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縱橫,比丘們乞食難以得到。那時候,世尊等著比丘們離去之後,就獨自一人到城市裏乞食,從早上到中午挨家挨戶地問:“有飲食嗎?有飲食嗎?”這樣乞食,沒有人給世尊飲食,所以世尊托著空缽回來。第二天又去,也是一無所獲。第叁天仍然一無所獲。
忽然有一位比丘在途中遇見了佛,見佛臉色異常,有饑餓的相。就問佛:“世尊!您現在飯食完畢了嗎?”
佛說:“比丘!我這叁天來沒得到一勺飲食。我現在饑餓虛弱,沒氣力跟你說話。”
比丘聽佛這樣說,忍不住傷心流淚。心裏想:“佛是無上福田,是慈護一切衆生的怙主。我現在賣掉叁衣買一缽飯來奉養佛,現在正是時候。”這樣想好之後就買了一缽飯,急忙端上來奉養佛。
佛知道他的心思,故意問他:“比丘!在這饑荒之年人都餓死了,你現在從哪裏得到這缽幹幹淨淨的飯?”
比丘就把自己的經過一一禀白于佛。
佛又說:“比丘!叁衣是叁世諸佛的幢相,叁衣的因緣是極尊、極重、極有恩德的。你現在換來這碗飯給我吃,我領你的好心,但我消受不了這碗飯。”
比丘對佛說:“佛是叁界福田、無上的聖人,尚且不能消受,在佛之外又有誰能消受呢?”
佛說:“比丘!你父母在世嗎?”
比丘說:“我父母在世。”
“你把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
比丘說:“佛尚且說不能消受,我的父母怎麼能消受呢?”
佛說:“能消受。”
“爲什麼呢?”
“父母生了你的身體,對你有大恩德,因此能消受。”
佛又問:“比丘!你的父母對佛有信心嗎?”
比丘說:“沒有信心。”
佛說:“他們現在會有信心的。見到你供養飯,心生歡喜,因此就發起信心。你首先教父母受叁歸依,就能消受此飯。”比丘領受佛的教誡,辭別而去。以這個緣故,須要孝養父母。
而且,佛母摩耶夫人生了佛之後,經過七天就去世而生到了忉利天。佛後來成道到四月十五就上升忉利天,在一夏中爲母親說法,就是爲了報答母親十月懷胎的恩德。
佛尚且親自報恩孝養父母,何況我們凡夫,怎麼能不孝養呢?由此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極爲深重。
第二、奉事師長。這要知道:教導開示我們做人行爲的規範,增長學識,成就品德,使我們因地的行爲沒有錯誤、欠缺,直到成佛之間,都是由師長教導的力量所致。這樣教導的大恩德最要敬重。
以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種行,叫做“敬上行”(就是恭敬尊長、長輩的行爲)。
第叁、慈心不殺。這又要知道一切衆生都以壽命爲根本。(意思是說,生存的所有內容都要依賴命根,沒有了命根,就一切都沒有了。所以衆生爲了保住身體的手、腳等,可以舍棄外在的財富;爲了保住命根,可以舍棄手、腳等。一切生存的所依就是命根。)如果見到衆生遭到惡緣而恐怖、奔逃、躲藏,就唯一設法要救護它的生命。
經上說:“一切諸衆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爲喻。(一切衆生無不愛重自己的壽命,我們不能殺衆生,不能用刀杖傷害衆生。這個道理只要將心比心地想一想:我最愛重自己的生命,不願被人殺,不願被人用刀杖打;衆生也一樣最愛重自己的生命,不願意被人殺、被人打。所以應當愛護一切衆生的生命,而不行殺。)”
(以上叁條都是善導大師《四帖疏》上所作的解釋。)
第四、修十善業。上面的“慈心不殺”是十善業中的第一條,這裏是總說“修十善業”。就是身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不生貪欲、嗔恚、邪見。這在講《十善業道經》時已經具體做過解釋,這裏就不多說了。
【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
念佛的人又要盡到倫常上的本分。處在世間就有倫常,處在什麼分上就要盡到這分上的責任。也就是:做父親的,要盡到慈愛;做子女的,要盡到孝養;做兄長的,要盡到友愛;做弟弟的,要盡到恭順;做夫妻的,要彼此和順;做主人的,要仁慈下人;做仆人的,要盡到忠誠。不管別人有沒有對我盡到本分,我總要盡到自己的本分。能這樣在家庭中、在社會上,盡到友誼和本分,就叫善人。
在世間的倫常上盡好本分,這是真實的修行,會給修法營造很好的條件和氛圍。好比造房子,首先要打好牢固的地基,再往上建就不會倒蹋,而且一層一層都建得起來。修行人沒盡好倫常上的本分,就等于沒有修法的基礎,這是最切身的地方。因爲每天都處在種種業緣關系當中,處處有因果上的處理、有應負的責任。如果對人對事不盡本分、義務,就欠了倫理義務上的債務,就有良心上的虧欠,心裏就會不幹淨、不光明正大。這樣的話,在家庭、在單位搞得人際關系緊張,或者心態很不好,心裏總是不安,總感覺氣氛不對、壓力很大,這樣怎麼能修好呢?
實際上所謂的修因果就是在爲人處事上修,在盡倫理本分上修,這是無法逃避的。要想修好佛法,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做人要盡本分,不能欠良心上的債務,不能違背責任和義務。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像這樣能盡本分,就叫“善人”。善人再念佛求生西方,臨終決定能夠得到往生,因爲善人的心和佛的心相合,就能感得佛慈悲接引他往生。如果口裏常常念佛,而心不依正道行持,或者在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等倫理上不能盡到本分,那自己的心就和佛心違背,也就難以往生了。這是因爲自己心裏發生了障礙,佛也沒辦法垂下慈悲來做接引。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裏居士往生的傳記時,就會發現幾乎人人都是盡到了倫理上的本分,臨終要走的時候心裏很安詳,助緣的條件也很好,沒有一點障礙。這都是平凡的人,立足于家庭、工作,在盡到了本分的基礎上,隨分隨力地修持淨土。他並沒有脫離生活,沒有違背責任,憑借根本的兩條就往生了淨土:一條就是做好了人,另一條就是對于淨土法門有信、願、行。他們心地正直、善良、忠厚,內在的善心和佛的心相應,也就感得佛以慈悲接引他生到淨土。
相反方面,也有很多人雖然念佛卻沒有得到往生。問題就出在沒有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行。比如對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並沒有真實地奉行。這樣自己的心和佛心違背,也就不能感通而難以往生。
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
【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
而且要勸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兒女、同鄉、親友、同事等等,一同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爲這件事利益很大,怎麼忍心讓生我的父母和我的眷屬、親友不得到這種大利益呢?
給予世間生活上的關懷、幫助,並不能讓親友得到解脫生死的利益。對親友最大的利益就是勸導他求生淨土,這樣來使他得到永久的利益。
【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何況現在是末法時代,有很多天災人禍。到災難降臨時無計可施,所以要事先做好准備。如果平時能常常念佛、念觀音,即使災難降臨也一定得到佛的慈悲庇護,而能逢凶化吉。即使沒遇到災難,也能以佛力加被,得到消業障、開智慧、增長福德的利益。
何況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成就凡夫做佛!因爲只要生到淨土,就已經了脫生死,登入不退地了。這樣只進不退,修到徹底時就是成佛。所以把一個人送到佛國,然後在佛國裏深造,最後畢業就是成佛。所以送人生西方就是成就人做佛,功德最大。這樣,以勸人求生淨土的功德回向往生,一定能圓滿自己往生淨土的所願。
四、一切功德都須要回向往生西方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中。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平常凡是誦經、持咒、禮拜、忏悔以及救災扶貧、做各項慈善事業等修行的功德,都必須回向往生西方。切切不可以求來世得到人天福報。一有求人天福報的心,就沒有往生的份了。
也就是說,如果有求來世人天福報的心,就會被這一念心所牽引,而趣向世間人天當中受生。以今生修持的功德,來世就得到福報。享福的時候,往往迷惑顛倒的多、造惡業的多,而且福越大、造的惡業越大,等再來世就難免墮入叁惡道中。再想恢複人身、遇到淨土即生了脫的法門,就比登天還要難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爲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佛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什麼用意呢?就是爲了我們能夠有辦法這一生就解脫生死,所以就特別傳授淨土法門。這也是考慮到我們業深障重的衆生,要想即生了脫生死,就要走仗佛力攝受而往生淨土的這條路。
念了一定數量的佛,就好比積累了一筆資金。這筆“資金”投在什麼地方用,就看自己的心把它回向在哪裏。最正確的做法,就是遵照佛的教導,把它回向在往生淨土上、回向在成菩提、度衆生上。如果把這筆“資金”投資在來世得人天福報上,那就在投資方向上犯了決策上的大錯誤。本來是作用很大的無價寶珠,回向在往生、成佛、度衆生上,就能得到往生淨土、成佛、度衆生的極大利益;而投資得不好,用這個無價之寶換取一顆糖吃,這樣就只能得到來世的人天福報,而且會因爲享受這份福報而造業墮落,這就是決策上犯了大的錯誤。
作爲凡夫,臨終時不可能分身十方法界,要去西方就不是去東方,生淨土就不是生娑婆,想在人天裏待就去不了淨土!(生淨土是要從人天當中超出,如果心還往人天裏鑽,那就絕對生不了淨土。)凡夫臨終最後刹那的心,就是一個方向、一個所緣、一個去處,絕不可能一刹那分身十方。方向確定了之後,就只認西方是歸宿,不認人天是故鄉,絕對沒有絲毫求生人天的心。
所以要把方向決定下來,今生到了臨終唯一只去極樂世界,就只是這一個願、一條心。這個方向定了之後,這一生所修的任何功德都不求來世人天福報,而只求往生西方,以及在西方修學成就和成佛度衆生。
(我們往下跳過去兩段,再接著講:)
五、念佛人要吃素戒殺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爲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
念佛的人要吃長素,如果做不到,要吃六齋或十齋。(六齋就是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這六天。十齋就是在六齋的基礎上加上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這四天。遇到月小(就是指這個月沒有叁十這一天),就提前一天受持。而且正月、五月、九月這叁個月是叁齋月,應當持長素,作各種功德。)
要這樣逐漸地減少來達到永遠斷葷,這樣才合理。雖然一時還沒做到斷葷,也應當買現肉,不要在家裏殺生。因爲家裏常願吉祥,如果天天殺生,家就成了屠宰場,屠宰場是冤鬼聚會的地方,很不吉祥,所以要切切戒除在家裏殺生。
《一函遍複 講記一(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