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耳。】
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做堯舜、做佛,但不能做堯舜、不能做佛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只有性德,而沒有修德。
從性德這一點上說,一切有情都有佛性,單有佛性就做了佛做了聖賢嗎?當然不是。多少人都活在愚癡蒙昧當中,有些墮在叁惡道中受苦,有些做人也只是行屍走肉而已,毫無覺悟。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沒得到啓發,沒從內心發起修德,導致本具佛性而不能做堯舜、不能做佛。就是只有性德,而沒有克己複禮、閑邪存誠以及修戒定慧斷貪嗔癡的修德。
古德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德這裏講了四句,就是“克己複禮,閑邪存誠”:克除自己內心的私欲,恢複心上本有的禮;防護、製止內心的邪念妄情,讓內心恒時存有誠敬。再加上修戒定慧、斷貪嗔癡。有這樣的修德,性德就會顯發出來,也就可以爲堯舜、做佛了。
(二)啓發修德和日後的效果
【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啓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
這個修德最初要由賢善的父母和師長來做啓發。這樣把孩子的善根啓發出來之後,他內在的善根蘇醒了,最初的覺悟出來了,就會孜孜不倦地往成聖成賢的道上走下去。雖然一時還做不到堯舜和佛的地位,但努力地往聖賢之道上求上進,這和下劣、愚癡、整天在人欲中埋沒的人相比,已經是天地懸殊了。
(叁)勸勉大家一致實行
【書雲,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雲,迷則佛即衆生,悟則衆生即佛。】
所以《書經》的話:你是聖,但是你迷了,就做狂,就落在狂亂之中;你在狂亂中,忽然覺悟了,克製了邪念,就做聖。經上說:迷了就是佛淪爲衆生,悟了就是衆生做佛。
【幸其爲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爲沈淪苦海之下愚衆生乎。】
幸運的是,做堯舜、做佛的主動權掌握在我手上,只要我肯做,就能做堯舜、做佛。有志氣的人怎麼肯以本具的性德任人欲(貪嗔癡慢嫉等)把它障蔽住,而永遠成爲沈淪苦海的下愚衆生呢?
【願世之爲父母,爲師長,爲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
祈願世間做父母的、做老師的、做兒女學生的,各自在自己身份上盡好責任,努力地學聖學賢,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幸運了!全世界就幸運了!
與周法利童子書講記
印光大師 著
益西彭措法師 講述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人一生的成敗都是由幼年時的栽培和因循所致。(也就是小的時候栽培得好,一生就會有成就,就像樹木在它最初根芽的時期栽培得好,以後就會成爲棟梁,如果栽培得不好,等長成粗壯的樹幹,再修改從何著手呢?所以年幼的時候因循,任自己的惡習發展而不加改正,以後的人生就一定會失敗,還會有大的災禍降臨。)
你已經到了少年懂事的時候,應當知道好歹(就是應當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不能跟著現代的新派去學,你應當學孝、學悌、學忠厚誠實。新派主張的是自由、開放、個性,無拘無束,認爲忠孝仁義是迂腐的一套,是束縛人性的東西,以盡情抛棄爲快。實際上,孝弟、忠厚、誠實才是做人的根本、成聖成賢的根基。人有了這些才會成才,對社會、對國家才有利益。人不學這些,就越聰明越壞。
【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
現在你年輕,精力充沛,正是讀書的好時節。所以要努力讀書。
讀書要費心力,年輕時精力充沛,能背誦、思維。年歲一過,再要記憶思維,已經不堪能了。所以人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各個階段,前面沒栽培好,後面要補就難了。什麼階段做什麼事,都要好好把握,不然過了這個階段就再沒有機會了。
【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
凡是讀過的書,要思維書上所說的事是要人照這樣去實行。書是給出一個原則或者提供一個範例,讓你有樣子好效仿。這都是指古代的聖賢書,書的功能是傳授做人的道理,成聖成賢的道理,這也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今天的書教給人的是知識、技能,人讀書是作爲求取名利享受的手段,所以古今的書很不相同。
【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骘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
古書上講的或許不容易領會,書寫得很深。尤其是典籍,更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心得的記載,其中的人生境界需要自己達到那個程度或有所經曆之後,才會越來越明白。
如果一時領會不了,就可以讀《陰骘文》、《感應篇》等,這些書都是直接說,好領會。讀這些書不是讀過一遍就算數,要常常讀、常常思維,“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利益、我要怎麼在自己身上來實行”等等,這樣以書作爲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的身心,改正缺點,往好的方面轉變,就是讀書的方法。
總之,要常常讀書、常常思維、不斷地反省、不斷地對照自己改過遷善。
【于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爲辛苦。】
有空閑的時候,尤其應當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來求得佛力加持,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不能怕辛苦而不去做。
【古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古語說:年輕時不努力,到老來徒自悲傷而已。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如果錯過了這一段寶貴時光,以後縱然努力也難以成就,因爲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一去不複返了。年歲一過,記性已經退掉一半,所學都是用力多而收效少,因爲身心的精力已經衰退了,尤其是意識的力量不行了。
【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第一、首先要做個好人,見到好人、好事,就應當歸在自己身上想:我能不能向他學習,能不能做到和他一樣;見到壞人、壞事,也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我有沒有像他那樣做,如果有就要及時改正。
像這樣不斷地改過遷善,就是做好人的方法。如果沒有時時在自己身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那麼修行就只是空談而已,沒有落實在自己身上,就沒有任何進步。
【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于我于親于人有利益否。】
第二、要曉得因果報應,一舉一動不能隨心所欲地放縱,不能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現代派崇奉的自由、個性。你要曉得這叫放縱自心、放任煩惱。
不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想到:我做這件事,對我自己、對我父母、對別人有沒有利益。如果有利益就可以做,沒利益就不去做。
平常一舉一動要這樣嚴格管住自己,用理智來把握好一切行爲。
【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于人物,無害于自他方可。】
不但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這樣考慮,連居心動念也要這樣取舍,時時要觀察自己的心:我起這樣的心,對我自己、對父母、對衆生有沒有利益。如果有利益,就可以這樣起心,而且付之行動;如果無利益,就要停止這樣起心,更不能發出身口的行動。
你要曉得:起一個好心,就有一分功德;起一個壞心,就有一分罪過。要想以後得好報,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是舉心動念、說話、行事,都要有利于人物、不害于自他才行。不然想求好報也不可能求到。
總之要做到叁個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能做得到,將來就會有好報,不必問別人。
【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于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
如果不是這樣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哪裏有好報可得呢?就像以醜相放在鏡子前,決定沒有好相現出,所現的一定是和這醜相一樣的。
醜相是指心裏起了壞念頭、口裏說了壞話、身體做了壞事,這就是身口意上的醜相。鏡子裏醜的影像,是指惡業感召的果報,這和因上造業的相完全對應,比如因上造殺生業,就現短命的相;造偷盜業,就現貧苦的相等等。這樣動多了惡念、造多了語惡,做多了壞事,就會大損福德、加深罪障,等到業力成熟的那一刻,就顯現出惡趣極爲恐怖的果報。
【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
你真的能深深認識到這善惡因果的義理,具有純正的知見,已經知道應該怎麼來居心、行事,將來就一定能做一個正人君子,讓一切人都尊重你、愛慕你。
希望你仔細、慎重地思維觀察,你能有正確的知見,存心、行事都合乎正軌,那就值得慶幸了!
《家庭教育爲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講記二 & 與周利童子書講記(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