏很清楚:呆在監獄裏只是受苦而已,只有出監獄才能得到自由和安樂。所以只要今天刑滿釋放,就絕不會再逗留一刻!這就是“速”的涵義。我們要有這樣迫切的心願,心裏只求快點出離這苦惱的世界,快點生到極樂世界!有這樣迫切求生的心,那就會發起以下的修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願就是一心盼望早點出離輪回、早點往生淨土,就像盼望早點出監獄回家一樣。那麼,怎麼修行才能實現往生淨土的願望呢?就是至誠懇切地常常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不讓這句佛號忘記。

  我們和佛的關系就像母子一樣,阿彌陀佛猶如慈母,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孩子。佛的心從沒有離開過我們,對我們這些孩子的憶念是永無間斷的。反過來,我們憶念佛的心也應當時時不斷。這樣母子的心就恒時合在一起,不會分離。也就會被佛力攝受,臨終時接引我們去西方了。

  所以念佛就是以佛爲念,不念其它。一心念佛就不再念貪嗔癡,不再念輪回裏的事。這樣念來念去,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和佛合在一起,就能往生。

  如果這一念佛不在,而落在世間的妄想當中,心緣在其它地方,就和佛隔開了。所以時時刻刻心都要緣在一句佛上。(當然這都是按照持名念佛的修法而講的。如果是修持咒、觀想等其它法門來求生淨土,那就按照自身的修法來做。)

  【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我們凡夫散漫慣了,一定要設立一個功課來約束自己,讓自己每天定時定量地完成。這就保證了每一天都有一段時間修淨土,符合一向專念的要求。

  凡事能每天堅持做,就容易成熟。比如練拳的人每天早晨練兩個小時,他舍不得間斷。如果哪天間斷,就覺得自己的功夫退步了。所以相續不斷很重要。就像母雞孵蛋,一定要護住熱氣不斷,才能孵出雞來。天天做功課,也就是保證每天都有一段時間,心裏緣著淨土、熏習淨土,每一天都跟淨土打交道。串習深了之後,心就不離淨土、常常緣念淨土,到了臨終一刻,心就自然傾注在阿彌陀佛上,這樣就能往生。

  在固定的課程之外,平常還有很多閑散時間,這也要抓緊利用。不要認爲在佛堂裏做功課的一段時間是在修淨土,出了佛堂就和修淨土了不相幹。不是這樣!要盡可能地相續!

  所以走路也不間斷念佛,站著心還緣在佛上,坐著也是念佛,躺下也念著佛入睡。做掃地、做飯、洗衣、洗菜、買東西等不用心的事,也要一邊做一邊念佛。如果心裏考慮事情,比如寫作、思維等等,分別心不能一心兩用,那就念不了佛。除此之外,做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佛。

  這樣一邊做事一邊念佛,不會讓你煩惱,反而讓你生歡喜心,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以前也講過湖南黃打鐵的故事,打鐵是一件苦事,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天,在高溫的火爐旁邊做這種單調的工作,當然是很苦的事。後來有一位師父勸他念佛,他依教奉行了。結果念了一段時間,打鐵時不感到煩躁,心裏清涼。所以能養成習慣就很好,一心緣在佛上,心漸漸會安定下來,也就時時得到法樂了。

  【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

  睡覺不出聲,出聲傷氣,就只心裏默念,耳朵聽,念四個字就可以。其他情況比如衣冠不整、洗澡、解手、到不幹淨處都須要默念。如果出聲念,儀式上不合適。

  總之,佛號要一直不離心口,當儀式上不合適時,就只默念,得到的功德是一樣的。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裏默念,都要做到叁個清清楚楚,這是念佛法門的訣竅。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道門,叫做“六根門頭”。心是從這道門出去的。這六道門不嚴格地守護,心就很容易散亂。心一散亂,修什麼、念什麼都功德很小。怎麼守護這六道門呢?在六根當中,閉上眼睛不東張西望就攝住了眼根,身體端坐不動就攝住了身根,鼻子聞的是檀香就攝住了鼻根,之後就用一句佛號攝住意根、舌根和耳根。怎麼攝住呢?方法就是認認真真地做到叁個清清楚楚。每一句佛號都力求在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用耳朵聽得清清楚楚。這叁點做到了,就能把心攝在一句佛號上,不往外奔馳。

  這樣心系在一句佛號上,一句接一句地相續。久而久之,妄念漸漸止息、佛念漸漸精純,功德就最大了。

  二、淨業的基礎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講念佛的人必須修好“觀經叁福”中的第一福。包括四句:

  第一、孝養父母。這是講得人身一定要假借父母的因緣,如果沒有父親,就缺能生的因;沒有母親,就無受生的緣。如果沒有父母,就失去了托生的處所,必須具有父母的助緣才有受用之處。也就是說,在中陰階段想要得一個身體,以自己的業識作爲內因,以父母的精血作爲外緣,因緣和合才有這個身體。以這個緣故,父母的恩德極重。

  母親懷胎以來,十個月中行住坐臥常常生起苦惱,而且擔憂生産時的死難。如果幸運地降生了,還要在叁年中無微不至的關懷養育。因爲嬰兒那麼小,根本沒有生存的能力,全靠母親養育。做嬰兒的叁年當中,跟母親睡在一起,常常拉屎撒尿。母親晚上經常就睡在屎尿裏,床被、衣服都不幹淨。等到長大以後成家,所愛的是妻子、兒女,對父母反而生起嫌恨、厭惡之心。這樣不行孝養,就跟畜生一樣了。

  再一方面,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間最大的福田。

  佛在世的時候,遇上某年發生饑荒。當時很多人都餓死了,地上白骨…

《一函遍複 講記一(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