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聖天菩薩從五個方面,來進一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到衆生被死主控製的這個真相而修習無常。
己二、廣說彼之理分五:一、思維壽量無定而修習無常;二、思維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習無常;叁、思維無由方便令卻退而修習無常;四、思維死成現見法而修習無常;五、思維死無定期而修習無常。
這五個方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地回答凡夫心中的疑問,清晰、徹底地揭示了生際必死的客觀事實,以此來破除凡夫心中的常執。
庚一、思維壽量無定而修習無常
下面首先是提問。對提問的內容,要反觀自心,思考在自己的心中,有沒有這樣的顛倒執著。
設問:雖然衆生是爲死故而生,但是現在平均壽命有70多歲,我離70多歲還遠著,將來的日子還長,所以對存活應該抱有很大希望,應該先享受享受。而且現在的社會,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大家覺得有忙不完的事情,還有父母要贍養,孩子要培養,出家人在寺院裏,則要做很多這樣那樣的事情,所以先做要緊的事情,現在去爲遮止死主的到來而學佛修行,還早了點。
答:
汝見去時短,未來時間長,
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
頌文直解
你把過去的日子看作很短,而把未來的日子看作很長,像你這樣對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是否相等進行比較,顯然如同因恐怖而發出的喊叫。
這個偈頌中,關鍵是要通過壽量不定,與時間長短的觀待性,來理解凡夫對生命的過去和未來的比較是不合理的,並且要理解凡夫之所以要進行等或不等的比較,是源自于內心裏對死的畏懼。
壽量無定,故過去與未來無法觀待
要理解這個偈頌,我們首先要明白衆生壽量無定以及時間的觀待性。因爲對于衆生的一生來說,過去比未來長,還是比未來短,還是兩者一樣長,是要觀待而定的。就是說,已經過去了的生命的長短,取決于未來壽命的長短,但是衆生的壽量無定,所以未來能活多長是不確定的,因此這一生已經過去的生命長短,自然也就無法斷定了。
這樣看來,對于人的生命來說,過去和未來兩者時間的長短,都無法斷定,在這一點上,它們是平等的。因此聖天菩薩說,“汝見過去短,未來時間長”,凡夫這種對兩者時間長短的判斷是沒有根據的,僅是一種錯覺而已。
這就像下面公案中的一群婆羅門一樣。有一群婆羅門晚上到一家旅店投宿,在房間裏到處拉大便,第二天有幾位先行離開了,等管旅店的人進來看到後,對剩下的這些人大發脾氣,並威脅說如果不把糞便清除掉,就要揍他們了,于是這些婆羅門只得清理。雖然糞便都是一樣的髒,但是因爲婆羅門所學的外道教義宣揚我執和我所執,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糞便有很強的我所執著,認爲是清淨的,而對別人的則認爲是肮髒的。所以他們只願意清理自己的糞便,而對別人的糞便,他們感到很惡心,難以下手。同樣的,壽量是無定的,因此過去和未來都無法確定,其實是平等的,但是反而認爲未來的時間更長,認爲今天不會死,這個星期不會死,這個月不會死,今年不會死吧,他心裏一直認爲不會死,就在這種常有執著中,他想到未來會很長很長。這是自我欺騙,是顛倒的想法。
未來越來越短促
從客觀的情況來看,現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中,人們的壽命確實不長。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輩子過去的時間越來越多,未來的時間越來越少,再加上死緣衆多,更增加了未來短促的可能性。因此要放下對今世的貪執,盡快爲後世積累功德才是正確的做法。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死緣極衆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能致人死的因緣非常多,包括有心死緣與無心死緣。有心死緣即來自有情之死緣,包括王難、戰爭、怨敵殺害、念咒誅殺等來自人類之死緣,天龍鬼神損害、山精水怪侵擾等來自非人之死緣,毒蛇、猛獸傷害、牛馬踩踏等來自旁生之死緣。無心死緣包括內外二種,即內四大種不調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種不調所引之災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風等。甚至能使生命延續的活緣也可能會轉變成死緣,比如現在吃的蔬菜中,農藥殘留過量,吃的肉食中,摻雜了激素等各種化學製劑,這些都會損害健康,加速四大形成的色蘊的衰退。還有坐車上班,卻發生了車禍,用化療治療癌症,卻損壞了免疫系統等等。因爲色蘊本身的危脆,所以危機四伏,到處都充滿了死緣。
而且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的道友,很多人開始學佛的時候,都已經是中年左右了,就算你能幸運、順利地活到70多歲的平均壽命,你已經過去的日子,也已經超過未來的日子了。而且未來的日子,正在一分鍾一分鍾地,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減少,總共也沒有多少個年份可以減了。
第一個偈頌說“自死無教者”,也就是說人都只有一次死的機會,如果死主一旦降臨,那這輩子的一切就都完蛋了,你打算得好好的未來修行計劃也同樣落空了。到了那個時候,難得的暇滿人身已經被白白地浪費了,又沒有積累起多少聞思修功德,只能孤零零地來面對死主的叁大威脅,那你不是成了最悲慘的人了嗎?所以應該反觀自心,去打破自己的顛倒執著,這是非常重要的。
思維過去與未來長短,源于對死的恐懼
聖天菩薩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以大悲心提醒我們不要被常執欺騙自己,浪費暇滿人身的價值。人們經過千萬劫上供下施、持清淨的戒律,才有今天這樣的暇滿人身寶。對暇滿人身寶特別浪費的,就是常有的執著,耽著今生的財産,享受五欲,追求這樣那樣的名聞利養等等。從小到大一直沒有無常觀的人,頭腦裏一直沒有想到後世和出世間的修行,度化衆生,成就叁乘解脫果等等,一天也沒有精進聞思修。
那人們爲什麼要對過去和未來的壽命進行等與不等的比較呢,聖天菩薩指出,原因就是對死的恐懼。而且,越說自己身體健康,能活得長久的人,就越表明他心裏其實很恐懼死,希望盡量延緩死主的到來。這就是“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的含義。
爲什麼呢?如果他對死無所謂,那麼他就根本不會想自己還有多少年可以活,也不會有興趣去拿過去的日子和未來的日子進行比較。他一旦進行比較了,而且思考的結果是死離自己很遠,這恰恰顯示了在他心底裏,非常抗拒死,害怕這一天的到來,于是給自己找一些沒有根據的不會死的理由而已。
就像有人在趕路,當他走近一夥強盜時,心裏很害怕,但是他高聲喊著他不怕。他的這種喊叫,正好表明了他很害怕強盜。同樣地,那些說過去的時間短,未來的日子還長著,因此不著急聞思修行的人,其實並不是因爲樂觀,而是表明了他其實非常害怕死。
大家要對照自己的心相續,反觀自心,將自己心中對未來壽命長久的非理、顛倒的常有執著挖掘出來,並且根據聖天菩薩的開導,不斷地串習,將這種常執斷除。這樣就打下了修習生際必死這個無常觀的良好基礎。
庚二、思維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習無常
設問:盡管認爲未來還很長是不對的,但是死是一切有情共同面臨的,所以我自己一個人也就不必要恐懼,應該出去朝朝山,旅遊散心,或者同道友聊聊天,放下聞思修做點別的事情。
答:
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
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頌文直解
如果因爲死是一切有情共同要面臨的緣故,所以你自己就沒有死苦的畏懼。這樣的話,那說明死是不會帶來苦的了。這樣當只有一個人被死所害的時候,他的苦又是從哪裏來的,難道是由嫉妒他人不死的嫉妒心而引起的嗎?
這當然不是事實,死的自性就是苦的,並不是本身不苦,而僅僅是因爲嫉妒等原因才變成苦。而且,恰恰因爲所有衆生都要死,沒有人能幸免,所以衆生更應該畏懼死。
死的自性是苦
有的人這樣想:反正死是天下衆生共同要面對的,又不是只死我一個人,所以死也就無所謂,用不著害怕。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是很多的,孔子也總結了這種現象,說民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說大家共同都窮是沒關系的,但是如果貧富不均,只是自己窮,那他就受不了。
但是死的自性就是苦,而且是很強烈的苦。在死主的叁大威脅所帶來的苦面前,其他像嫉妒等的苦,都會煙消雲散,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沒時間去想起來。就像被火燒灼本來就是疼痛難忍,這種痛不會因爲一起被燒的人多而減輕,甚至消失。只有一個人被燒的時候,也不會因爲嫉妒其他人安然無事,而替換了火燒的痛苦。
比如一個國家裏只有一個人繳稅,那他會因爲覺得不公平而痛苦,但是如果全民都要繳稅,他的心就平了,不痛苦了。這才是因爲嫉妒而帶來的苦。但是死的情況與此完全不同,有嫉妒也好,沒嫉妒也好,死都一樣會帶來痛苦。
還有,一群匪徒被官府抓獲後,剛開始官府要處決匪首,匪首那時嫉妒其他人不死,心裏很煎熬。過了一會,當聽說所有被抓的人都要被處決後,匪首的痛苦就釋然了。但是,處決其他匪徒,對這個匪首其實一點好處也沒有,他還是照樣要被處決掉的。同樣,凡夫認爲大家共同要死,死就不足爲懼了,但是其他人的死,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一點好處也沒有,一點也減輕不了自己面臨死時候的痛苦。
還有,就像火是熱的,手去碰火,是會燒傷的。那會不會很多人一起去碰,手就不會被燒傷呢,不是的,碰的人再多,火是熱的世俗本性是不會變的。同樣,人死得多也好,或者只有自己一個人死也好,死的自性本身就是一個苦,這是怎麼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除非你了脫生死了,獲得了解脫的果位。而且因爲所有衆生都要死,更說明了死主力量的強大,更加應該對死主産生畏懼。
當年的高僧大德,正是有了這種無常觀,才特別精進地修行,才成爲了今天我們的歸依處,我們的怙主,我們的榜樣,以生死自在的功德,來度化我們。死主的力量很強大,如果要比死主的力量更強大,只有修行佛法,得到出世間修行的成就,這樣成就的功德…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