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八)

  叁對治滅煩惱法要叁:初瞋恚煩惱障對治;二貢高煩惱障對治;叁谄曲煩惱障對治。

  今初

  以下經文是世尊教授我們對治嗔恚的法要。(一)首先教誡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攝護自心,不起嗔恨;(二)教導如何策勵自心修持安忍;(叁)指出嗔恚的過患,教誡對治;(四)教導行者觀察道、俗的差別,呵責自己不應起嗔。

  (一)首先教誡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攝護自心,不起嗔恨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這是世尊總的囑咐佛弟子,要建立“遭遇任何怨害,都安忍不嗔”的修行觀念。因此一開始就舉出“節節支解”這樣極難忍的傷害,來涵蓋一切輕微傷害。密意是:即使被人節節支解,還要攝護自心不起嗔恨,何況其它輕微的傷害,更應當安忍。總之要求行道的人遇到任何怨害,都要念念往道上去體會,不能以無明動嗔心。這是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按照經文的指導,要這樣設想:假使我被某個怨敵捆綁,沒有任何自由,這個怨敵拿著尖刀把我的身體從手、腳等處一節節地剖開、割斷,受到這樣極難忍的傷害、身體劇烈疼痛時,我應該怎麼對待?這時要唯一護住自己的心,不讓心裏起一念嗔恚,不讓口裏說一句惡語。在這樣被極度殘害時還要護住心口不造惡業,遇到比這輕微的打、罵等時,當然應當不去計較。

  臨時能不能安忍,全靠平時有沒有做過如理的思維。所以現在關鍵是先要在道理上想通,然後在心理上歡喜地接受安忍的做法。這樣就要搞清楚:爲什麼被節節支解,還要唯一調伏自心而不做任何還擊?方法是用智慧衡量哪種做法對自己有利。要這樣觀察:如果這時我生嗔恚還擊,事實上是維護了我的利益,還是損壞了我的利益呢?結果會看到:如果動了嗔恚,做了心態上和語言上的還擊,絲毫不可能挽回已經受到的傷害,因爲這是前世傷害別人的業力成熟了而受報應,受了之後絲毫不可能挽回。但如果我現在放縱嗔恚,就會讓長期修集的功德功虧一篑,自己的修行會退步很多。這樣觀察到放縱嗔恚有極大損害之後,就開始主動遮止嗔恚。

  所謂“妨礙修道,失功德利”,在《入中論》上講:如果起一刹那嗔恚心,就能摧壞百劫中修習布施、持戒所集的善根。《入中論釋》裏說:好比大海的水量,用秤稱量是不可能算出的,嗔恚所感果報的量就像這樣難以定出。所以能引惡性果報和能摧壞善根的法,沒有比嗔恚更強盛的。

  這樣認識到嗔恚的過患之後,心裏常常要想:即使我被節節支解,也一定要唯一住在正道上,要盡量護住心不起嗔恚、護住口不出惡語。

  《菩薩藏經》上有一段講菩薩遇到傷害,會這樣想:如果我現在動嗔心,就會迅速摧壞我百千劫中所集的善根。如果我的善根被嗔恚摧壞,那以後我還要再經百千大劫,才開始勤苦修行聖道;如果這樣迅速退墮下去,那無上菩提是極難得到的。所以,現在我一定要披上忍辱铠甲,以堅定的力量摧伏嗔恚魔軍。(《菩薩藏經》說:“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爲瞋害已,複當經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铠,以堅固力摧忿恚軍。”)

  (二)教導如何策勵自心修持安忍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這一段,前一句是要學會認識安忍的殊勝功德,來勉勵自己做個有力量的大人;後一句是要學會呵責:不能歡喜安忍的人,就不是入道有智慧的人,按這樣來激勵自己,做個歡喜忍受的智者。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是指六度中忍排在第叁位,戒排在第二位。六度裏前前易修,後後難修;前前微劣,後後殊勝。有前前的功德並不兼具後後,有後後的功德一定具足前前。所以能安忍就一定能持戒,能持戒未必能安忍。因此說“安忍的功德,非持戒苦行所能比”。比如世間人也有能做到布施財物、奉獻身心的力量等,但是能戒除身口意的惡行就特別少見。雖然戒除身口意惡行很難,但要做到受傷害時內心還安忍不動,就更加難。能夠這樣行持安忍,才叫“有力大人”。

  怎麼說是有力量呢?要看到當時是直接在傷害自己的身體,在毀壞自己的尊嚴,只有做到不愛執自己,才能安忍不動,這就表明修行已經有力量能伏住勢力最強的我愛執。

  布施身外的財物、禁止外在身口的惡行,還不是直接向內降伏我執,不一定能稱爲有力量的大人。如果不具安忍的道力,只要稍微遇到傷害,就會忍不住大發嗔恚。而行安忍的人遇到任何侵犯,心裏都不計較,像海闊天空,一任鸢飛魚躍,所以叫“有力大人”。(這裏,比喻是指修道人的心境非常開闊,就像大海和天空,任憑魚在裏面跳躍,老鷹在裏面飛翔,心裏不起任何計較。)

  這只有放得下自己,才能做到,起碼也要執著自己的心很薄,才可能這樣豁達。心量猶如海闊天空,無論別人怎麼打罵、汙辱,心裏都絲毫不計較。就像布袋和尚所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別人怎麼說各種惡罵的話,都讓聲音自生自滅,心裏都不在意,只認爲“好、好、好”;任憑對方使什麼動作,用皮鞭、棍棒在自己身上怎麼抽打,自己主動躺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受加持。不但不生氣,還生歡喜心,“打得真好、真舒服”。即使別人在自己臉上吐唾液,就讓唾液自己去幹吧,懶得去擦它。這叫做“海闊天空,一任鸢飛魚躍”。

  《六波羅蜜多經》裏贊歎菩薩有安忍的力量,堅固不動,就像妙高山王以強猛的大風也無法動搖,菩薩安忍猶如山王,嗔恚的大風無法動搖。因此叫做“有力大人”。

  下面再講後一句: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遇到惡罵,不能像飲甘露般歡喜地領受,那就不叫已入道有智慧的人。

  這是佛給出標准,假如有別人惡罵你,能歡歡喜喜地順受,那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不論別人怎麼惡罵,我聽起來像飲甘露一樣,這就是已經入道的人。

  入道人跟俗人不同。佛法是以德報怨。世間就是以牙還牙,而且認爲受別人侮辱還不起來反抗、不報複,表明你軟弱無能。佛法立場不同,學佛人因爲有高深的智慧,他了解了業果,知道現在受惡罵是前世業力的反彈——叫領受等流,我原先罵過他、誹謗過他,現在他罵我、誹謗我,這是理所當然要受的,所以安安心心地接受。罵完就了了,業報就消了。

  其次,別人罵我、打我是成就我的安忍波羅蜜多,是我的善知識示現惡逆的相。我的道力要在境上練,沒有惡罵、侮辱我從哪裏修安忍呢?所以這是成就我安忍力量的善知識,是諸佛化現這樣的相讓我一次性消多劫罪業、增無量福德,這樣子,我借惡逆境,越能忍受,道力就越強、功德就越深。這就像喝甘露一樣,這是極有利益的好事!甘露是不死之藥,喝了長生不死。多飲一點惡罵的甘露,會滋長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要很歡喜地接受。

  有智、無智全在自己怎麼看待。沒智慧的人認爲“我受了很大傷害,這是莫大的汙辱!”那當然以這個非理作意,心裏越想越生氣,很快就生起嗔恚的烈火。這樣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對自己來說,以生嗔恚的緣故,方方面面異熟果、等流果都是惡劣的,以嗔恚的烈火一下子燒毀了多劫善根,開啓了很多障礙。一次起嗔心惡罵,過後自己也後悔不已。

  在現前來說,一次起嗔的話,一整天的心態都惱亂不安,吃不安、睡不安,心情很壞。而且以這嗔恚的串習將來脾氣越來越大,嗔恚重了就是惡趣相,善趣都生不了。這就是沒智慧,沒有入道。

  有智慧的人反過來,他看到這事有大利益,能消業障、增福慧,只是稍微忍一下,道力就增長、福德就加深,所以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平常沒有這樣的惡逆境,道力不能增上。而遇到逆境,越磨煉,道力越深。所以形容“豬揩金山,金則愈光;石磨良劍,劍則愈利”。道力要在境上練!就像豬用身體使勁地揩金山,越揩金山越光;石頭磨劍,越磨越利。越是遭遇逆境歡喜忍受,道力就越深、福慧就越深。我們身邊有很多冤家債主、各種找麻煩、做幹擾、或者誹謗、惡罵等等,遇到這樣的人和事時歡喜忍受,這就是不死之藥,滋長我的法身慧命。

  這樣想通了,不但沒有絲毫不滿、憤恨,反而非常歡喜。養成了習慣,凡是碰到別人罵,就覺得是甘露來了;遇到別人打,就認爲這是對我作大加持。這樣歡歡喜喜地如飲甘露,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

  以下再舉兩個例子作爲典範,說明入道有智慧的人面對惡罵時是怎樣的心情。

  首先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裏有這樣一段描寫:“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不管別人怎麼汙辱我,我的心都不被境轉。他毀謗歸他毀謗,我心裏不接受,那這些毀謗就只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就像人拿火把想燒天空,只是徒勞自累而已。天空沒有形體,怎麼也燒不到。我聞到惡罵的聲音,就像飲甘露一樣,心裏清涼,不生熱惱。我的心已得自在,頓時銷融入于不可思議的解脫。)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我以智慧觀照惡罵的聲音,就像虛幻的回響,唯一成就我的功德法財,成就我安忍的道力,所以成了我的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我能了達善惡的聲音都不可得,就像聽風吹樹梢的聲音,只是單純的聲音,不分別善惡,由此能起冤親平等的心。無論何時遇到哪種逆順的境緣,都以平等心坦然自在,無有挂礙。如果不這樣,怎麼能表明我無生慈忍的道力?)”(以上是按宋代彥琪法師的注解而講解的。)

  其次,佛在《菩薩藏經》中說:我回憶前世做大仙人時,有惡魔變化五百個健罵丈夫,時時尾隨我,以種種惡語辱罵我。

  …

《佛遺教經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