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耳。】
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做尧舜、做佛,但不能做尧舜、不能做佛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只有性德,而没有修德。
从性德这一点上说,一切有情都有佛性,单有佛性就做了佛做了圣贤吗?当然不是。多少人都活在愚痴蒙昧当中,有些堕在三恶道中受苦,有些做人也只是行尸走肉而已,毫无觉悟。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得到启发,没从内心发起修德,导致本具佛性而不能做尧舜、不能做佛。就是只有性德,而没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以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的修德。
古德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这里讲了四句,就是“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克除自己内心的私欲,恢复心上本有的礼;防护、制止内心的邪念妄情,让内心恒时存有诚敬。再加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有这样的修德,性德就会显发出来,也就可以为尧舜、做佛了。
(二)启发修德和日后的效果
【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
这个修德最初要由贤善的父母和师长来做启发。这样把孩子的善根启发出来之后,他内在的善根苏醒了,最初的觉悟出来了,就会孜孜不倦地往成圣成贤的道上走下去。虽然一时还做不到尧舜和佛的地位,但努力地往圣贤之道上求上进,这和下劣、愚痴、整天在人欲中埋没的人相比,已经是天地悬殊了。
(三)劝勉大家一致实行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所以《书经》的话:你是圣,但是你迷了,就做狂,就落在狂乱之中;你在狂乱中,忽然觉悟了,克制了邪念,就做圣。经上说:迷了就是佛沦为众生,悟了就是众生做佛。
【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
幸运的是,做尧舜、做佛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上,只要我肯做,就能做尧舜、做佛。有志气的人怎么肯以本具的性德任人欲(贪嗔痴慢嫉等)把它障蔽住,而永远成为沉沦苦海的下愚众生呢?
【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
祈愿世间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做儿女学生的,各自在自己身份上尽好责任,努力地学圣学贤,这样我们的国家就幸运了!全世界就幸运了!
与周法利童子书讲记
印光大师 著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一生的成败都是由幼年时的栽培和因循所致。(也就是小的时候栽培得好,一生就会有成就,就像树木在它最初根芽的时期栽培得好,以后就会成为栋梁,如果栽培得不好,等长成粗壮的树干,再修改从何着手呢?所以年幼的时候因循,任自己的恶习发展而不加改正,以后的人生就一定会失败,还会有大的灾祸降临。)
你已经到了少年懂事的时候,应当知道好歹(就是应当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能跟着现代的新派去学,你应当学孝、学悌、学忠厚诚实。新派主张的是自由、开放、个性,无拘无束,认为忠孝仁义是迂腐的一套,是束缚人性的东西,以尽情抛弃为快。实际上,孝弟、忠厚、诚实才是做人的根本、成圣成贤的根基。人有了这些才会成才,对社会、对国家才有利益。人不学这些,就越聪明越坏。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
现在你年轻,精力充沛,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所以要努力读书。
读书要费心力,年轻时精力充沛,能背诵、思维。年岁一过,再要记忆思维,已经不堪能了。所以人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前面没栽培好,后面要补就难了。什么阶段做什么事,都要好好把握,不然过了这个阶段就再没有机会了。
【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
凡是读过的书,要思维书上所说的事是要人照这样去实行。书是给出一个原则或者提供一个范例,让你有样子好效仿。这都是指古代的圣贤书,书的功能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成圣成贤的道理,这也是一切学问的根本。今天的书教给人的是知识、技能,人读书是作为求取名利享受的手段,所以古今的书很不相同。
【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古书上讲的或许不容易领会,书写得很深。尤其是典籍,更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心得的记载,其中的人生境界需要自己达到那个程度或有所经历之后,才会越来越明白。
如果一时领会不了,就可以读《阴骘文》、《感应篇》等,这些书都是直接说,好领会。读这些书不是读过一遍就算数,要常常读、常常思维,“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利益、我要怎么在自己身上来实行”等等,这样以书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身心,改正缺点,往好的方面转变,就是读书的方法。
总之,要常常读书、常常思维、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对照自己改过迁善。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有空闲的时候,尤其应当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来求得佛力加持,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不能怕辛苦而不去做。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古语说:年轻时不努力,到老来徒自悲伤而已。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如果错过了这一段宝贵时光,以后纵然努力也难以成就,因为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去不复返了。年岁一过,记性已经退掉一半,所学都是用力多而收效少,因为身心的精力已经衰退了,尤其是意识的力量不行了。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一、首先要做个好人,见到好人、好事,就应当归在自己身上想:我能不能向他学习,能不能做到和他一样;见到坏人、坏事,也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我有没有像他那样做,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
像这样不断地改过迁善,就是做好人的方法。如果没有时时在自己身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那么修行就只是空谈而已,没有落实在自己身上,就没有任何进步。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第二、要晓得因果报应,一举一动不能随心所欲地放纵,不能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现代派崇奉的自由、个性。你要晓得这叫放纵自心、放任烦恼。
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想到:我做这件事,对我自己、对我父母、对别人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益就可以做,没利益就不去做。
平常一举一动要这样严格管住自己,用理智来把握好一切行为。
【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
不但在做每件事的时候这样考虑,连居心动念也要这样取舍,时时要观察自己的心:我起这样的心,对我自己、对父母、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益,就可以这样起心,而且付之行动;如果无利益,就要停止这样起心,更不能发出身口的行动。
你要晓得:起一个好心,就有一分功德;起一个坏心,就有一分罪过。要想以后得好报,就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是举心动念、说话、行事,都要有利于人物、不害于自他才行。不然想求好报也不可能求到。
总之要做到三个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能做得到,将来就会有好报,不必问别人。
【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
如果不是这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哪里有好报可得呢?就像以丑相放在镜子前,决定没有好相现出,所现的一定是和这丑相一样的。
丑相是指心里起了坏念头、口里说了坏话、身体做了坏事,这就是身口意上的丑相。镜子里丑的影像,是指恶业感召的果报,这和因上造业的相完全对应,比如因上造杀生业,就现短命的相;造偷盗业,就现贫苦的相等等。这样动多了恶念、造多了语恶,做多了坏事,就会大损福德、加深罪障,等到业力成熟的那一刻,就显现出恶趣极为恐怖的果报。
【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你真的能深深认识到这善恶因果的义理,具有纯正的知见,已经知道应该怎么来居心、行事,将来就一定能做一个正人君子,让一切人都尊重你、爱慕你。
希望你仔细、慎重地思维观察,你能有正确的知见,存心、行事都合乎正轨,那就值得庆幸了!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讲记二 & 与周利童子书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