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將釋此經,大分爲二:初題目;二入文。
初中二:初正釋題;二出譯人。
今初
佛遺教經
“佛”,就是覺。有本覺、始覺和究竟覺叁種。雖然在迷夢中,但本有的心性不滅,稱爲本覺;在夢裏初步覺醒,知道夢是空的,叫做始覺;已經從夢中醒來,唯一覺心,無有二心,叫做究竟覺。這覺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無始無終的本性。釋迦佛只不過先證得覺性而成佛,來做我們的導師。又因爲我們長劫迷惑不覺,佛才在無生滅中示現生滅。
好比月輪在天,水清時月影顯現,水濁時月影隱沒。也就是當衆生善根成熟時,佛就在衆生心前示現降生、出家、成道、轉*輪等的事業相,以同類的身像和語言來度脫衆生;等到度生的因緣已經盡了,佛身的影像隱沒,就是所謂的涅槃。實際上,佛法身常住,從沒有滅度,只是特別爲我們濁惡凡夫說爲入滅,讓我們生起悲戀之心。佛的悲心無盡,不僅度脫當時的有緣,還要教導未來的弟子,所以色身雖然示現入滅,還留下遺教來接引我們。
“遺”是遺留,“教”是訓誡,好比世間父母留給孩子的遺囑。父母快去世時會把最重要的話教給孩子。意思是:我的身體雖然不在世間,但我的教導留在世間,成爲你一生的指導!同樣,佛爲了教導後世的弟子,在臨涅槃前留下這部遺教。這是針對我們每一個佛弟子說的,是在教導我們如何修行、解脫。
所以我們要以極其恭敬、尊重的心來奉持世尊的遺教。能依照佛的遺教實行,才是釋迦教下真正的弟子。不依奉佛的遺教實行,那就是對世尊的大逆不孝。
“經”有法和常的意思。“常”,就是萬古常新,永遠不變。佛的經法诠示的是真理,不會因時空的轉換而變異,而且都是指導衆生返迷歸悟、終至成佛的妙道。一切聖凡遵循它而成道,所以是法則。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本經的另一名稱是《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在度生事業完畢,即將入涅槃還沒入的時刻,叫做“垂”。
“涅槃”,就是遠離一切過失、不生不滅。有自性清淨、有余依、無余依、無住四種。
第一、自性清淨涅槃,這是指諸法本來恒時寂滅,是指佛和衆生平等無二、無增無減的自性清淨心。所謂的出、入只有在生滅法上安立的。先無後有,叫做“入”;先有後無,叫做“出”。自性清淨涅槃是本自元成的法,不是因緣所作,所以沒有出、入。
第二、有余依涅槃,指證到四果,因上惑業的系縛全部斷了,果上宿世的業還沒報盡,所以還留有業報身,這叫“有余依”(“依”指所依的五蘊)。阿羅漢還要感受身體的病苦等,還有業報要受,比如目犍連最後還被外道打死,就是償還前世的業債,這叫“有余依涅槃”。
第叁、無余依涅槃,不僅在因上斷盡了煩惱和業,而且在果上消盡了宿業果報,這樣叁界的業報身徹底滅掉,就歸于無名無物的本體。這部經所講的“涅槃”,就是指佛在濁惡凡夫前示現色身,因緣已盡時入滅。這應化身入滅指的是無余依涅槃。
第四、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涅槃二邊的大涅槃。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凡夫執著人法實有,住在生死中;二乘求自己解脫,惑業苦已盡,住在涅槃中;而佛是不住生死、涅槃兩邊。其實,釋迦佛久已證得無住涅槃,現在已經度盡了有緣,所以示現將入涅槃,這和阿羅漢的無余涅槃完全不同。前者是實事,後者是示現。佛的法身遠離生滅,佛的心無所住,所以不同于二乘灰身泯智的涅槃。
“略說”指本經相比《涅槃經》而言,是簡略而說。
二出譯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興建國也稱爲“秦”,所以叫“姚秦”。“叁藏”指經、律、論。經是诠表一心(诠釋定學),律是規範身口意的行爲,論是開啓慧辯。以這樣的叁學自規、規他,叫做“法師”。“鸠摩羅什”翻爲童壽,指童年時就有長者的品德。梵文翻成漢文,稱爲“譯”。
二入文爲叁: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
今初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牟尼”就是賢劫第四佛,在人壽百歲時降生于娑婆世界的大導師。“釋迦”是姓,翻爲能仁。“牟尼”是名,翻爲寂默。能仁是大慈悲,不住于無爲;寂默是大智慧,不住于有爲。具有這樣的德相稱爲“佛”。
這一句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法師”就是爲衆生演說正法的大導師。佛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數。最初在鹿野苑叁轉四谛*輪,憍陳如最先得度;最後涅槃會上,須跋陀羅最後得度。以“始、終”兩者含括佛在人間四十九年的說法度生。
佛以自己心中所悟的四谛法傳入一切衆生心中,稱爲“轉”;四谛法能摧滅衆生內心的惑業苦叁障,叫做“輪”;憍陳如聞四谛法,見到四谛真理,出離生死苦海,稱爲“度”。
“阿若”翻爲解或無知。“解”,就是明見了四谛真理;“無知”,就是根本智證見了真谛,無有能所,所以是“無知”。“憍陳如”翻爲火器,是尊者的姓。“須跋陀羅”翻爲好賢,本是外道,住在鸠屍那城,當他120歲時聽到佛即將涅槃,就起身去佛那裏。他聽了四聖谛,就證得初果,隨之而出家。既而聞到四谛,成就阿羅漢果。
從“初轉*輪”到最後“說法”兩句,稱爲“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也就是如來圓滿開演了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無數法門。
“度阿若憍陳如”和“度須跋陀羅”兩句,稱爲“弟子成就畢竟功德”,指佛一代說法度脫了一切有緣衆生。佛示現在世間是“佛寶”,所宣說的四谛是“法寶”,依四谛法修行而證果是“僧寶”。四十九年開各種大小法會,弟子聞法之後都得到相應的成就,叫做“弟子成就”。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指佛的智慧照見一切衆生的根機,沒有任何錯過、遺漏,把一切所應度脫的衆生都度脫完畢。這稱爲“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這時在娑羅雙樹之間就要示現涅槃了。梵語“娑羅”,翻爲堅固。“雙樹”指這棵樹四方各有兩枝,上枝相合,下枝相連,一榮一枯。“中夜”表示中道。離一切邊就是“中”。有的說“離斷離常二邊是中”,進一步連“中”也不住。“寂然”,就是自性本無所思。“無聲”,指自性本無所說。也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意思。“諸弟子”指上首的眷屬,“略說法要”指佛爲弟子簡要地宣說共世間和不共世間的法要。
這時佛就快入涅槃了,以後就再見不到佛的尊容。已經到了中夜,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世尊以大悲心取最簡要的話作最後的警策。確實是一字一血!我們佛弟子知道這是佛最後的遺教,是即將入滅前的話,怎麼能不銘刻心間呢!
二正宗分爲二:初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世尊是怎麼教導我們趣入解脫呢?首先是闡明共世間的法要,也就是先要對治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壞智慧的邪業,讓自己身口意叁業清淨,安住在清淨戒中;接著對治根欲放逸的苦,飲食、睡眠滋生的苦,這樣才擁有安定、清淨的身心,能用于修道;然後要對治嗔恚、貢高、谄曲叁大煩惱。修好了這些共世間法要,就真正成爲能修集功德、成辦道業、與道相應的法器。在這之後,就是修不共世間的法要,包括成就無求、知足、遠離、不疲倦、禅定、智慧乃至究竟的七種出世間功德,這也是逐步地往解脫的目標上走,由修好前前發起後後,最終就能成辦解脫。
初中叁:初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叁對治滅煩惱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淨戒;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叁明戒能生諸功德;四說勸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比丘”,翻爲除馑(除饑馑的意思),也是福田的名稱。比丘是尊貴的身份,衆生供養比丘能得福報,除去饑馑貧乏,所以稱爲福田。比丘還有叁義:一是怖魔,當受近圓戒時魔宮震動,因爲這個人將要前往解脫之地,生死當中就又要少一個人了。二是乞士,上乞于法,滋養慧命;下乞于食,滋養色身。叁是破惡,專心行道,破煩惱惡。比丘以怖魔爲因,最後證得無生;以乞士爲因,最終成爲應供;以破惡爲因,最後獲得殺敵。
佛的遺教本是要教誡一切四衆弟子,經中處處只舉比丘有叁個原因:一是示現遠離相;二是示現大乘方便道,與二乘共通的緣故;叁是因爲比丘是四衆的首領。舉出首領來包括四衆,都要共同修遠離行的緣故。
比丘是示現離欲出家、受持滿分別解脫戒,要遠離一切生死因緣;其次,在佛法當中,持別解脫戒,這是大乘的方便道,是叁乘的共道。就是指修大乘法要以別解脫戒爲基礎。何故呢?首先對自己來說,現在身處在輪回苦海當中,所以要發心求出離。而且只有對治自身上的煩惱和業才能解脫,只要還有惑業就還有生死,所以不可放縱惑業,要對治惑業;其次發菩提心要引導衆生趣入解脫,也還是要引導衆生發出離心、止息煩惱和業,而自己當然要以身作則,守持別解脫戒;再者,只有以自心遠離惡行、調伏煩惱爲前提,才能攝集善法、饒益有情,所以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叫做“大乘方便道”;第叁,比丘居于僧俗四衆的首位。其實任何求解脫者都要有出家心,身不出家也要心出家。佛來世間示現舍離王位、妻子,入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也是表明聖道的第一關要是出離心。所以這部經不只是針對比丘宣說,而是對一切四衆弟子作最緊要的教誡。實際上僧俗四衆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遺教共同修遠離行。
佛說在我色身滅後,你們要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翻爲別別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就是從身口的七種過惡等當中,一樣一樣都解脫出來(過惡一樣一樣停止了、不犯了,就叫從中解脫了)。…
《佛遺教經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