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

  下面圣天菩萨从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众生被死主控制的这个真相而修习无常。

  己二、广说彼之理分五: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二、思维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三、思维无由方便令却退而修习无常;四、思维死成现见法而修习无常;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回答凡夫心中的疑问,清晰、彻底地揭示了生际必死的客观事实,以此来破除凡夫心中的常执。

  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

  下面首先是提问。对提问的内容,要反观自心,思考在自己的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颠倒执著。

  设问:虽然众生是为死故而生,但是现在平均寿命有70多岁,我离70多岁还远着,将来的日子还长,所以对存活应该抱有很大希望,应该先享受享受。而且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大家觉得有忙不完的事情,还有父母要赡养,孩子要培养,出家人在寺院里,则要做很多这样那样的事情,所以先做要紧的事情,现在去为遮止死主的到来而学佛修行,还早了点。

  答: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

  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颂文直解

  你把过去的日子看作很短,而把未来的日子看作很长,像你这样对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是否相等进行比较,显然如同因恐怖而发出的喊叫。

  这个偈颂中,关键是要通过寿量不定,与时间长短的观待性,来理解凡夫对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比较是不合理的,并且要理解凡夫之所以要进行等或不等的比较,是源自于内心里对死的畏惧。

  寿量无定,故过去与未来无法观待

  要理解这个偈颂,我们首先要明白众生寿量无定以及时间的观待性。因为对于众生的一生来说,过去比未来长,还是比未来短,还是两者一样长,是要观待而定的。就是说,已经过去了的生命的长短,取决于未来寿命的长短,但是众生的寿量无定,所以未来能活多长是不确定的,因此这一生已经过去的生命长短,自然也就无法断定了。

  这样看来,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过去和未来两者时间的长短,都无法断定,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平等的。因此圣天菩萨说,“汝见过去短,未来时间长”,凡夫这种对两者时间长短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仅是一种错觉而已。

  这就像下面公案中的一群婆罗门一样。有一群婆罗门晚上到一家旅店投宿,在房间里到处拉大便,第二天有几位先行离开了,等管旅店的人进来看到后,对剩下的这些人大发脾气,并威胁说如果不把粪便清除掉,就要揍他们了,于是这些婆罗门只得清理。虽然粪便都是一样的脏,但是因为婆罗门所学的外道教义宣扬我执和我所执,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粪便有很强的我所执著,认为是清净的,而对别人的则认为是肮脏的。所以他们只愿意清理自己的粪便,而对别人的粪便,他们感到很恶心,难以下手。同样的,寿量是无定的,因此过去和未来都无法确定,其实是平等的,但是反而认为未来的时间更长,认为今天不会死,这个星期不会死,这个月不会死,今年不会死吧,他心里一直认为不会死,就在这种常有执著中,他想到未来会很长很长。这是自我欺骗,是颠倒的想法。

  未来越来越短促

  从客观的情况来看,现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中,人们的寿命确实不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辈子过去的时间越来越多,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再加上死缘众多,更增加了未来短促的可能性。因此要放下对今世的贪执,尽快为后世积累功德才是正确的做法。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能致人死的因缘非常多,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即来自有情之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死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死缘。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甚至能使生命延续的活缘也可能会转变成死缘,比如现在吃的蔬菜中,农药残留过量,吃的肉食中,掺杂了激素等各种化学制剂,这些都会损害健康,加速四大形成的色蕴的衰退。还有坐车上班,却发生了车祸,用化疗治疗癌症,却损坏了免疫系统等等。因为色蕴本身的危脆,所以危机四伏,到处都充满了死缘。

  而且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的道友,很多人开始学佛的时候,都已经是中年左右了,就算你能幸运、顺利地活到70多岁的平均寿命,你已经过去的日子,也已经超过未来的日子了。而且未来的日子,正在一分钟一分钟地,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减少,总共也没有多少个年份可以减了。

  第一个偈颂说“自死无教者”,也就是说人都只有一次死的机会,如果死主一旦降临,那这辈子的一切就都完蛋了,你打算得好好的未来修行计划也同样落空了。到了那个时候,难得的暇满人身已经被白白地浪费了,又没有积累起多少闻思修功德,只能孤零零地来面对死主的三大威胁,那你不是成了最悲惨的人了吗?所以应该反观自心,去打破自己的颠倒执著,这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过去与未来长短,源于对死的恐惧

  圣天菩萨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大悲心提醒我们不要被常执欺骗自己,浪费暇满人身的价值。人们经过千万劫上供下施、持清净的戒律,才有今天这样的暇满人身宝。对暇满人身宝特别浪费的,就是常有的执著,耽著今生的财产,享受五欲,追求这样那样的名闻利养等等。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无常观的人,头脑里一直没有想到后世和出世间的修行,度化众生,成就三乘解脱果等等,一天也没有精进闻思修。

  那人们为什么要对过去和未来的寿命进行等与不等的比较呢,圣天菩萨指出,原因就是对死的恐惧。而且,越说自己身体健康,能活得长久的人,就越表明他心里其实很恐惧死,希望尽量延缓死主的到来。这就是“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的含义。

  为什么呢?如果他对死无所谓,那么他就根本不会想自己还有多少年可以活,也不会有兴趣去拿过去的日子和未来的日子进行比较。他一旦进行比较了,而且思考的结果是死离自己很远,这恰恰显示了在他心底里,非常抗拒死,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于是给自己找一些没有根据的不会死的理由而已。

  就像有人在赶路,当他走近一伙强盗时,心里很害怕,但是他高声喊着他不怕。他的这种喊叫,正好表明了他很害怕强盗。同样地,那些说过去的时间短,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因此不着急闻思修行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乐观,而是表明了他其实非常害怕死。

  大家要对照自己的心相续,反观自心,将自己心中对未来寿命长久的非理、颠倒的常有执著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圣天菩萨的开导,不断地串习,将这种常执断除。这样就打下了修习生际必死这个无常观的良好基础。

  庚二、思维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

  设问:尽管认为未来还很长是不对的,但是死是一切有情共同面临的,所以我自己一个人也就不必要恐惧,应该出去朝朝山,旅游散心,或者同道友聊聊天,放下闻思修做点别的事情。

  答: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

  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死是一切有情共同要面临的缘故,所以你自己就没有死苦的畏惧。这样的话,那说明死是不会带来苦的了。这样当只有一个人被死所害的时候,他的苦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由嫉妒他人不死的嫉妒心而引起的吗?

  这当然不是事实,死的自性就是苦的,并不是本身不苦,而仅仅是因为嫉妒等原因才变成苦。而且,恰恰因为所有众生都要死,没有人能幸免,所以众生更应该畏惧死。

  死的自性是苦

  有的人这样想:反正死是天下众生共同要面对的,又不是只死我一个人,所以死也就无所谓,用不着害怕。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很多的,孔子也总结了这种现象,说民众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大家共同都穷是没关系的,但是如果贫富不均,只是自己穷,那他就受不了。

  但是死的自性就是苦,而且是很强烈的苦。在死主的三大威胁所带来的苦面前,其他像嫉妒等的苦,都会烟消云散,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没时间去想起来。就像被火烧灼本来就是疼痛难忍,这种痛不会因为一起被烧的人多而减轻,甚至消失。只有一个人被烧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嫉妒其他人安然无事,而替换了火烧的痛苦。

  比如一个国家里只有一个人缴税,那他会因为觉得不公平而痛苦,但是如果全民都要缴税,他的心就平了,不痛苦了。这才是因为嫉妒而带来的苦。但是死的情况与此完全不同,有嫉妒也好,没嫉妒也好,死都一样会带来痛苦。

  还有,一群匪徒被官府抓获后,刚开始官府要处决匪首,匪首那时嫉妒其他人不死,心里很煎熬。过了一会,当听说所有被抓的人都要被处决后,匪首的痛苦就释然了。但是,处决其他匪徒,对这个匪首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他还是照样要被处决掉的。同样,凡夫认为大家共同要死,死就不足为惧了,但是其他人的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一点好处也没有,一点也减轻不了自己面临死时候的痛苦。

  还有,就像火是热的,手去碰火,是会烧伤的。那会不会很多人一起去碰,手就不会被烧伤呢,不是的,碰的人再多,火是热的世俗本性是不会变的。同样,人死得多也好,或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死也好,死的自性本身就是一个苦,这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除非你了脱生死了,获得了解脱的果位。而且因为所有众生都要死,更说明了死主力量的强大,更加应该对死主产生畏惧。

  当年的高僧大德,正是有了这种无常观,才特别精进地修行,才成为了今天我们的归依处,我们的怙主,我们的榜样,以生死自在的功德,来度化我们。死主的力量很强大,如果要比死主的力量更强大,只有修行佛法,得到出世间修行的成就,这样成就的功德…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