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八)▪P2

  ..续本文上一页

  不论白天、黑夜,在我往返去来、行住坐卧等的时候,无论我在僧院的静室、在城市的俗家、在街头巷尾或者在无人的静处,随着我端坐或站立,这五百个魔的化身,不断找机会以各种粗语谩骂我、呵责我。这样持续有五百年,从未间断。

  我回忆那五百年,虽然被魔众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话语辱骂,但我没动一念嗔心。我总是生起慈悲救护他们的善心,以正理观察嗔恚的境缘。

  比如观察对方这样造恶只是在毁坏自己,就会生慈悲救护对方的心。比如想:“他们很可怜,见不到业果,只放任烦恼以粗语谩骂、呵责,这要受多少恶业的果报。所以我把功德回向给他,把安乐施舍给他,让我来代受他的苦报。”

  (三)指出嗔恚的过患,教诫对治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为什么要安忍呢?这又要从嗔恚的危害方面思维。

  嗔恚有大的危害,它会破坏内心宝贵的净戒、三昧、智慧、精进、喜乐、损坏自己的声誉、今生后世人都不喜欢见到。

  破善法就是所谓“一把嗔心火,烧毁功德林”,长期修集的善根福德,一次起嗔就会烧毁无余。已有的功德会退失、未生的功德生不起。比如遇到某个冤家,生了很大的嗔心,那这一两天自己的心情都很不好,动一次怒就损伤身体、损坏福德。坐在这里也不安,没办法静下心来打坐修法,根本不可能思维法义。

  你有福德内心安静的时候,也就有智慧,看什么都很清楚、很明白。一旦嗔恚重了,人也会变得愚痴,再看什么都显不出来。嗔恚一起,表情、心态都会变,善心会被嗔恚完全压住,连起码好的态度都出不来,所以它会破坏善法。想一想,自己起很大嗔恚的时候,这时候起得来善心吗?能心平气和地说话、做事吗?能为别人着想吗?什么都想不到!

  坏好名闻,就是以前的名声很好,大家对他看法很好。一次大发雷霆,说出很多恶语,就让声誉直线下降。心中有慈悲,人们就喜欢接近;心里有嗔恚,大家都只想避而远之。

  这样知道嗔心比猛火还厉害,所以要常修忍辱,不要让嗔恚入在你心里。劫夺功德的盗贼没有比嗔恚更厉害的。嗔心就像一个恶贼,会把自己拥有的很多功德财富都劫走,一下子百劫所积的善根失坏掉了。

  (四)教导行者观察道、俗的差别,呵责自己不应起嗔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世俗的人本身是受欲的人,不是行道的人,当然一碰到伤害、侮辱、诽谤,就会无法克制地生起嗔恚。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追求名利享受,对于我的尊严、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财富等等都非常看重,又没有学法,根本不懂得怎么对治烦恼。这样克制不住自己,是很正常的事。

  经上“受欲”和“非行道人”是指出世俗人无法克制的原因。一方面贪、嗔互为表里,越是享受五欲,就越增长对五欲等的贪著,这样在受到损失时,就一定会生嗔恚心。另一方面没学过佛法,根本不知道无我、五欲无实义、生嗔恚的极大过患等等,又没有修法对治烦恼,所以在生嗔时,不会把嗔恚止息下来。

  但是,出家放下五欲享受的人,天天都在行道修法,这样还生起嗔恚,那是特别不应当的。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就是清凉的云层中),表示内心没有贪欲的热恼,对世间法看得很淡,内心清凉,以法调伏了自心。离欲修道的人还生起嗔恚,那就像清凉云中起了霹雳火一样,非常不应该。

  世俗人希求的就是得到受用五欲的快乐,所以一生都在追求五欲。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夺走,或者受了伤害,那起嗔恚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对自我的爱重那么大,对世间名利的执著那么深,对享受那么看重,一旦被伤害,就认为侮辱了我、看不起我、伤害了我……肯定无法忍受。稍微触犯一下,就马上发火;稍微骂两句,就忍受不了!

  但修道人是出世离欲、一心求解脱的人,已经以智慧看清楚了幻化的六尘毫无实义,名声只是空谷回音,身体就像虚幻的影像,轮回中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而且受损害也是过去伤害别人的报应,没有任何不公平。这样舍掉了五欲、又学了佛法、又天天修道,还心里怀着嗔恚,怎么合理呢?要像这样呵责自己,除掉嗔恚。

  二贡高烦恼障对治

  贡高就是骄慢。人最爱重的是自己,既然以这个身为我、最爱的是我,那就时时要把这个我装饰好、要把我放在很高的位置才满足。所以世间人在尊重自我、装饰自我上下足了功夫。怎么装饰头、怎么做发型、怎么在上面戴好看的帽子、怎么装饰上身下身、穿什么款式的衣服、选什么颜色、怎么搭配,从上到下这一身的打扮,就是为了装饰我。我装饰得好马上就有一种自豪感,其实这是贡高骄慢;稍微觉得难看一些,马上觉得没脸见人。这样生活资具、容貌打扮处处讲究,而且只有我处在高位才得满足。如果让他做下贱的事,比如乞讨、打扫、服务别人、做一些卑下的事,他就不愿意做。他认为我这么高的人怎么能做这种事!这就是贡高的障碍。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这里要注意怎么对治骄慢,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我什么身份,我现在现什么相。这一提醒,就知道没什么好骄慢的。

  自己摸摸头,没有漂亮的帽子、没有发型;再观察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这身体上没有系领带、没有围巾、没有各种佩饰等等;衣服也穿得是坏色衣,没有西装革履来做庄严;手中执持应器,没有仆人服侍,自己手里托钵乞讨生活;而且没有任何积蓄的财物。这样见到自己没有装饰、没有财富、没有权势,完全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乞丐,有什么好骄慢呢?如果起了骄慢,就马上消灭它。

  坏色衣,指三种袈裟和一切下裙、坐具等,都用青、黑、木蓝三种坏色。

  应器就是钵。无论体、色、量,都要合法。钵器的体是瓦、铁两种成分,色彩熏得像鸠鸽,钵的量按照食量而定,所以叫“应器”。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经》说:“人道恶盈而好谦。”在世俗人道中,不喜欢人骄傲自满,喜欢人谦下。老子说:“柔弱者生,刚强者死。”也说明过分刚强,贡高我慢,决定导致灭亡。所以世间尚且不推崇骄慢,何况出家入道的人,为了解脱,自己降低身份做乞丐来生活。

  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我执,真正见了无我不再执著我,烦恼就会止息。中心就在这里。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求尽量把“我”放低、放下。这不是现代人的做法,要处处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尊重自我,那样只会使我执越来越重,最后膨胀到难以压伏,烦恼、业、苦就一定会泛滥成灾,因为惑业苦的根源就是执著自我。

  “自降其身”,就跟世间人的做法相反——他们要装饰我,而我现在把一切装饰我的假相都去掉了。我是毁形坏色——剃除须发,身上没有装饰,穿的是坏色衣,也没有绫罗绸缎、五颜六色,这上面的做法也跟世人完全相反。世间人求恭敬、求尊贵,也是为了装饰自我,而我现在手持应器家家行乞,没有仆人使唤。而且作为释迦佛的出家弟子,是当乞丐的身份。

  这样要想一想:连世间人都不赞叹骄慢,何况我为了求解脱,放弃了自己的身份,以做乞丐来求道,我怎么能增长骄慢呢?

  要常常这么想,要看清楚自己现在现出家相来求解脱,为的是降伏我执,不应该跟世间人那样还显示自我、抬高自我。要按这样努力去掉贡高我慢的心态。

  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迎合对方说一些他喜爱听的话,叫做谄;随顺当时的情况,心里狡诈地施设各种方便,叫做曲。目的是为了骗取双方的信任、遮掩自己的过失、求得种种利益等。谄曲分开来说,表现在外的语言是谄,深藏内心的活动是曲。修道贵在质直(就是质朴、正直),而谄曲是虚伪、弯曲的心,所以与道相违。《维摩诘经》说:“从初发心,至坐道场,纯一直心,中间并无诸委曲相。”

  以这个缘故,修道人应当守护质直的心,来禁止谄曲。(也就是要恒时保持内心的真诚、正直,不做虚伪、狡诈的行为。)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但”是只的意思,唯一的意思。“欺诳”是欺骗的意思),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谄曲看起来是骗别人,其实第一个骗的是自己。比如心里明知不好,口里却说好;明知无利益却说有利益。以为这样能骗取到利益,其实是丧失大利益,这就是骗了自己。谄曲让自己丧失真诚、纯朴,也就会丧失一切真实利益。比如会失去自在、失去坦然、失去寂静、失去清白、失去喜悦、失去端正、失去真诚。又比如,会损减福德、智慧、仁慈、寿命、健康;会让自己的心阴暗、狭小,会障蔽内心的力量;会障蔽真心显发;会无法相应实相,无法与一切众生无碍地融合。如果谄曲串习成性,那就只能活在虚伪当中,没办法活在真诚当中。所以谄曲唯一是自欺诳、欺诳他。

  以谄曲的心来入道,一无是处。就是任何道的深处都到达不了,连道的门都入不了,因为道贵在真诚,而谄曲是虚伪,以虚伪的因不会得任何真实的果,所以“一无是处”。以这个缘故,世尊教诲我们:修道人应当端正自心,以质直为本。

  “端心”,浅说是诚实不欺,深说是正念真如。自心直契真如,不落在计有、计无、计常、计断等的虚妄分别当中,是真正的“端正”。一落在种种戏论里,已经是邪曲了。所以《信心铭》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维摩诘经》说:“直心是道场。”

  

《佛遗教经讲记(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