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稍微长大的阶段
【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
稍大一点,就让他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帝觉世经》。这三本书都是讲善恶因果的问题。
这时候首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刻上做人的准则,要让他知道:我应当做哪种人,不应当做哪种人;哪些是善行,做了将来得好报;哪些是恶行,做了将来得恶报。这个观念灌输得深入、牢固之后,以后就不会受不良观念、风气的影响,不会被时代潮流所转,在一生一世中都会坚持做人的准则。不论做什么事,心里都有善恶因果的标准。
为什么要让他读熟呢?这是很有讲究的,小的时候记性好,很快就能背诵,而背熟的东西一生都忘不了。过了这段时间,年龄越大记性越差,即使背出来了也很快忘记。从小对这些不懂也不要紧,只要输进去就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些东西就能指导他的一生。不但让他背,母亲还要针对这些文章讲解一下大意,作为他以后读书受益的前导。做好了这个学前教育,以后读书就只会得利益,不会受损害。
【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
幼年时有这样的教育,以后越读书越贤善,不怕不到圣贤的地位而光宗耀祖。不然从小没有良好的教导,而只是任性娇惯,养成败类(就是已经养成恶劣的习性),那纵然有天姿,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学圣贤,就读的书越多越坏。
【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
古今大奸大恶的人都是有好天资、大作用的人。要没有好天资、大能力,也不可能做到大奸大恶的地位。都是有能力的人做的,但这份能力用在造恶上,就做成了大奸大恶。
这是教育方向上的大错误。原因是从小父母、老师不知道教他学圣贤,聪明才智没放在学圣贤上,如果放在学圣贤上,再加以躬行实践,又有好天资、大能力,当然能做到圣贤的地位!但现在教育的方向反了,父母、老师只教孩子学知识、技能,作为将来在世间谋取名利的工具。
今天的父母多数只有这样的见识。她也晓得孩子从小要学外语、学电脑等等,会想方设法参加各种班,学习各种技艺,她的愿望就是孩子将来能考一个好大学,好出国,有好的能力,可以发大财、做大官,就是这种想法!这是见识已经下劣到极点(只知道教他学知识技艺,将来得到名利享受,就只有这么一点。很少有父母、老师教孩子学圣贤)。
“以至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就是这些所谓有好天资大作用的人长大了他们做什么事,就是废弃古代圣人的经典、废弃传统伦理,要创新出一套新的东西来。乃至演成国家的战争、动乱,争城夺地,互相残杀。这也是有大能力的人做出来的。这种祸乱都是他的父母、先生不知道教子弟之道所导致的。
【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
父母、先生纵然自己没有造大的恶业,但是教出来的子女、学生却造了大的恶业,连累到父母、先生,也背上败坏世道人心的罪名,也就和子弟一同受恶报于永劫了。
2、强调教女儿尤其重要
【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熔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
因此我说:教儿子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而教女儿尤其重要。因为今天的女儿就是来日的母亲。人在幼年时专门依靠母亲的教导,父亲不能常在家中,母亲则常常不离孩子。如果母亲贤惠,所行所说都足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天天待在母亲身边,母亲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孩子时时受到熏陶,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在心里落印象,时间一久就串习成性,也就按这样去做了。
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母亲。幼时养成的习性会影响到一生。母亲如果贤惠的话,不论语言、行为、心念,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见闻熟悉之后,心里已经有了成规,说话、行为都由模仿母亲而养成习惯。再加以时时训诲、教导,就习已成性了。就像金子融化要铸成金器,模型如果好,做出的金器绝不会不好(这个模型就是母亲的仪范,母亲的仪表、行为就是塑造孩子禀性的模器)。所以教女儿比教儿子还紧要。
【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
因为贤母是由贤女而来,如果没有贤女,哪来的贤母呢?没有贤母,又哪来的贤子女呢?
印祖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而且举历史上三太的典故作为勉励。老人家说:“世俗都称女人为太太,要知道太太这两个字的意义很尊贵。查太太两字的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都是女中圣人,都能相夫教子。太姜生泰伯、仲雍、季历三位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这祖孙三代女圣人,生祖孙三代数位圣人,是千古最盛之治。后世称女人为太太,就是以其人比于三太。这样看来,太太是至尊无上的称呼。女子须有三太的品德,才不辜负这一尊称。”
其中说到的三太就是从贤女做到贤母,以贤母的品德而教育子女,因此成就了三代数位圣人,出现了历史上最盛的周朝八百年的王业。三太当中,太任的胎教事迹上面已经讲过。太姜性情贞静柔和,而且极有智慧,教导孩子直到成人从没有过失。至于太姒,《列女传》里讲她生了十个儿子,亲自教诲,从小到长大没见过做邪僻的事。文王继续教导,终至成就武王、周公的品德。
二、今天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及至入塾读书,为师者亦由幼时未闻此义,故亦绝不知读书为学圣贤,不教生徒躬行实践圣贤所说之道。但只学其文字,以为谋利禄计。】
这种极平常的道理谁都可以做。所痛惜的是,绝少有提倡的人。使得做母亲的只知道溺爱孩子,做父亲的对孩子也没有很好的教导。等到进学校读书,做老师的从小没听过这些道理,所以也绝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学圣贤。这样不教学生实行圣贤所说的正道,只知道学文字、技艺(今天来说就是学语言、学数理化),而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将来获取名利而已。
【而不知学圣贤有莫大之利益,自己与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谋利禄,谋之善,不过现生得小富贵而已。谋之不善,现生身败名裂,子夭孙绝者,比比皆是。】
却不知道学圣贤有极大的利益,能让自己和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所以这是最根本的教育,把握住了这个根本,其它支末的东西都自然会得到。
也就是说,从小教子弟学圣贤,努力实行圣贤之道,将来就一定会成为好人才,能造福社会、造福国家。这样不求名誉,名誉自来,不求福报,福报自来。而且得到的不只是今生一世的利益,而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的利益;不仅是自己得利益,凡是和自己接触的人、受自己教导帮助的人也都能得到利益。所以这才是根本的教育之道。
如果弃离了这个根本而只是在支末的知识、技艺上教导,见识又非常下劣,只知道为自己一个人谋求现世的名利享受,这样谋得好,不过今生得一点小富贵;谋得不好,在今生就身败名裂、子孙夭折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走错路了。
【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
古时把人和天地并称为“三才”。“才”是具有德能的意思,有大作用的意思。那么,天能普盖万物、光照万物,地能负载万物、滋润万物,而在天地之间“人”可以和天地共称为“三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的功能,也就是人能以自己的觉悟开启后来人的觉悟,能继承古圣先贤的大道,而在自己身上荷担起来、实践起来,由此开导后来的人,所以人就有共称三才的尊称。
作为人,如果不以学圣贤作为人生的根本,那就是行尸走肉了,一具行走的尸体,里面没有人的品德,这和禽兽有什么差异呢?“人”这个字尚且是冒名,只是称呼为“人”,却没有人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其实所谓的“人”不是指有个人的形象,有人身体的皮、肉、骨骼、内脏,而是指有人内在的品德。内心如果丧失了人的品德,没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不是以学圣贤为理想。那么心在干什么?就是尽情享乐。这样和禽兽有什么差别呢?可悲的是现在多少人已经失去人的资格,失去人的实义,只有“人”的假名而已。这样连人字尚且是冒名,怎么能和天地共称为“三才”呢?(比如今天的享受派已经沦为禽兽之流,多少人“身在迷中不知迷”,没有理想、没有道德,连一念学圣贤的心都发不起来,就只想尽情享乐。怎么享乐?就是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然后还有男女之乐。这样和禽兽有什么差别呢?)
三、劝勉大家一致在根本上努力分三:(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二)启发修德和日后的效果 (三)劝勉大家一致实行
(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之修德…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讲记二 & 与周利童子书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