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七)

  二多食苦對治

  這裏要明確所對治的是飲食過量的苦。它會增長煩惱業障,會障礙叁昧,所以要認真對治。

  如何對治?方法是觀察飲食過量的過患。以前沒有修道,生活都是在迷亂當中,修行之後要懂得哪些生活方式和修道不相應。要檢點出來,一一改正。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放任煩惱而生活,那是修不好道的。

  要檢查自己身上有沒有過量飲食的毛病?平時有沒有做到了理智地把握飲食,不毀壞自他的善法、不妨礙道業嗎?世間人沒有求道的心,飲食上亂來,因爲他是以煩惱爲主,做的是縱欲、任性的事;修道人不能跟俗人一樣,要以道爲重,所以凡是妨害道業的事都要遮止,凡是有利修道的事都要實行,在飲食上也不例。

  也許大家從沒想過多食有什麼苦、會怎麼嚴重地障道,因此也從來沒有“要對治過量飲食”的心。現在要調整過來,首先要用智慧觀察到多食的過患,然後要能發起對治過量飲食的心,之後要讓每頓飲食都只成爲成就叁昧的順緣,而不成爲違緣。

  觀察有叁點:第一、是觀察到飲食是服藥,是爲對治饑渴、維持生存而服用,因此過量食是不合理的;第二、觀察到過量飲食會毀壞自他的善心,因此不合理;第叁、是認識到過量飲食會失壞道業,因此不合理。真正以智慧認識到了這叁點,飲食的觀念和行爲就會開始轉變。

  第一觀:服藥治饑渴、好惡平等觀。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首先要了解自己身上有饑渴的病。觀察自身:每天都要吃幾頓飯,到時間不吃,饑渴的病就會發作。逐漸地餓下去,身體會越來越虛弱乏力。餓過七天無法支撐,就會死掉。這樣就清楚,自己是有饑渴的病。對治饑渴的藥就是飲食。如果能在時間和量上保證好,這一天不會發饑渴的病,也就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用于修道,所以要把飲食當做服藥。

  接著要想:既然飲食是藥,就應當定時定量地服用,這樣才對身體有好處;如果不以理智把握,非時、非量、不相宜地亂吃,那只會損壞自己的身心。比如病人如果因爲藥味苦澀,就減少藥量,那以藥量不足,會不利于治病;如果因爲藥好吃就多服,也一定損傷身體。藥本身是毒,能治病才叫做藥,如果服得過量、不足、或不合適,也就成毒了。飲食也是如此。剛才講了,身體饑渴的病要用飲食來治,但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維持一天身體正常運行的飲食,也各有自己合適的量。如果沒達到量,身體的能量不夠,那就氣力虛弱,妨礙修道;如果超過這個量也會成病。比如身體只需要這麼多,結果多出了20%,那這多余的20%就成了負擔、成了廢料,它在身體中儲存,需要很大的能量去消化它。這樣也會損傷身體。

  以上這些道理能想清楚,這第一種觀就能做得來。每次受用飲食時就會想:我現在進餐是服藥,目的是治饑渴的病,讓今天身體有精力修道。我不能因爲藥好吃,就生貪心多吃;藥不好吃,就生嗔恚少吃。這樣以理智把握住自己的心。如果正念的力量大,就能克製住貪欲。不管有什麼飲食來,都能不增不減地受取,而不妨礙修道。即使有滿桌的美味,也都能控製好自己,不過量地吃。

  這很重要,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一生幾萬天裏不因爲飲食而障礙修行。如果沒有控製好,每天都有可能因爲飲食味道的好壞而過量或少量,造成很多修道的障礙。

  自己也能反省到:常常因爲食物味道好就無節製地亂吃,吃完發現已經上當!享受只是舌頭舔舔,過去就都沒有了。造成的損失是幾個小時或半天都浪費掉了,非常可惜!自己也後悔。這樣讓自己落在昏沈、懈怠當中,打坐打不好,覺得這一天很亂,就是因爲身體給搞亂了。

  這方面一定要好好觀察,直到心裏認同了“過量飲食有很大過患”。這樣讓觀念上轉過來,然後在自己身上對治過量飲食!

  第二觀:不損自他觀。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這是講多食會毀壞自他的善心,所以要禁止。

  要學蜜蜂,蜜蜂采花時只取花的味塵,不損傷到花的色香。這是比喻修道人理智地把握飲食:只受取身體所需的能量,不會以貪心多求而毀壞自他的善法(“自”是指叁昧善法;“他”是指施主的善心)。

  這要知道,過量飲食會使身體負擔過重,導致困乏、昏沈、睡眠。再打坐,效果就很不好。飲食調理好了,身體能量充足,一坐下去會很相應,也容易得定。飲食不當,即使昨天坐得很好,能夠得定,但今天貪飲食吃得過量,結果坐得一點不好,妄想、雜念、昏沈一大堆。所以,爲了保護叁昧善法,就不能過量飲食。其次每天應時應量這麼吃,不壞施主的善根。如果過分地享用,貪得無厭,這會使施主生厭倦的心,失壞他的善根。

  有智慧的修道人,每天要像那只小蜜蜂,飲食來了,只理智地吸取所需的能量,之後一整天不障礙修法,反而增長善法。這樣施主也歡喜做供養,他對你有信心,不會失壞善心,就真正種了福德。

  每天都要把飯吃好,吃得平等,不生貪嗔;吃得應時應量。這樣吃好了,飲食就成了爲修道充電加油,不但不會損壞叁昧善法,還能增上叁昧善法。

  第叁觀:知量知時觀。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有智慧的人會做出理智的權衡。做什麼事不是盲目地只隨煩惱去做,而是用智慧來權衡:我受用飲食以多少爲合適,不會壞我的道業。不是像貪心鬼一樣毫無理智地去受用。吃得過量不好,吃得不適宜也不好,吃少了也不好。而且這個時代,還要觀察:食物有沒有毒,這非常關鍵!有毒的食品不能亂吃,這方面對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它有很多添加劑、毒素會損壞身體的內髒;對人的心態,有些會增長貪欲,有些會增長嗔恚等等,心、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作爲有智慧的人也要衡量。

  比如一頭牛,如果只能馱200斤,就不能讓它馱300斤,不然牛支撐不住,就會垮掉;如果剛好合適,它就能長期穩定地負載。所以說“過猶不及”。

  另一方面是指受取施主供養的時候,自己要心裏衡量:我有多少福德?能消受多少?要懂得如果受用過分了,自己的道就會敗壞。

  很多人不知道這件事,因爲受取供養過多而障礙修行。即使修行有點功德也會因此退失,如果沒什麼功德,那更是負債累累,將來還債就很艱難!所以要防止過分享用而虧損道業。

  因果上的加減乘除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如果自己德行不全,還過分地受用信施,那福德的賬上就會出現嚴重虧損,也就修不上去,已有的道也會失壞!要看:自己是一頭什麼樣的牛?如果是很健壯的牛,可以背300斤,但背400斤也受不了,會垮掉。如果力量弱小只能背200斤,就不能去背300斤。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福報有多大、德行有多少。如果德行不全,還過分享受,那自己的道就會很快敗壞。

  這樣就知道,過分的飲食肯定對自己不利,它會使自己負擔更重。如果少欲知足,享用少,修的善行、做的福德又很多,那修道就有本錢,就能順利地修上去,每天向上走的力量也就大了。

  這樣衡量就可以認定:過量飲食是有很大過患!然後就應當設法對治。

  如果以前飲食味道好就吃很多,毫無顧忌;飲食味道差,就幹脆不吃。或者經常亂吃各種有毒零食,那現在都要努力對治。

  如果自己不求解脫,只圖現前享樂,至于來世怎麼輪回、怎麼墮惡趣都在所不計,那當然不必這樣要求。但如果想一生幾十年裏成就定慧功德,開悟成道,那就要在飲食等的心態、行爲上嚴格要求自己!凡是妨礙解脫道、妨礙成就戒定慧的事,都要禁止不做。這樣才能保證每天都非常順利地投入解脫道的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要這樣以理智的觀察抉擇來決定飲食的取舍。

  叁懈怠睡眠苦對治

  先要知道所對治的苦和對治的目的。心裏懶惰而懈怠,身體悶重而睡眠,這兩者合成一苦,就是所對治。

  爲什麼要對治呢?因爲如果存在懈怠、睡眠,就直接障礙精進;而沒有一心精進修法,就無法得定;沒有得定,就生不了無漏智慧。以懈怠睡眠就使得身心疲軟、悶重、昏沈,處在這個狀況就障礙定慧,使定慧不能生起。

  要求得這一生解脫,這是很艱巨的任務!要憑短暫的一生成就定慧,斷除煩惱,那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二六時中念念在道。只有持續精進,才能成就叁昧;而一心住在定中,才能發無漏慧;也才能斷煩惱超出生死。否則每天在懈怠睡眠裏虛度時光,心處在迷亂中,就生不起定慧。古代修道成就的人,開悟之前都是晝夜精進用功,開悟之後更是念念住在道上。所以一定只有對治懈怠睡眠,才能使道業升進。

  睡眠從叁種事生起:一、從飲食生起,就是以飲食過度導致身體困乏而睡眠;二、從時節所生,就是欲界的人到了天黑就自然要睡覺;叁、從內心所生,就是心裏有各種煩惱,有時是懈怠懶散就睡覺了,有時感覺今天心情不好,就蒙著被子睡了等等。

  以下經文分成兩段,前一段是以精進力對治從飲食和時間所起的睡眠;後一段是修觀察對治和淨戒對治,來消除從內心所起的睡眠。

  (一)對治從飲食和時間所起的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佛教誡我們要發起珍惜人身的心,以精進力來對治從飲食、時節所起的睡眠。

  白天對治飲食所起的睡眠。比如中午吃多了就要睡覺。這樣的話,要以正念提醒自己:白天這麼好的時光,我一定要精勤修法,不讓時間空過!有這樣的道心抓住自己的心,就不會亂搞吃的,一直心裏提著:“大好的時光不能空過,我要注意飲食,不能亂吃,吃多了會困倦睡眠,浪費許多時間”,這樣就會把握得住。

  就像學生覺得“求學的幾年時間特別寶貴,不能空過”,有這一念心就不會去搞吃喝玩樂,這一念善心…

《佛遺教經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