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内都没有任何相可得的。
再来对照密的心的本性。当听到一真法界、自然本智、如来藏光明、实相般若、真心等殊胜法义时,初学者很容易把它们当成一直实有存在的万法本基。再用“观彼虚空如何见”来对照,就应该知道名言中说它们存在,其实表示的完全是它们非能知、所知、非有境、境等,远离四边,根本不是任何言思的行境的意思。这样才可以了达“胜义非心境”的甚深内涵。
下面再引一些经文:
比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色而见佛、以音声而求佛,这是表示一切有所缘的方式都不能见如来!如来就是法性,法性不是所缘,怎么能以有所缘而见到呢?所以真正的见佛就是无所见,而不是见了有形象的佛。
当年佛为报母亲的恩德,成佛之后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接。中间有个有神通的比丘尼,她想按这样排下去很晚才见到佛,就变成转轮圣王排到迎佛队伍的最前头。这一天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想:“今天佛要回人间,我是不是去接呢?”转念一想:“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那位比丘尼变成转轮圣王是第一个见到了佛。没料到佛对她说:“你没有最先见到佛,是须菩提最先见到佛!”这就非常明显地表达了《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涵义。这是以“无见为见”的又一个例子。
到这里应该明白:说“胜义非心境”并不会遮止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因为立“见胜义”这个名言就是在表达“无所见”,所以说“无见”不会理解成遮止立“见”的名言,说“非境”也不会理解成遮止立“境”的名言,就像说“未见虚空”不会理解成遮止立“见虚空”的名言一样。
3、教诫不应轻毁分二:(1)引经证成这是说甚深义 (2)因此不应轻毁
(1)引经证成这是说甚深义
【《宣说菩提分经》云:“文殊师利!谁于诸法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即是正见。”】
这里讲到的“正见”是指如实地见胜义。那么,这是如何见呢?这是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既然无二,哪里有能、所呢?有能、所不就是虚妄的见嘛!就像翳眼见空花那样。“无别”,就是没有差别相。所以这“无二而见”实际说的就是无所见。
世间的见都是有二而见,比如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心境相对而见。也都是不平等而见,比如见到“男”就不是“女”,见到“高”就不是“低”,见到“一”就不是“多”,都是差别相!这里的“见”跟世间的妄见根本不同,因此就用“无”字来表达——是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
【《中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这唯一是以内证的智慧自己证知,不是随其他譬喻、道理等而能如实了知;这是从本以来就寂灭四边的自性;无有以语言所说的是此、是彼的戏论;无有任何异体,而是大平等性;也无有任何分别,有这五点就称为“实相”。
这说了是“自知”,如果立了“二”,那就是以一者了知另一者,成了“他知”。“自知”就是自证,实相是自内亲证而不随他,绝不是随着其它语言、譬喻、推理等能如实证知的。“不随他”,就是自己证知,不是随其它语言、推理、比喻这样来知道,那些都是依他作解,这是自知。并不是随着语言而知道,那是语言的相;也不是随着比喻而知道,那是比喻的相;不是随着推理而知道,那是寻思所得的影像……,心缘着语言的影像、缘着譬喻本身、处在寻思的状态,都不能如实见实相!所以除了自证没有别的方式!凡是外面的东西都不是自家的。
“寂灭,无戏论”:本来寂灭了有、无、双亦、双非的一切边或一切定相;这上面没有语言可诠的是此、是彼的戏论。
“无异”,就是没有什么轮涅、染净等二体,或异体的东西,不是还有什么轮涅、圣凡、染净等的二体,这是没有的!立了轮回,才针对它立出涅槃;有个梦,才针对它有个醒;有个染,才针对它有个净……,都是落于一边,而实相是大平等性,所以没有异体。
“无分别”:当时没有境相,哪来的分别呢?
“是则名实相”:这才叫做实相。换言之,不是自己亲证的,是随他而作解的(比如听后记住了、理解了,再重复出来:“实相就是如此吧!”)这不会是实相;心落在固定的相上,说是此、是彼,或者认为它有不同的体、有分别等等,都不是实相。
反过来也就知道,所谓的“有所见”其实就是随他而知,就是有差别相,就是有定相或落于一边,就是落在戏论中,有对境相的分别,因此绝不是见胜义的自相。这样就能决定“见胜义”就是无所见。
【又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真实中,诸法的实相离绝所诠,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分别的心行、言语彻底断绝了,原因是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灭,寂灭一切戏论,如同离垢的涅槃。
这里“心行言语断”的“心”指的是分别心,意思是不可能以分别心行到它;言语之道断绝了,言语可以表达世俗的事,这是红、那是蓝,或者高、低、美、丑、这个、那个……,但诸法的实相无定相可得,因此言语的道就断了。
【《罗睺罗赞般若母》云:“不可言思般若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等。】
诸法的法性原本远离一切四边的戏论,因此不是语言所能诠表、分别心思维所能缘取,对这甚深之处赞叹为“不可言思般若度”。它的体性是不堕现空一方、远离一切生灭戏论的自性,最极寂灭而光明者,因此说“无生无灭虚空性”。虽然这超越了世俗语言、分别的一切行境,但又不是像酣睡、昏厥等那样,而是对自性法界有圣者自证智以无所见而见,无所住而住,因此说“各别自证智行境”。这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共同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一切诸佛故。以一切诸佛同以般若为母的缘故,所以“三世佛母我敬礼”。
这里由“无生无灭虚空性”,所以毫无境相可得;“各别自证智行境”,所以不是心境相对,有个心见到面前的胜义,而是自证,这自证是无所缘的,也就是“无所见而见”。
(2)因此不应轻毁
【如是所说般。此是说甚深义,不应畏惧彼而出不敬之语,唯显自内之意外,谁也无力遮殊胜胜义,然产生违逆大乘法无量过故。】
就像这些经文所说般,“胜义非心境”这一句是在说超越语言、分别之境的甚深空义。“甚深”,就像水很深见不到底。意思是:对世俗的种种事,分别心能测度、了知。但胜义不是分别心能测度、了知,因此是“甚深”。
“非心境”这三字指示了胜义不是心能缘取到、语言能表达到,除了远离分别自证之外,没有别的亲证方式。不然如果胜义是心的境,那就成了分别心可以思维,语言可以表达,成了世间识能知能见,哪里是甚深呢?
由于这是在说佛法的甚深义,所以应当欢喜信受,而且由修道来实证它,不应当在听到说“胜义不是境”时,心里畏惧无法接受,进而反驳说:难道胜义不是圣者心的境吗?难道胜义是任何人都不了知的法吗?是像外道所说的不可思议作者吗?这样说除了显示自心不通达离戏的胜义之外,不可能以没有通达而说几句反驳的话,就把殊胜胜义的真相给否认掉了,但是这会让你产生违逆大乘甚深法的无量罪过。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