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不共世間法要,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文分爲八:初無求功德;二知足功德;叁遠離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畢竟功德。
不共世間法要,就是指在自己身上成就出世間的大人功德,包括從“無求”到“畢竟”八種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主要是覺悟,行爲的取向來自智慧的抉擇。學習以下經文,要求認識到障礙的相、對治的相、因果集起的相、畢竟無障礙的相、最終成就果的相。對這些方面都以智慧斷定無疑,自然就知道什麼是過患、什麼是利益、應該怎麼走了。
首先要認識障礙的相。“多欲”就煩惱多,“多求利”就生死的業力多,“苦惱亦多”就是苦多。要覺悟往這條路上走,在自己身上會出現煩惱障、業障和報障。這一條認識清楚了,反面也很清楚,就是:“少欲”,就對治了煩惱;“無求”,就止息了生死業;“則無此患”,就是由貪欲所生的種種後患就沒有了。
要從正反面反複思維,看清只要心裏增長貪欲,就會停不住,會不斷地追求。這樣爲求取名利而奔忙,從早到晚得不到休息,身心非常疲勞,就致使身心的苦越來越深。原因就是以貪欲爲根源,會滋生無數的煩惱和業力。沒得到時,妄想得到;得到了,還想守護、維持;一旦失去,內心就憂苦不堪;與人競爭,起很多嗔心、競爭心;比別人高,生傲慢;不如人,生嫉妒。總之,日夜都是爲追求名利而卷入在生死業當中。這樣就使煩惱越來越重。心中一直被貪欲驅使停不下來,造很多不清淨的業,當然苦惱就加深了。身心狀態衰退了,心裏失壞了安樂。很快一生就過去了,沒積到多少善業,以這種業力就會墮惡趣。
人生一世因爲虛假的聲色名利看不破,以這種貪欲驅使自己晝夜不停地奔波,結果一生只是在造無數苦因和苦果!這是何等愚癡。
覺悟到了多欲的障礙後,要努力在苦的根源上減少貪欲。雖然一時還做不到無欲,但也只是少少地求一些生活所需。這樣的話,種種向外尋求的沖動、行爲就全部可以停止下來。有求就有苦,有求,心已經投入在裏面,整個的業緣就在裏面轉;無求,就會和輪回絕緣。飲食、男女、名聲、地位、各種的五欲享受,對此無求,種種的生死業就全部截斷了!因爲無求,不必競爭,身口意就不會造很多業,也就不會受那些苦。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學這一句,要認識因果集起的情況。
我們要衡量:是少欲合算還是多欲合算?世界上的人都認爲欲是整個社會前進的動力,因爲有欲所以才會奮鬥。這句話說得對不對?這就要認識因果集起的相,因上由貪欲推動,會出現哪種業、果報又如何?這一點如果能夠確認,就完全知道多欲是苦。反面,少欲的結果如何?這也要觀察認識到:真正做到了少欲,煩惱、業、苦就會大量減少,善法會迅速增長,內心會變得輕松安定,少欲能得到無量殊勝利益。多欲是走苦道,少欲是走樂道。苦道上走下去,會造成無量的煩惱、業、苦;樂道上走下去,身心會越來越輕松、歡喜、安定。
世尊這樣教導我們:單單少欲都應當修習,何況以少欲可以騰出身心來修善法,能夠成就不計其數的善行,當然更應當行持!這裏有兩層含義:單是少欲,沒有其它功德,也應當修。因爲少欲就心安,少欲就沒有貪求,就沒有憂慮恐懼,當然就心安了。有貪欲時心是不安的!比如心會很焦急,趕緊握在手上怕別人拿走!沒有得到時,心裏一直妄想得到,會生各種各樣的分別。就像求男女、求名聲、求地位、求享受,只要貪欲很重,在求而不得時,會睡不著覺,一直打妄想怎麼能得到。如果碰到競爭對手,還害怕所得被別人奪走。心裏有追求的熱惱、有害怕失去的恐懼、有競爭的焦慮。
而且,真正少欲了,你的時間精力可以騰出多少?原先爲了忙名聲利養、爲了享受種種五欲,多少時間投放在這裏。不要說其它,如果人追求一頓美食要花幾個小時去做。如果追求住宅豪華、舒適,又要花很多時間!這個屋子裏怎麼裝修?配多少設備?……方方面面自己的欲望特別大,就什麼都講究,乃至每一個細節都花費很多精力。如果追求名譽、地位,想往上爬,那你方方面面要搞關系,這時候人要付出多少,又會造多少業。總而言之,哪方面有貪欲,就決定要爲此付出。這樣子,貪欲重的人是沒辦法修出世間法的!因爲他的心貪求世間的五欲名利,全副精力都投在這上面。而少欲,就能成就無量善法,就能增長無數功德。
少欲,就是對于生活的要求降到最基本的限度。當然自己現在還做不到無欲,還是要吃、穿、住。但是,住就一間陋室,穿就幾件衣服已經足夠,吃也是最基本的飲食,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追求,不必要追求世間的名利享受。這樣減去最基本的付出,其它時間都可以用來修道,一生大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結果智慧、信心、出離心、悲心逐漸地增長。對于佛法的認識,從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逐步上來,人無我、法無我、如來藏逐漸地深入,見解會越來越圓滿。少欲的結果是世間的名利享受放下了,法的財富充滿內心!
所以,不可能世間法和出世法雙全齊美,一頭重就一頭輕。世間法上的貪欲能放得下,佛法上就提得起,就可以全心地投入。到最後修行越來越深入時,欲望就會越來越淡,吃的越來越少、睡的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好,根本不必要依賴外在五欲來求快樂。按這樣進行,就會成就無量功德。
這一條叫“覺悟因果集起之相”。“集起”就是指發展的趨勢。我按照這樣走,發展趨勢如何?如果往外求世間法,發展下去就煩惱多、業多、苦多,而出世間法上智慧減少、精進減少、定力喪失,方方面面都沒有了!這就看出這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一條是流轉的路,往輪回裏走;一條是還滅的路,往解脫上走。我們要選擇後一條出世間的路。要以少欲作爲起點,讓身心盡可能放在修出世間的佛法上,這樣佛性受到清淨法的熏發,裏面的善根會不斷發出來,這樣會越來越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會越來越成就信心、正念、智慧等功德,直接就往出世間的方向走,越來越趨近解脫、越來越有希望,這樣就成就無量功德,這就是因果集起的相。
總之,以多欲爲因,就集起輪回的苦果;以少欲爲因,則集起無量出世間功德。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
這是要認識少欲消除障礙的情況。就是當貪欲減少時,心裏就沒有了谄曲,這是減少了煩惱;沒有求別人的心,這就是減少了業;不被諸根所牽,這就是消除了苦障。只要能堅持修少欲,惑、業、苦叁大障礙馬上就會退掉,身心狀態根本不一樣。
谄曲就是心裏不正直,迎合別人的意思。比如爲了求名利,就跟世間競選總統時拉選票一樣,爲了迎合選民的意思說很多虛假的話,就是心不正直,處在虛僞的心態當中,這會障蔽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習氣越重就煩惱越深,內心就越不清淨。
那現在我這個欲望很少,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有一間陋室能安身、幾碗飯能吃飽、有幾件衣服能保暖,其它沒有什麼貪欲。這麼無求,就少煩惱;我的心是平直的,不必要去迎合別人,就少業障,不會整天尋思跟誰聯系、求某某人。我們欲望多實際是煩惱重。少欲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沒有求人的心,就不造業;再是沒有苦。什麼苦?原先因爲追求很多,所想要的名聲、利益、五欲六塵出現時,心就安不下來,五根會被五欲牽著走。那是很大的苦。人只要有貪欲,六根就不安定,最重的是男女之欲,真正有追求對方的心,六根根本沒辦法安住,坐在這裏心猿意馬,眼睛會被對方的相貌所牽、耳根會被對方的聲音所牽,這是很明顯的。其它方面以此類推,你喜歡飲食,旁邊煮什麼好吃的。香味一飄,鼻根就被牽到裏頭去了,就像狗看到骨頭馬上就撲上去,心絲毫不自在,馬上被五欲牽著走,這樣完全貪著在五欲上,就是很深的苦相,這意味著一旦失去或者達不到要求時,就會非常不滿足,會沒辦法過!但是少欲的人沒有被這些欲望的繩子綁住,所以就輕松、就沒有苦。
少欲的人根不被欲所牽,他是坦然自在的,他的貪欲很少,生活好一點、差一點影響不了他的心境,不論境界怎麼高高低低,他始終不變內心的歡喜,這就是脫離苦了!反過來,如果成了欲望的奴隸,誘餌一出現你就會迫不及待地求取,那就很苦!因爲欲望逼上來時,會不自在地要去追求;求不到很苦;求到了,也只是增長壞苦。欲望的標准一旦往上升,看到別人有更好的,就覺得自己落後,就會再一次搏取。
這樣的話,一生當中心就完全被欲望牽著走,這就是大苦!連一天的安閑都沒有,時時都被欲望的鈎子鈎住,往外奔馳。這樣的話,要勾引你非常容易!讓你苦也非常容易!隨便讓你哭、讓你愁、讓你憂、讓你焦急!魔王只要設定一個誘人的五欲,你就要去求;稍微變高一點,你一定要高攀;稍微降低一點,你就非常不滿足;假使一點都沒有,那你就沒辦法過!這樣子就完全圈在苦裏頭了。
所以要知道,被虛幻的六塵所迷惑,整天在分別、煩惱裏過生活,不斷地增長惑業苦,這樣的人生就是輪回!它就叫苦、叫無實義。我們不應該過這樣的生活,不應該成爲欲望的奴隸,不應該把一生光陰耗費在無意義的追逐上。
如果能覺悟到這一點,再轉過來往少欲無求的方向上走,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佛法求安樂不是外在,佛法是看到苦因是什麼,苦因又在自己心上,真正有智慧能下狠心斷得了,那就非常簡單了。
所以世間媒體給人宣傳很多所謂幸福的理念、求得幸福的方法等等,人就信這個!其實世間人的說法很多是錯誤的,而且講得很複雜,糊塗不清,沒辦法得到斷定的認識。其實,說出來,只有最簡單的幾句話,這就是真理,沒有多少花色。就是你要觀察自己的心怎麼起的苦、根源在哪裏…
《佛遺教經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