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只說“勝義非境”呢
分二:一、第一番解釋 二、第二番解釋
一、第一番解釋
【如此的勝義也唯是立一“是心之境”的名言而已,此處不必觀察它,無疑故。】
寂天菩薩說的“勝義非心境”,勝義不是指“無實分”的假勝義,而是指真勝義。
對這樣離戲無緣的勝義,也只是立一個“是心之境”的名言而已。意思是:雖然教法中講到了“勝義是心之境”,但這不是指聖者心前有個勝義的境相,而只是隨順世俗立一個“是境”的假名。對這樣假立“勝義是心之境”的名言不必要觀察,因爲大家對這樣的安立都不懷疑。
【何以故?此處是爲現證勝義而抉擇勝義時故,“名言中亦非境者”誰亦不能知故,不能抉擇彼故,雖說勝義非心境,然不會理解爲遮止“其爲名言假立之境”。】
爲什麼說不必去觀察它呢?
第一、本論此處是爲了引導學人現證勝義而對勝義作如實抉擇的時候,因此要說“勝義非心境”。
這是很關鍵的問題。衆生迷失本性的原因,就是妄認境相實有,由此才念念向外攀緣、逐取,著在相中見不到本性。現在要引導他回頭現證勝義,如果只是肯定地說“勝義是心的境”,那還是和他一向取境的習氣相合,而難以歇下狂心!他本來就習慣于取境,一聽到勝義、聽到空性、聽到光明等時,就會以深重的取境習氣仍然認爲這是一個境,只不過是一種勝義的境、空的境、光明的境……,反正是很殊勝、不可思議的境!這樣把妄識前的影像執爲真實,也是一樣的背離本性。所以要說“勝義非心境”,這才能抉擇到勝義。
第二、世間認識的習慣:某個事物不是心的境,那就心無法認識它、抉擇它;相反是心的境,就成了心能認識它、抉擇它。在隨順這樣的表達習慣時,對于勝義應該說“是境”還是“非境”呢?應該說“是境”。因爲衆生聽到這樣說,會認爲:勝義是心的境,因此我們能夠抉擇勝義,能夠證得勝義,由此就會趣向勝義,抉擇、修習、現證。反之,如果名言上說“勝義不是境”,那就成了沒有人了知它,成了“不可知論”;成了心識無法抉擇。所以在隨順世間的名言時又要說“勝義是境”。
第叁、這樣抉擇現證勝義的狀況時,它沒有任何心前的境和攀緣的心,所以就說“勝義非心境”,而這樣說不會理解成遮止“名言上假立勝義是境”。
二、第二番解釋分二:(一)疑 (二)釋
(一)疑
【又想:那是怎樣呢?】
這時心裏還不清楚上面的解釋。心裏有兩個疑惑:第一、抉擇勝義時,爲什麼要說“勝義非境”呢?第二、怎麼說“勝義非境”並不遮止名言上假立“勝義是境”呢?以下分步解釋:
(二)釋分叁:1、爲什麼在抉擇勝義時要說“勝義非心境” 2、名言上講的“見勝義”實際表達的就是無所見 3、教誡不應輕毀
1、爲什麼在抉擇勝義時要說“勝義非心境”
【于抉擇勝義而以理建立實空時,于宗義——空性取所緣行境後,難證離絕戲論的勝義,故作此說。】(“實”就是谛實、真實的意思。人們認爲一切萬事萬物是真實的法,這是谛實;認爲無、認爲空等是真實的法,也屬于谛實。“以理建立實空”就是《般若品》這一品依靠正理破盡一切實法,而建立實空,它所立的宗就是萬法皆空。)
《般若品》這裏是處在抉擇勝義而以理建立實空的時候,如果學人把所立宗義的空性取成心所緣的境,以後就難證到離戲的勝義了。爲預防這種後患,寂天菩薩一上來就做出“勝義非心境”的否決。
這裏一定要緊扣到寂天菩薩撰寫《般若品》的目的和最初就說“勝義非心境”的本意上,在這點上能識得大義,就一舉把住了全品的綱宗、把住了應成派著重抉擇真勝義這個最大的重點、也使得後面一輪輪的抉擇實空都歸于無所得。
寂天菩薩的本意是要讓你的心往離戲無緣上認定,而不是想讓你把空性執成所緣的行境,這是最緊要之處。開頭不明白這點,往後說這個空、那個空時,就都取成心所緣的境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以理建立無人我時,很多人就把它取成所緣的“無人我”的行境;建立無身體時,又把它取成所緣的“無身體”;無受、無心、無法……,一個個都取成所緣的“無受”、“無心”、“無法”的行境。)這樣學《般若品》頂多取爲無實分的假勝義。如果這樣把空性取成所緣的行境,那就難以證到離戲的真勝義!
所以《般若品》開宗明義的這一句“勝義非心境”可謂最緊要了,這是在提持全品的綱宗。這上面吃得准,之後才會隨順應成派的教軌,往真實的勝義、往聖者定中親證的實相上抉擇,這樣才是隨學中觀應成派的教典。這樣來學一開始就“棋高一著”,在破任何實法時,都是破後無立,歸于離戲。這樣的見才“蕩若虛空,絲毫無寄”。隨順這樣的見實修,才開始趣證離戲的勝義。
總之,寂天菩薩是爲避免學人把空性執爲實法、執爲心的行境,劈頭一句就說“勝義非心境”,這樣來把你的錯認遮掉,不然取證的方向一旦出了差錯,就會導致把影像當成實相。本來在說了“勝義非心境”之後,一切的建立實空,從人我到法我,對于一切諸法都抉擇到無所得,對此就叫做“空性”。所以“空性”說的就是無所得。如果學了認爲有個空性的東西存在,那就出偏差了!把空性當作實法了!也就難證到離戲的勝義!
在這個關頭,寂天菩薩不是在名言上辨別什麼“世俗是二取識的境,勝義是無二取識的境”。因爲人的分別心已經攀緣成性,碰到什麼就抓什麼,再說“是境”和他的執著習性相合,又把勝義執成是境,那就冤枉了!如果這樣把空性取成心所緣的境,只要還沒糾正回來,離戲的勝義就難以證到,也就是會一直抱著假的東西,執假爲真!爲了預防這個根本上的錯認,就需要一上來就否認說:“勝義非心境”,這才能杜絕把空性取成所緣的境相,而與無緣的勝義背道而馳。
2、名言上講的“見勝義”實際表達的就是無所見分二:(1)比喻 (2)意義
(1)比喻
【即如同說虛空無所見時,對世間中目視虛空,不需說連此點亦無,也不需說有,不說亦明知般。因此,世間雖以此語說“注視虛空”,然虛空全無色故,是說無所見義。】
如果還覺得“見勝義”和“無所見”這兩者矛盾,那就再用“見虛空”來比方:
就像在說到虛空無所見時,對世間說的“眼睛看虛空”,不必說連這一點也沒有,因爲世間上約定俗成,就是把“眼睛往虛空看”這樣的現象叫做“見虛空”;也不須說有“見虛空”,因爲實際上沒有“見虛空”,世間是以有能見和所見而安立爲“見”的(比如眼睛見到了東西,稱爲“見”;耳朵聽到了聲音,稱爲“聞”),但衡量“見虛空”時,既沒有所見的虛空,也沒有見虛空的心,因此不必要說有什麼“見虛空”。不必說太多,大家都能明確地認識到。
總之,用世間的名言可以說“注視虛空”,但真實地衡量,虛空沒有顔色、形狀,不是所見的對象,所以名言上說的“見虛空”實際表達的就是“無所見”。
一般凡夫平時不觀察的時候,眼睛觀看虛空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見到了虛空,甚至說虛空中出現白雲,之後白雲又融入到了虛空中等等。但是虛空真的有被見到嗎,其實正在說見到的時候,是一點也沒有被見到過。因此說見到虛空,其實和沒有見到是一個意思,說虛空存在,其實也就是虛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是一點也不矛盾的。
大家要知道,爲了現證勝義而以正理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勝義——大空性時,在世間中不可能找到比虛空更貼切的比喻了。因爲虛空不偏墮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也不偏墮東南西北等十方,它既不偏于色法,也不偏于心法等,它並沒有一切相的成分,而且世間人們在生活中會認爲見到了虛空,但沒有人會說見到了龜毛、兔角、石女兒等。正是名言中虛空的這些特征,才最適合來比喻沒有能知與所知,能見與所見、有境與境等的真勝義大空性。
(2)意義
【如此的勝義,全無所緣境故,說彼非心所取之境。經中以“有情自言見虛空”、“見勝義即無所見”等而作诠表。】
勝義就像虛空,沒有任何所緣的境相,因此勝義不是心所取的境。
剛才,“見虛空爲無所見”是比喻,“見勝義即無所見”是意義。世間講到“見虛空”,但虛空沒有形狀、顔色,“見虛空”實際說的就是“無所見”。這就非常貼切地比喻了“見勝義”。勝義也是這樣沒有所緣的境相,“見勝義”說的就是無所見。
對這事怎麼诠表呢?這和世間的形式邏輯不同,世間的看法:“見”就是見了一個東西,什麼都沒見就是“沒見”,所以沒辦法用世間的事物來做比方,唯一能诠表的比喻就是“見虛空”。世間都說有見虛空,這是如何“見”呢?虛空並不是所見對象,世間說的“見虛空”就是無所見。或者說“見勝義即無所見”。當你有個所見,見此、見彼的時候,就不是見諸法的勝義。而你一無所見的時候,就是見到諸法的勝義了。
那麼,在以理觀察、抉擇而具體落實時,怎麼以虛空的比喻來對照一切萬法自性的意義呢?
首先可以來對照外的山河大地、及色聲香味觸法。大家所見聞覺知到的一切世俗現相,在沒作勝義理的觀察情況下似乎是真的存在的,其實完全是自己的分別心增益出來的,在心外根本就沒有存在過這樣的所緣相。比如看著房間裏的某個東西,以勝義理不觀察時會産生明顯的實有存在的感覺,然後用虛空“看似有,但實際沒有”來比較,慢慢認識到這些房間裏的東西看似有,實際也是像虛空一樣,在認爲真是看到的同時,連極微塵許都不存在,沒有任何可見的相。
其次要來對照身內的心識。諸根識似乎都在取境,分別意識似乎一直在分別、作意等。用虛空的殊勝比喻來對照,就像虛空貌似存在,有所見、能見一樣,雖然不觀察的時候有它們的存在與作用等,但是在它們起見聞覺知作用的當下,也完全和虛空一樣,外…
《辯答日光論選要講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