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七)

  二多食苦对治

  这里要明确所对治的是饮食过量的苦。它会增长烦恼业障,会障碍三昧,所以要认真对治。

  如何对治?方法是观察饮食过量的过患。以前没有修道,生活都是在迷乱当中,修行之后要懂得哪些生活方式和修道不相应。要检点出来,一一改正。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放任烦恼而生活,那是修不好道的。

  要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过量饮食的毛病?平时有没有做到了理智地把握饮食,不毁坏自他的善法、不妨碍道业吗?世间人没有求道的心,饮食上乱来,因为他是以烦恼为主,做的是纵欲、任性的事;修道人不能跟俗人一样,要以道为重,所以凡是妨害道业的事都要遮止,凡是有利修道的事都要实行,在饮食上也不例。

  也许大家从没想过多食有什么苦、会怎么严重地障道,因此也从来没有“要对治过量饮食”的心。现在要调整过来,首先要用智慧观察到多食的过患,然后要能发起对治过量饮食的心,之后要让每顿饮食都只成为成就三昧的顺缘,而不成为违缘。

  观察有三点:第一、是观察到饮食是服药,是为对治饥渴、维持生存而服用,因此过量食是不合理的;第二、观察到过量饮食会毁坏自他的善心,因此不合理;第三、是认识到过量饮食会失坏道业,因此不合理。真正以智慧认识到了这三点,饮食的观念和行为就会开始转变。

  第一观:服药治饥渴、好恶平等观。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首先要了解自己身上有饥渴的病。观察自身:每天都要吃几顿饭,到时间不吃,饥渴的病就会发作。逐渐地饿下去,身体会越来越虚弱乏力。饿过七天无法支撑,就会死掉。这样就清楚,自己是有饥渴的病。对治饥渴的药就是饮食。如果能在时间和量上保证好,这一天不会发饥渴的病,也就能维持良好的身心用于修道,所以要把饮食当做服药。

  接着要想:既然饮食是药,就应当定时定量地服用,这样才对身体有好处;如果不以理智把握,非时、非量、不相宜地乱吃,那只会损坏自己的身心。比如病人如果因为药味苦涩,就减少药量,那以药量不足,会不利于治病;如果因为药好吃就多服,也一定损伤身体。药本身是毒,能治病才叫做药,如果服得过量、不足、或不合适,也就成毒了。饮食也是如此。刚才讲了,身体饥渴的病要用饮食来治,但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维持一天身体正常运行的饮食,也各有自己合适的量。如果没达到量,身体的能量不够,那就气力虚弱,妨碍修道;如果超过这个量也会成病。比如身体只需要这么多,结果多出了20%,那这多余的20%就成了负担、成了废料,它在身体中储存,需要很大的能量去消化它。这样也会损伤身体。

  以上这些道理能想清楚,这第一种观就能做得来。每次受用饮食时就会想:我现在进餐是服药,目的是治饥渴的病,让今天身体有精力修道。我不能因为药好吃,就生贪心多吃;药不好吃,就生嗔恚少吃。这样以理智把握住自己的心。如果正念的力量大,就能克制住贪欲。不管有什么饮食来,都能不增不减地受取,而不妨碍修道。即使有满桌的美味,也都能控制好自己,不过量地吃。

  这很重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一生几万天里不因为饮食而障碍修行。如果没有控制好,每天都有可能因为饮食味道的好坏而过量或少量,造成很多修道的障碍。

  自己也能反省到:常常因为食物味道好就无节制地乱吃,吃完发现已经上当!享受只是舌头舔舔,过去就都没有了。造成的损失是几个小时或半天都浪费掉了,非常可惜!自己也后悔。这样让自己落在昏沉、懈怠当中,打坐打不好,觉得这一天很乱,就是因为身体给搞乱了。

  这方面一定要好好观察,直到心里认同了“过量饮食有很大过患”。这样让观念上转过来,然后在自己身上对治过量饮食!

  第二观:不损自他观。

  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这是讲多食会毁坏自他的善心,所以要禁止。

  要学蜜蜂,蜜蜂采花时只取花的味尘,不损伤到花的色香。这是比喻修道人理智地把握饮食:只受取身体所需的能量,不会以贪心多求而毁坏自他的善法(“自”是指三昧善法;“他”是指施主的善心)。

  这要知道,过量饮食会使身体负担过重,导致困乏、昏沉、睡眠。再打坐,效果就很不好。饮食调理好了,身体能量充足,一坐下去会很相应,也容易得定。饮食不当,即使昨天坐得很好,能够得定,但今天贪饮食吃得过量,结果坐得一点不好,妄想、杂念、昏沉一大堆。所以,为了保护三昧善法,就不能过量饮食。其次每天应时应量这么吃,不坏施主的善根。如果过分地享用,贪得无厌,这会使施主生厌倦的心,失坏他的善根。

  有智慧的修道人,每天要像那只小蜜蜂,饮食来了,只理智地吸取所需的能量,之后一整天不障碍修法,反而增长善法。这样施主也欢喜做供养,他对你有信心,不会失坏善心,就真正种了福德。

  每天都要把饭吃好,吃得平等,不生贪嗔;吃得应时应量。这样吃好了,饮食就成了为修道充电加油,不但不会损坏三昧善法,还能增上三昧善法。

  第三观:知量知时观。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有智慧的人会做出理智的权衡。做什么事不是盲目地只随烦恼去做,而是用智慧来权衡:我受用饮食以多少为合适,不会坏我的道业。不是像贪心鬼一样毫无理智地去受用。吃得过量不好,吃得不适宜也不好,吃少了也不好。而且这个时代,还要观察:食物有没有毒,这非常关键!有毒的食品不能乱吃,这方面对身心也有很大影响。它有很多添加剂、毒素会损坏身体的内脏;对人的心态,有些会增长贪欲,有些会增长嗔恚等等,心、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有智慧的人也要衡量。

  比如一头牛,如果只能驮200斤,就不能让它驮300斤,不然牛支撑不住,就会垮掉;如果刚好合适,它就能长期稳定地负载。所以说“过犹不及”。

  另一方面是指受取施主供养的时候,自己要心里衡量:我有多少福德?能消受多少?要懂得如果受用过分了,自己的道就会败坏。

  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受取供养过多而障碍修行。即使修行有点功德也会因此退失,如果没什么功德,那更是负债累累,将来还债就很艰难!所以要防止过分享用而亏损道业。

  因果上的加减乘除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如果自己德行不全,还过分地受用信施,那福德的账上就会出现严重亏损,也就修不上去,已有的道也会失坏!要看:自己是一头什么样的牛?如果是很健壮的牛,可以背300斤,但背400斤也受不了,会垮掉。如果力量弱小只能背200斤,就不能去背300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福报有多大、德行有多少。如果德行不全,还过分享受,那自己的道就会很快败坏。

  这样就知道,过分的饮食肯定对自己不利,它会使自己负担更重。如果少欲知足,享用少,修的善行、做的福德又很多,那修道就有本钱,就能顺利地修上去,每天向上走的力量也就大了。

  这样衡量就可以认定:过量饮食是有很大过患!然后就应当设法对治。

  如果以前饮食味道好就吃很多,毫无顾忌;饮食味道差,就干脆不吃。或者经常乱吃各种有毒零食,那现在都要努力对治。

  如果自己不求解脱,只图现前享乐,至于来世怎么轮回、怎么堕恶趣都在所不计,那当然不必这样要求。但如果想一生几十年里成就定慧功德,开悟成道,那就要在饮食等的心态、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妨碍解脱道、妨碍成就戒定慧的事,都要禁止不做。这样才能保证每天都非常顺利地投入解脱道的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要这样以理智的观察抉择来决定饮食的取舍。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先要知道所对治的苦和对治的目的。心里懒惰而懈怠,身体闷重而睡眠,这两者合成一苦,就是所对治。

  为什么要对治呢?因为如果存在懈怠、睡眠,就直接障碍精进;而没有一心精进修法,就无法得定;没有得定,就生不了无漏智慧。以懈怠睡眠就使得身心疲软、闷重、昏沉,处在这个状况就障碍定慧,使定慧不能生起。

  要求得这一生解脱,这是很艰巨的任务!要凭短暂的一生成就定慧,断除烦恼,那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二六时中念念在道。只有持续精进,才能成就三昧;而一心住在定中,才能发无漏慧;也才能断烦恼超出生死。否则每天在懈怠睡眠里虚度时光,心处在迷乱中,就生不起定慧。古代修道成就的人,开悟之前都是昼夜精进用功,开悟之后更是念念住在道上。所以一定只有对治懈怠睡眠,才能使道业升进。

  睡眠从三种事生起:一、从饮食生起,就是以饮食过度导致身体困乏而睡眠;二、从时节所生,就是欲界的人到了天黑就自然要睡觉;三、从内心所生,就是心里有各种烦恼,有时是懈怠懒散就睡觉了,有时感觉今天心情不好,就蒙着被子睡了等等。

  以下经文分成两段,前一段是以精进力对治从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后一段是修观察对治和净戒对治,来消除从内心所起的睡眠。

  (一)对治从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佛教诫我们要发起珍惜人身的心,以精进力来对治从饮食、时节所起的睡眠。

  白天对治饮食所起的睡眠。比如中午吃多了就要睡觉。这样的话,要以正念提醒自己:白天这么好的时光,我一定要精勤修法,不让时间空过!有这样的道心抓住自己的心,就不会乱搞吃的,一直心里提着:“大好的时光不能空过,我要注意饮食,不能乱吃,吃多了会困倦睡眠,浪费许多时间”,这样就会把握得住。

  就像学生觉得“求学的几年时间特别宝贵,不能空过”,有这一念心就不会去搞吃喝玩乐,这一念善心…

《佛遗教经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