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攝持住他的身心,投入到具大義的學習中。那我們是求出世解脫的人、發無上心的人,應該比他更有道心!一想到:人生光陰有幾?一寸時光一寸命光!現在極難得的修法機會,不能浪費在無意義的睡眠中。這樣就會控製飲食,不會放縱多吃。吃多了不是打盹就是傻傻地坐著,一下子就浪費掉好幾小時。
如果是真正有道心的人,他的做法跟別人就不一樣,別人到這時候刹不住車,沒有原則,就是因爲道心不強。如果境緣比較好,也許不出問題。但來了幾個惡友,說今天要大吃一頓,自己把握不住就混進去了,然後左吃右吃,吃了叁個小時!這樣就是荒廢人生!
實際上,我們對荒廢人生、放縱煩惱的事要感到羞恥才好。有羞恥就不會做這種事,有羞恥就念念在道上。大家有沒有這份心?有這份心,就會晝夜勤心修道,不願把寶貴的光陰用在造輪回的業上,做增長煩惱、無明、業障的事上。
不但白天,夜晚也想:這夜晚的時間這麼寶貴,初夜、後夜我也要修法,不讓它放過。有了這種想,怎麼會去看電視?連中夜都要誦經來度過,不要以睡眠因緣,讓這一生空過而無所成就。這就是極其珍惜暇滿人身,分分秒秒都用來修法行善。
比如西藏金厄瓦格西,一生持不動佛心咒九億遍。他是常常想起人身難得,以珍惜人生的善心攝持,晝夜都用在修法上。在這些修行人心目中,時間比萬兩黃金還寶貴,他不願意浪費在睡眠上,更不用說閑談、散亂、享受世間五欲,絕不會像今天的人把大量時間都花在看電視、歌舞娛樂、運動,或者在網上到處搜尋。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句話要牢記在心。要一想起佛的教導,就提醒自己:不能以睡眠讓這一生空過,一無所得!更近地說,不能以睡眠讓今天空過,一無所得。
(二)對治從內心所起的睡眠分二:1、觀察對治;2、淨戒對治。
1、觀察對治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前一句是以念無常來對治懈怠睡眠。
要觀察自己的生命並不是常住的法,這一期人身只是因緣的暫時顯現。生在人間,又得到暇滿身,修法內外的順緣都很具足,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但這只是因緣所生法。因緣生的這些刹那,用好了,就算成辦了大義;沒用好,也就一無所得地空過了。
這裏講:要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從細無常上講,指器情世間念念生滅,包括我們的身心只是因緣所生法,不住第二刹那。
有句話叫“緣生可貴”,因緣生的法很可貴,你一懈怠就過去啦!如果你對刹那無常有深刻的體認,知道每刹那住在道上才有意義,不住在道上就是空過,有每刹那都珍重不空過的心,精進就會貫徹在一切時中。
今生這一期的暇滿是過去累世修集善根的果報,每個刹那都是因緣一現,都要珍重。
能這樣念刹那無常,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晝夜攝持在道上。絕不會去看電視、逛街、閑聊、打遊戲、看小說、看報紙,或者做任何與道無關的事。一想起心思放到裏面,會浪費掉幾個小時,就不肯那樣去做。不但這樣,連吃飯都想“我要住在法上”,上廁所也是這樣,坐車也是這樣。常常想到人身極其寶貴,虛度了實在可惜!這一生只有有限的天數,一段一段過去就一段一段地消失。一段一段用好了,才能有所成就;一段一段虛度了,就什麼成就也沒有。
這樣,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因緣所生的這一個個刹那,用好了就有意義;沒用好就是完全錯過了。一個小時是好多刹那!如果浪費在看電視上,那就太可惜、太愚癡了!就是用金盆裝大便!這一個小時所做的事就是往心裏裝很多雜染的念頭、裝很多生死業力,要感覺這樣做很愚癡!有這份心,就會念念用在道上。
或者就一期生滅無常來說,那你想:我今生得到的這一期寶貴人生,如果不用來修道,馬上一生就過去了,有爲法都是因緣一盡就沒有了,再不會顯現第二次。目前因緣這麼好,有這段寶貴的時光可以修道,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不然一旦錯過就再沒有了,然後會落在很不好的因緣中,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這樣要常念人生短暫,無常來得特別快;進一步想到死期不定,有可能今天就會死,所以今天一定要好好把握。像這樣心裏一想到無常,就不願意浪費時間,就會想要趁今生有這個機會,早求得定慧,早度出生死。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是觀察我們自己身上有很大的隱患,而發起警惕的心——我不能睡眠昏迷,一定要常常警覺,因爲我心上有煩惱的敵人!
在我的識田裏八萬四千煩惱沒有根除,現在只是沒遇到因緣,煩惱沒起來,一遇因緣它就會發動。煩惱賊一發動,就會壞我的法身慧命,比冤家傷害我的肉身還可怕!我怎麼能安然睡眠不自覺醒呢?
集谛真正思維好了,會覺得煩惱可怕。如果有怖畏煩惱的心,心會時時警惕。因爲畏懼生死,就不敢隨便懈怠,自己知道一失去覺照,煩惱就會紛紛起來,那是很可怕的。如果能防煩惱賊如防冤家,那就會晝夜六時常常警惕。
2、淨戒對治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淨戒對治,是一想起煩惱在心裏睡覺。不徹底根除的話,它一發動就會讓我陷在生死當中。所以要早日用持戒的鈎子把它鈎出去。心中的毒蛇摒除出去,才可以安然睡眠。意思是:意識到自己心裏睡著八萬四千條煩惱毒蛇,有一種一發動就讓自己入生死,而不得解脫(比如一念嗔心起,就造下謗大德、謗正法的業,就會長劫墮落地獄。以貪心生起,就會破戒墮地獄。或者以損壞叁寶物,要做牛做馬償還)。所以要晝夜執持淨戒來對治。
這又有叁層,首先以木叉戒防住身口,身體不造殺、盜、淫的惡業,口不說绮語、妄語、兩舌、惡口等。爲了防止毒蛇發動而損傷自己的慧命,自己心裏會有第一個強烈的願心——一定要守好木叉戒,盡量讓身和口不造惡。
這樣的話,外在身口的業是控製好了,裏面的心還控製不住。所以還要修第二個“定共戒”,就是修寂止。修成了寂止,就能完全控製住煩惱。控製住了不發起,就是得了“定共戒”(安住在定中,定和戒在一起,叫“定共戒”)。
這還沒徹底,還要成就第叁個“道共戒”,就是見道證得無漏慧。到這時才以持戒的鈎子把心裏的毒蛇鈎出心外了。毒蛇已出,就能安然睡眠。
再看經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在煩惱毒蛇還沒有鈎出去時,自己竟然若無其事地安然而睡,那就是無慚愧的人。因爲不知道尊重自己的靈知,叫做無慚;因爲不知道羞恥自己的過失,叫做無愧。或者不希求作聖賢,叫無慚;不恥卑下,叫無愧。
古代大修行人都有大慚愧心,在意識到自己散亂在世間法上時,會非常羞愧!以前多次講過:宏智禅師一次和別人征诘公案時,失聲大笑。他師父罵他:你這一聲失去多少好事?(因爲這時心已經不在道上。)宏智禅師就向師父磕頭,以後再不敢輕忽!但我們沒這份心,我們善根薄。即使放縱自己造惡,也絲毫不臉紅。這樣才導致不斷落在非法中,夾雜很多生死因緣,使道業難以成就。
宋朝慈明禅師和幾位道友結伴參訪汾陽禅師。當時是嚴寒的冬天,河東的氣候非常寒冷。大家都害怕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不懈怠。當夜深昏昏欲睡時,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爲生死廢寢忘食,我是什麼樣的人!竟然這樣放逸。生無益于當時,死無聞于後世,我是自暴自棄呀!”後來慈明禅師得到了大成就。
又有一位哲侍者,睡覺以圓木做枕頭。稍微睡一下,因爲枕頭轉動,他就醒來再安坐,天天如此。有人說:“你用心太過度了。”他回答:“我對般若的緣分薄。如果不這樣,恐怕被妄習所牽。”
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
披上慚恥的衣服,在一切莊嚴裏中第一莊嚴。戒定慧都能莊嚴法身,但只有慚恥才會學習,所以慚恥是第一莊嚴。
比如有慚愧心的人,想到曆代聖賢和自己是一樣的人,他們能修持得到大成就,而自己現在還滿身煩惱、業障,爲什麼還讓自己放縱煩惱、造惡業呢?這樣有羞恥心,就不會做非法的事,一定會晝夜精進行善。
由于晝夜精進,就能成就戒定慧,速得道果,因此慚恥是第一莊嚴。有了慚恥,戒定慧都會生出。
慚恥又像鐵鈎一樣會把人的心鈎住,不做任何非法的事;如果心裏沒有慚恥,就還會去做。慚愧心很強的人,稍微做了浪費時間的事,就自己會痛心悔過。我們以前講過伊庵禅師的事。他一到晚上就痛哭流涕:今天又這麼空過!不知來日功夫如何?他對自己虛度人生感覺很羞恥,所以一生沒和別人交談過一句。像這樣有慚愧心,就能製止非法,會像鐵鈎一樣控製住心,不會亂做。
像這樣就知道,有慚愧才有戒定慧的功德莊嚴、才能製止一切身口意的惡行,所以慚愧是殊勝莊嚴。正因爲是殊勝莊嚴,所以要常常懷有慚恥,不能一刻舍離。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這是從反面說:假使遠離了慚愧羞恥,就會失諸功德。意思是:沒有慚恥之心,就不能持戒;戒不清淨,就無法得定;定不成就,也無從發起無漏智慧。這樣,戒定慧一無所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從何而生呢?因此說“失諸功德”。
慚愧心是希求作聖賢的心、羞恥造惡的心。發現自己沒有安住在道上,竟然在煩惱和惡業裏打轉,自己會感覺羞恥!自己本是自性天真佛卻淪爲凡夫,比起諸佛菩薩相差極遠!有這樣的慚愧之心,就會晝夜精進修行。
不羞愧自己的過失,不求上進,叫做無慚無愧。以前怎麼做下劣行爲,現在依然如故;自己身上不具的功德也不希求修證。這樣墮在不思上進、因循苟且的狀態中,就不會認真持戒,遠離以往的惡心、惡語、惡行。不能持戒止息身口意惡,就無法安住一緣而得定。不能得定,就不可能發起無漏智慧。這樣就任何殊勝功德都不可能成就。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所以有慚愧,就一切善法都會生起。因爲有羞恥過惡的心,就一定會改過;因爲有求作聖賢的心,就一定會勤修。而無慚無愧,就會安于惡劣的行爲、安于鄙劣的境界。這樣就跟禽獸沒有兩樣了。
禽獸的善心被埋沒,不羞恥過惡,不發奮上進。而人有羞恥心,不甘心被煩惱和惡業埋沒,就會發奮改過,就可以作聖賢。人和禽獸的差別就在這點上。《涅槃經》說:“無慚愧者,不名爲人”。
《佛遺教經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