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答日光論選要講記(四)

  寂天菩薩說的是哪個勝義

  【是故,對于“是否爲心之行境”觀察等時,是說真勝義,于假勝義說則無意義。即假勝義本爲初業者于空性漸趣時,唯于分別前安立,此外如聖者離分別入定智心境雙泯的心前,哪有彼馳騁的機會呢?如同輪王的座上乞丐無權安住般。】

  是故,對于“是否是心的行境”觀察、抉擇、修習等時,唯一是針對真勝義在講,比如觀察勝義是否是心的行境時,唯一討論的是真勝義,對假勝義說“是否是心的行境”毫無意義。

  原因是:假勝義是初業者對于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漸次趣入時,唯一在分別心前安立的(也就是假勝義只是在他的分別心前首先安立名言中的生、住、滅等諸法,之後再由以理破除的因緣,在分別心前立出了勝義中無生、無住、無滅等),除此之外,在像聖者離分別入定智已經隱沒心、境二現的心前,哪裏有這假勝義馳騁的機會呢?絕對沒有機會。就像輪王的寶座上乞丐無權力安住一樣。

  下面對“即”以後的這一句分成兩段來解釋。從“即”到“安立”是第一段;後面是第二段。先講第一段:

  要知道,假勝義原本是初業者對于離戲大空性漸次趣向時,唯一在他的分別識上安立的。

  這是指佛菩薩要引導衆生進入勝義谛,但衆生的根性還沒成熟,他心裏對萬法都執爲實有,像這樣心裏充滿實執的人,什麼都放不下,顛倒的習氣已經串習得非常深,如果一上來就說“這是離一切戲論,是沒有什麼所緣、所知的,沒有可說的”,他會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是呆呆地毫無反應,就是心裏嘀咕:“什麼是無緣離戲?怎麼是無緣、無知、無說呢?”所以他對離戲的大空性一時領會不了、信受不了,說了等于白說,甚至會起很多負作用。

  這樣就必須架設梯子接他上去。怎麼架梯子呢?從他的八個識上看,只有第六意識上好下手,前五識像傻子一樣,只會單純地取色法、聲音等,只有第六意識有觀察的能力,因此就利用意識有觀察的作用,來引導它趣入。

  怎麼引導呢?就是在第六意識上先安立二谛。跟它講:心前現的這一切清淨和不清淨的相,確實有一種現相和作用,這叫世俗谛。然後問:這現相真的是像顯現的這樣子存在嗎?隨後運用正理無論怎麼觀察,都無法成立這是實有,這時心就會開始認同“無實”。也就開始信受所現的相就是空性,空的也就是這個現相。這樣信解了現空無別之後,再引導他:這是分別、語言能緣到的嗎?稍微做觀察,就能信解離四邊、離戲。這樣就把他引到這個點上來了。

  雖然最初分別心相信不了,但它有個特點,就是信服道理。如果能以理抉擇得非常斷定,它也會開始信服。在它信服之後,就可以對它宣講真勝義。因爲心的狀態已經到位了,再說也就能信受了。

  總之就是設立方便,在衆生的分別識上安立二谛,對他講:顯現的這些相叫世俗谛,這些名言中生、住、滅等的相狀,勝義中無生、無住、無滅等等。他的分別識就開始分開來緣:一個是現相,一個是現相的體性——空性。然後第六意識就針對現相不斷地以理觀察,觀察到量之後就會開始相信,心前現的一切相確實是虛相,毫無實法可得,由此就緣著“這現相是空”“那現相是空”。接著再教他輪番地做抉擇,就能進一步信解離四邊的大空性。也就是,現相不可得,所以不落有邊;但有個相,所以不落空邊;也不是亦有亦無,因爲谛實的有和谛實的無合集在一法上,成了自相矛盾;又不是非有非無,因爲這等于亦有亦無。這樣輪番地抉擇,就信解這是離四邊的大空性。這就達到目的了,心開始信受了。再講身口意的行境統統是戲論,馬上就能相應。

  所以要懂得“漸趣”和“唯在分別前安立”的意思,懂了就知道這只是方便,但確實非常善巧,非常奏效,經過幾步之後就能把人帶到離戲大空性的點上來。但必須知道:“無實分”這個假勝義只是爲接引的目的,而在衆生心前立出的一個假法。

  下面講第二段:“除了只是在分別意識前安立之外,在聖者離分別的入定智心境雙泯的心前,哪裏有假勝義馳騁的機會呢?”

  注意到“心境雙泯的心前”,前後有兩個心,前者是指妄心,後者是指真心。佛法講心有很多層次,凡夫心境相對的這種心,從眼識到意識,全都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只是由習氣力現起的妄識,比如眼見色、耳聞聲等等都是二現的戲論。

  而在聖者離分別的入定智慧中,眼識不起,有沒有青黃赤白呢?耳識不起,有沒有風聲雨聲呢?鼻識不起,有沒有香臭焦黴呢?舌識不起,有沒有酸甜苦辣呢?身識不起,有沒有冷熱軟硬呢?一切五塵的現相都是沒有的。意識不起,有沒有意識前的影像?也是沒有的。這就是“心境雙泯”,就是絕待的真心顯露!這時是沒有二的!全法界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全法界!有什麼心外的法呢?這就叫“一真法界”,叫“遍一切處的法身”,叫“如來藏”,叫“圓覺”。

  剛才說了,這是絕對的真心,法界全體就是心,心就是法界全體,這是無二的真心,假勝義的影像哪有機會在這無二的真心前馳騁呢?就像輪王的寶座上,衣衫褴褛的乞丐無權坐上去那樣。這不是屬于他的坐席,因此無權安坐一秒鍾。

  總之,以上講到假勝義只是在衆生的分別心前所假立的法,在聖者心境雙泯的真心前根本沒有它。因此抉擇“勝義是否是心的行境”等時,唯一是針對真勝義說,針對假勝義說毫無意義。就像討論獅子的威力如何時,一定說的是真實的獅子,對獅子的畫像討論毫無意義。

  以上“無實分沒有機會顯現在聖者定中”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完全斷定下來,之後在解釋“勝義非心境”時就把它排除在外。那麼怎麼完全斷定下來呢?單憑上面這樣講,很多人還生不出定解,所以下面就再以理做具體、透徹的抉擇。

  【此義如何呢?聖者學道入定無顯現,以心境雙泯而現前空性時,彼前既不現有法瓶等,也無對所遮的谛實相取著,則彼無實分如何成爲境呢?所謂無實相狀的境,是觀待遮遣所遮的實有後,方現于識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顯現,如果不觀待有法和所遮而現境,則以自性成立勝義故,他空應遮故。】

  對這段論文分成四步做解釋:第一步、解釋“有法”、“所遮的谛實相”、“取著”、“無實分”這幾個關鍵詞的涵義;第二步、講述聖者定中不可能有“無實”的境相;第叁步、從正反面以理成立這一點;第四步、結合例子做一些發揮。

  第一步、解釋“有法”、“所遮的谛實相”、“取著”、“無實分”這幾個關鍵詞的涵義

  “有法”,是指心前現了身體、心識、器界等的現相。

  “所遮的谛實相”,就是分別意識認爲這些現相是實有的。實際上現相本身並沒有谛實,只是分別意識認爲它實有,所以這是增益出來的,在本法上不存在,因而成爲否認的對象,叫做“所遮”。(比如眼前現的桌子,它自身上不存在谛實,但第六意識認爲它谛實,這就是增益,必須否認。)

  “取著”,是指一般人從不審察自己的想法,百依百順地聽信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說這是實有的法,心就緊接著取著這些法實有的相。比如第六意識判定這場電影真的好看、這首歌曲真的好聽、海灘的風景真的很美、開車兜風真的好潇灑,就完全相信這些是真實的,然後不斷地取著這些法實有的相。凡夫的心已經串習成這樣了,一接觸到現相時,就像糊塗蟲似的認不清這是假相,一直取著諸法實有的相。

  這樣摸清了分別、執著形成的原理。反面的情況:如果對于“各種現相是谛實”這一點做出非常斷定的否認,就能說服自己的心。而心被說服之後,就會反面生起否認現相實有的心,這時就出現了“無實”這個境。

  第二步、講述聖者定中不可能有“無實”的境相

  聖者學道入定時沒有身心世界等的一切妄現,在心境消殒而現前空性時,有法瓶子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一切根身、器界、心識的現相完全不顯現,也沒有對所否認的現相的谛實相取著,這樣的話,現相無實的這一分怎麼能成爲聖者心前的境呢?意思是:聖者定中如虛空般,沒有任何相,也沒有起心取著某個現相實有,怎麼會在心前顯現“這些相無實”的境呢?

  比如沒見過非洲某個部落的一間草屋,會突然生起否認這草屋實有的心嗎?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眼前顯現了草屋,而且第六意識取著草屋谛實的相,才會在後來否認草屋實有之後,生起認爲草屋無實的心。又比如嬰兒眼前有電腦,但他的第六意識不發達,不會取著電腦谛實的相,當然更不會生起否認電腦實有的心。

  第叁步、從正反面以理成立這一點

  那麼爲什麼無實分不可能成爲聖者定中的境呢?

  因爲:“所謂無實相狀的境,是觀待遮遣所遮的實有後,方現于識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顯現,如果不觀待有法和所遮而現境,則以自性成立勝義故,他空應遮故。”而聖者入定既沒有有法的現相,也沒有對所遮的谛實相取著,這樣沒有能生“無實分”這個境的因緣,怎麼可能無因現出來呢?

  整個理路是這樣的:所謂無實相狀的境必須是觀待否認了谛實之後才現在分別意識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顯現,如果不必要觀待有法的現相和所否認的谛實就自在地立出無實的境,那就不成立是以分別心安立的無實,而是以自性成立的勝義,由此這“無實”分就是不空的法,僅僅其它的谛實爲空,這就是他空了;而他空是應當否認的,不然就無法證得解脫。

  比如不必觀待顯現的瓶子和所否認的瓶子的谛實,就自在立出“瓶子無實”的境相,這樣“瓶子無實”這個境就是不需因緣而以自己的體性自在成立的法,也就是勝義或真實的法,這樣充其量其它的谛實空,而“瓶子無實”這個境不空,這就成了他空。而承許他空就寂滅不了所緣,也就無法止息對它的分別。

  總之,如果承認“無實分”是觀待現相和谛實而顯現,那就成了因緣假立的法,分別心造作的法。相反,如果承許不必觀待因緣而自在立出,又成了…

《辯答日光論選要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