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说“胜义非境”呢
分二:一、第一番解释 二、第二番解释
一、第一番解释
【如此的胜义也唯是立一“是心之境”的名言而已,此处不必观察它,无疑故。】
寂天菩萨说的“胜义非心境”,胜义不是指“无实分”的假胜义,而是指真胜义。
对这样离戏无缘的胜义,也只是立一个“是心之境”的名言而已。意思是:虽然教法中讲到了“胜义是心之境”,但这不是指圣者心前有个胜义的境相,而只是随顺世俗立一个“是境”的假名。对这样假立“胜义是心之境”的名言不必要观察,因为大家对这样的安立都不怀疑。
【何以故?此处是为现证胜义而抉择胜义时故,“名言中亦非境者”谁亦不能知故,不能抉择彼故,虽说胜义非心境,然不会理解为遮止“其为名言假立之境”。】
为什么说不必去观察它呢?
第一、本论此处是为了引导学人现证胜义而对胜义作如实抉择的时候,因此要说“胜义非心境”。
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众生迷失本性的原因,就是妄认境相实有,由此才念念向外攀缘、逐取,著在相中见不到本性。现在要引导他回头现证胜义,如果只是肯定地说“胜义是心的境”,那还是和他一向取境的习气相合,而难以歇下狂心!他本来就习惯于取境,一听到胜义、听到空性、听到光明等时,就会以深重的取境习气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境,只不过是一种胜义的境、空的境、光明的境……,反正是很殊胜、不可思议的境!这样把妄识前的影像执为真实,也是一样的背离本性。所以要说“胜义非心境”,这才能抉择到胜义。
第二、世间认识的习惯:某个事物不是心的境,那就心无法认识它、抉择它;相反是心的境,就成了心能认识它、抉择它。在随顺这样的表达习惯时,对于胜义应该说“是境”还是“非境”呢?应该说“是境”。因为众生听到这样说,会认为:胜义是心的境,因此我们能够抉择胜义,能够证得胜义,由此就会趣向胜义,抉择、修习、现证。反之,如果名言上说“胜义不是境”,那就成了没有人了知它,成了“不可知论”;成了心识无法抉择。所以在随顺世间的名言时又要说“胜义是境”。
第三、这样抉择现证胜义的状况时,它没有任何心前的境和攀缘的心,所以就说“胜义非心境”,而这样说不会理解成遮止“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
二、第二番解释分二:(一)疑 (二)释
(一)疑
【又想:那是怎样呢?】
这时心里还不清楚上面的解释。心里有两个疑惑:第一、抉择胜义时,为什么要说“胜义非境”呢?第二、怎么说“胜义非境”并不遮止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呢?以下分步解释:
(二)释分三:1、为什么在抉择胜义时要说“胜义非心境” 2、名言上讲的“见胜义”实际表达的就是无所见 3、教诫不应轻毁
1、为什么在抉择胜义时要说“胜义非心境”
【于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时,于宗义——空性取所缘行境后,难证离绝戏论的胜义,故作此说。】(“实”就是谛实、真实的意思。人们认为一切万事万物是真实的法,这是谛实;认为无、认为空等是真实的法,也属于谛实。“以理建立实空”就是《般若品》这一品依靠正理破尽一切实法,而建立实空,它所立的宗就是万法皆空。)
《般若品》这里是处在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的时候,如果学人把所立宗义的空性取成心所缘的境,以后就难证到离戏的胜义了。为预防这种后患,寂天菩萨一上来就做出“胜义非心境”的否决。
这里一定要紧扣到寂天菩萨撰写《般若品》的目的和最初就说“胜义非心境”的本意上,在这点上能识得大义,就一举把住了全品的纲宗、把住了应成派着重抉择真胜义这个最大的重点、也使得后面一轮轮的抉择实空都归于无所得。
寂天菩萨的本意是要让你的心往离戏无缘上认定,而不是想让你把空性执成所缘的行境,这是最紧要之处。开头不明白这点,往后说这个空、那个空时,就都取成心所缘的境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以理建立无人我时,很多人就把它取成所缘的“无人我”的行境;建立无身体时,又把它取成所缘的“无身体”;无受、无心、无法……,一个个都取成所缘的“无受”、“无心”、“无法”的行境。)这样学《般若品》顶多取为无实分的假胜义。如果这样把空性取成所缘的行境,那就难以证到离戏的真胜义!
所以《般若品》开宗明义的这一句“胜义非心境”可谓最紧要了,这是在提持全品的纲宗。这上面吃得准,之后才会随顺应成派的教轨,往真实的胜义、往圣者定中亲证的实相上抉择,这样才是随学中观应成派的教典。这样来学一开始就“棋高一着”,在破任何实法时,都是破后无立,归于离戏。这样的见才“荡若虚空,丝毫无寄”。随顺这样的见实修,才开始趣证离戏的胜义。
总之,寂天菩萨是为避免学人把空性执为实法、执为心的行境,劈头一句就说“胜义非心境”,这样来把你的错认遮掉,不然取证的方向一旦出了差错,就会导致把影像当成实相。本来在说了“胜义非心境”之后,一切的建立实空,从人我到法我,对于一切诸法都抉择到无所得,对此就叫做“空性”。所以“空性”说的就是无所得。如果学了认为有个空性的东西存在,那就出偏差了!把空性当作实法了!也就难证到离戏的胜义!
在这个关头,寂天菩萨不是在名言上辨别什么“世俗是二取识的境,胜义是无二取识的境”。因为人的分别心已经攀缘成性,碰到什么就抓什么,再说“是境”和他的执著习性相合,又把胜义执成是境,那就冤枉了!如果这样把空性取成心所缘的境,只要还没纠正回来,离戏的胜义就难以证到,也就是会一直抱着假的东西,执假为真!为了预防这个根本上的错认,就需要一上来就否认说:“胜义非心境”,这才能杜绝把空性取成所缘的境相,而与无缘的胜义背道而驰。
2、名言上讲的“见胜义”实际表达的就是无所见分二:(1)比喻 (2)意义
(1)比喻
【即如同说虚空无所见时,对世间中目视虚空,不需说连此点亦无,也不需说有,不说亦明知般。因此,世间虽以此语说“注视虚空”,然虚空全无色故,是说无所见义。】
如果还觉得“见胜义”和“无所见”这两者矛盾,那就再用“见虚空”来比方:
就像在说到虚空无所见时,对世间说的“眼睛看虚空”,不必说连这一点也没有,因为世间上约定俗成,就是把“眼睛往虚空看”这样的现象叫做“见虚空”;也不须说有“见虚空”,因为实际上没有“见虚空”,世间是以有能见和所见而安立为“见”的(比如眼睛见到了东西,称为“见”;耳朵听到了声音,称为“闻”),但衡量“见虚空”时,既没有所见的虚空,也没有见虚空的心,因此不必要说有什么“见虚空”。不必说太多,大家都能明确地认识到。
总之,用世间的名言可以说“注视虚空”,但真实地衡量,虚空没有颜色、形状,不是所见的对象,所以名言上说的“见虚空”实际表达的就是“无所见”。
一般凡夫平时不观察的时候,眼睛观看虚空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见到了虚空,甚至说虚空中出现白云,之后白云又融入到了虚空中等等。但是虚空真的有被见到吗,其实正在说见到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被见到过。因此说见到虚空,其实和没有见到是一个意思,说虚空存在,其实也就是虚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一点也不矛盾的。
大家要知道,为了现证胜义而以正理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真胜义——大空性时,在世间中不可能找到比虚空更贴切的比喻了。因为虚空不偏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不偏堕东南西北等十方,它既不偏于色法,也不偏于心法等,它并没有一切相的成分,而且世间人们在生活中会认为见到了虚空,但没有人会说见到了龟毛、兔角、石女儿等。正是名言中虚空的这些特征,才最适合来比喻没有能知与所知,能见与所见、有境与境等的真胜义大空性。
(2)意义
【如此的胜义,全无所缘境故,说彼非心所取之境。经中以“有情自言见虚空”、“见胜义即无所见”等而作诠表。】
胜义就像虚空,没有任何所缘的境相,因此胜义不是心所取的境。
刚才,“见虚空为无所见”是比喻,“见胜义即无所见”是意义。世间讲到“见虚空”,但虚空没有形状、颜色,“见虚空”实际说的就是“无所见”。这就非常贴切地比喻了“见胜义”。胜义也是这样没有所缘的境相,“见胜义”说的就是无所见。
对这事怎么诠表呢?这和世间的形式逻辑不同,世间的看法:“见”就是见了一个东西,什么都没见就是“没见”,所以没办法用世间的事物来做比方,唯一能诠表的比喻就是“见虚空”。世间都说有见虚空,这是如何“见”呢?虚空并不是所见对象,世间说的“见虚空”就是无所见。或者说“见胜义即无所见”。当你有个所见,见此、见彼的时候,就不是见诸法的胜义。而你一无所见的时候,就是见到诸法的胜义了。
那么,在以理观察、抉择而具体落实时,怎么以虚空的比喻来对照一切万法自性的意义呢?
首先可以来对照外的山河大地、及色声香味触法。大家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世俗现相,在没作胜义理的观察情况下似乎是真的存在的,其实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增益出来的,在心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样的所缘相。比如看着房间里的某个东西,以胜义理不观察时会产生明显的实有存在的感觉,然后用虚空“看似有,但实际没有”来比较,慢慢认识到这些房间里的东西看似有,实际也是像虚空一样,在认为真是看到的同时,连极微尘许都不存在,没有任何可见的相。
其次要来对照身内的心识。诸根识似乎都在取境,分别意识似乎一直在分别、作意等。用虚空的殊胜比喻来对照,就像虚空貌似存在,有所见、能见一样,虽然不观察的时候有它们的存在与作用等,但是在它们起见闻觉知作用的当下,也完全和虚空一样,外…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