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八)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三:初瞋恚烦恼障对治;二贡高烦恼障对治;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今初

  以下经文是世尊教授我们对治嗔恚的法要。(一)首先教诫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二)教导如何策励自心修持安忍;(三)指出嗔恚的过患,教诫对治;(四)教导行者观察道、俗的差别,呵责自己不应起嗔。

  (一)首先教诫遇到任何怨害,都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这是世尊总的嘱咐佛弟子,要建立“遭遇任何怨害,都安忍不嗔”的修行观念。因此一开始就举出“节节支解”这样极难忍的伤害,来涵盖一切轻微伤害。密意是:即使被人节节支解,还要摄护自心不起嗔恨,何况其它轻微的伤害,更应当安忍。总之要求行道的人遇到任何怨害,都要念念往道上去体会,不能以无明动嗔心。这是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按照经文的指导,要这样设想:假使我被某个怨敌捆绑,没有任何自由,这个怨敌拿着尖刀把我的身体从手、脚等处一节节地剖开、割断,受到这样极难忍的伤害、身体剧烈疼痛时,我应该怎么对待?这时要唯一护住自己的心,不让心里起一念嗔恚,不让口里说一句恶语。在这样被极度残害时还要护住心口不造恶业,遇到比这轻微的打、骂等时,当然应当不去计较。

  临时能不能安忍,全靠平时有没有做过如理的思维。所以现在关键是先要在道理上想通,然后在心理上欢喜地接受安忍的做法。这样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被节节支解,还要唯一调伏自心而不做任何还击?方法是用智慧衡量哪种做法对自己有利。要这样观察:如果这时我生嗔恚还击,事实上是维护了我的利益,还是损坏了我的利益呢?结果会看到:如果动了嗔恚,做了心态上和语言上的还击,丝毫不可能挽回已经受到的伤害,因为这是前世伤害别人的业力成熟了而受报应,受了之后丝毫不可能挽回。但如果我现在放纵嗔恚,就会让长期修集的功德功亏一篑,自己的修行会退步很多。这样观察到放纵嗔恚有极大损害之后,就开始主动遮止嗔恚。

  所谓“妨碍修道,失功德利”,在《入中论》上讲:如果起一刹那嗔恚心,就能摧坏百劫中修习布施、持戒所集的善根。《入中论释》里说:好比大海的水量,用秤称量是不可能算出的,嗔恚所感果报的量就像这样难以定出。所以能引恶性果报和能摧坏善根的法,没有比嗔恚更强盛的。

  这样认识到嗔恚的过患之后,心里常常要想:即使我被节节支解,也一定要唯一住在正道上,要尽量护住心不起嗔恚、护住口不出恶语。

  《菩萨藏经》上有一段讲菩萨遇到伤害,会这样想:如果我现在动嗔心,就会迅速摧坏我百千劫中所集的善根。如果我的善根被嗔恚摧坏,那以后我还要再经百千大劫,才开始勤苦修行圣道;如果这样迅速退堕下去,那无上菩提是极难得到的。所以,现在我一定要披上忍辱铠甲,以坚定的力量摧伏嗔恚魔军。(《菩萨藏经》说:“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为瞋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难可得。是故我当被忍辱铠,以坚固力摧忿恚军。”)

  (二)教导如何策励自心修持安忍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这一段,前一句是要学会认识安忍的殊胜功德,来勉励自己做个有力量的大人;后一句是要学会呵责:不能欢喜安忍的人,就不是入道有智慧的人,按这样来激励自己,做个欢喜忍受的智者。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这是指六度中忍排在第三位,戒排在第二位。六度里前前易修,后后难修;前前微劣,后后殊胜。有前前的功德并不兼具后后,有后后的功德一定具足前前。所以能安忍就一定能持戒,能持戒未必能安忍。因此说“安忍的功德,非持戒苦行所能比”。比如世间人也有能做到布施财物、奉献身心的力量等,但是能戒除身口意的恶行就特别少见。虽然戒除身口意恶行很难,但要做到受伤害时内心还安忍不动,就更加难。能够这样行持安忍,才叫“有力大人”。

  怎么说是有力量呢?要看到当时是直接在伤害自己的身体,在毁坏自己的尊严,只有做到不爱执自己,才能安忍不动,这就表明修行已经有力量能伏住势力最强的我爱执。

  布施身外的财物、禁止外在身口的恶行,还不是直接向内降伏我执,不一定能称为有力量的大人。如果不具安忍的道力,只要稍微遇到伤害,就会忍不住大发嗔恚。而行安忍的人遇到任何侵犯,心里都不计较,像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所以叫“有力大人”。(这里,比喻是指修道人的心境非常开阔,就像大海和天空,任凭鱼在里面跳跃,老鹰在里面飞翔,心里不起任何计较。)

  这只有放得下自己,才能做到,起码也要执著自己的心很薄,才可能这样豁达。心量犹如海阔天空,无论别人怎么打骂、污辱,心里都丝毫不计较。就像布袋和尚所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别人怎么说各种恶骂的话,都让声音自生自灭,心里都不在意,只认为“好、好、好”;任凭对方使什么动作,用皮鞭、棍棒在自己身上怎么抽打,自己主动躺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受加持。不但不生气,还生欢喜心,“打得真好、真舒服”。即使别人在自己脸上吐唾液,就让唾液自己去干吧,懒得去擦它。这叫做“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

  《六波罗蜜多经》里赞叹菩萨有安忍的力量,坚固不动,就像妙高山王以强猛的大风也无法动摇,菩萨安忍犹如山王,嗔恚的大风无法动摇。因此叫做“有力大人”。

  下面再讲后一句: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遇到恶骂,不能像饮甘露般欢喜地领受,那就不叫已入道有智慧的人。

  这是佛给出标准,假如有别人恶骂你,能欢欢喜喜地顺受,那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不论别人怎么恶骂,我听起来像饮甘露一样,这就是已经入道的人。

  入道人跟俗人不同。佛法是以德报怨。世间就是以牙还牙,而且认为受别人侮辱还不起来反抗、不报复,表明你软弱无能。佛法立场不同,学佛人因为有高深的智慧,他了解了业果,知道现在受恶骂是前世业力的反弹——叫领受等流,我原先骂过他、诽谤过他,现在他骂我、诽谤我,这是理所当然要受的,所以安安心心地接受。骂完就了了,业报就消了。

  其次,别人骂我、打我是成就我的安忍波罗蜜多,是我的善知识示现恶逆的相。我的道力要在境上练,没有恶骂、侮辱我从哪里修安忍呢?所以这是成就我安忍力量的善知识,是诸佛化现这样的相让我一次性消多劫罪业、增无量福德,这样子,我借恶逆境,越能忍受,道力就越强、功德就越深。这就像喝甘露一样,这是极有利益的好事!甘露是不死之药,喝了长生不死。多饮一点恶骂的甘露,会滋长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要很欢喜地接受。

  有智、无智全在自己怎么看待。没智慧的人认为“我受了很大伤害,这是莫大的污辱!”那当然以这个非理作意,心里越想越生气,很快就生起嗔恚的烈火。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自己来说,以生嗔恚的缘故,方方面面异熟果、等流果都是恶劣的,以嗔恚的烈火一下子烧毁了多劫善根,开启了很多障碍。一次起嗔心恶骂,过后自己也后悔不已。

  在现前来说,一次起嗔的话,一整天的心态都恼乱不安,吃不安、睡不安,心情很坏。而且以这嗔恚的串习将来脾气越来越大,嗔恚重了就是恶趣相,善趣都生不了。这就是没智慧,没有入道。

  有智慧的人反过来,他看到这事有大利益,能消业障、增福慧,只是稍微忍一下,道力就增长、福德就加深,所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平常没有这样的恶逆境,道力不能增上。而遇到逆境,越磨炼,道力越深。所以形容“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良剑,剑则愈利”。道力要在境上练!就像猪用身体使劲地揩金山,越揩金山越光;石头磨剑,越磨越利。越是遭遇逆境欢喜忍受,道力就越深、福慧就越深。我们身边有很多冤家债主、各种找麻烦、做干扰、或者诽谤、恶骂等等,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时欢喜忍受,这就是不死之药,滋长我的法身慧命。

  这样想通了,不但没有丝毫不满、愤恨,反而非常欢喜。养成了习惯,凡是碰到别人骂,就觉得是甘露来了;遇到别人打,就认为这是对我作大加持。这样欢欢喜喜地如饮甘露,就是入道有智慧的人。

  以下再举两个例子作为典范,说明入道有智慧的人面对恶骂时是怎样的心情。

  首先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不管别人怎么污辱我,我的心都不被境转。他毁谤归他毁谤,我心里不接受,那这些毁谤就只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就像人拿火把想烧天空,只是徒劳自累而已。天空没有形体,怎么也烧不到。我闻到恶骂的声音,就像饮甘露一样,心里清凉,不生热恼。我的心已得自在,顿时销融入于不可思议的解脱。)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我以智慧观照恶骂的声音,就像虚幻的回响,唯一成就我的功德法财,成就我安忍的道力,所以成了我的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我能了达善恶的声音都不可得,就像听风吹树梢的声音,只是单纯的声音,不分别善恶,由此能起冤亲平等的心。无论何时遇到哪种逆顺的境缘,都以平等心坦然自在,无有挂碍。如果不这样,怎么能表明我无生慈忍的道力?)”(以上是按宋代彦琪法师的注解而讲解的。)

  其次,佛在《菩萨藏经》中说:我回忆前世做大仙人时,有恶魔变化五百个健骂丈夫,时时尾随我,以种种恶语辱骂我。

  …

《佛遗教经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