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初中二:初正释题;二出译人。
今初
佛遗教经
“佛”,就是觉。有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种。虽然在迷梦中,但本有的心性不灭,称为本觉;在梦里初步觉醒,知道梦是空的,叫做始觉;已经从梦中醒来,唯一觉心,无有二心,叫做究竟觉。这觉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无始无终的本性。释迦佛只不过先证得觉性而成佛,来做我们的导师。又因为我们长劫迷惑不觉,佛才在无生灭中示现生灭。
好比月轮在天,水清时月影显现,水浊时月影隐没。也就是当众生善根成熟时,佛就在众生心前示现降生、出家、成道、转*轮等的事业相,以同类的身像和语言来度脱众生;等到度生的因缘已经尽了,佛身的影像隐没,就是所谓的涅槃。实际上,佛法身常住,从没有灭度,只是特别为我们浊恶凡夫说为入灭,让我们生起悲恋之心。佛的悲心无尽,不仅度脱当时的有缘,还要教导未来的弟子,所以色身虽然示现入灭,还留下遗教来接引我们。
“遗”是遗留,“教”是训诫,好比世间父母留给孩子的遗嘱。父母快去世时会把最重要的话教给孩子。意思是:我的身体虽然不在世间,但我的教导留在世间,成为你一生的指导!同样,佛为了教导后世的弟子,在临涅槃前留下这部遗教。这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说的,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修行、解脱。
所以我们要以极其恭敬、尊重的心来奉持世尊的遗教。能依照佛的遗教实行,才是释迦教下真正的弟子。不依奉佛的遗教实行,那就是对世尊的大逆不孝。
“经”有法和常的意思。“常”,就是万古常新,永远不变。佛的经法诠示的是真理,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变异,而且都是指导众生返迷归悟、终至成佛的妙道。一切圣凡遵循它而成道,所以是法则。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经的另一名称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在度生事业完毕,即将入涅槃还没入的时刻,叫做“垂”。
“涅槃”,就是远离一切过失、不生不灭。有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指诸法本来恒时寂灭,是指佛和众生平等无二、无增无减的自性清净心。所谓的出、入只有在生灭法上安立的。先无后有,叫做“入”;先有后无,叫做“出”。自性清净涅槃是本自元成的法,不是因缘所作,所以没有出、入。
第二、有余依涅槃,指证到四果,因上惑业的系缚全部断了,果上宿世的业还没报尽,所以还留有业报身,这叫“有余依”(“依”指所依的五蕴)。阿罗汉还要感受身体的病苦等,还有业报要受,比如目犍连最后还被外道打死,就是偿还前世的业债,这叫“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不仅在因上断尽了烦恼和业,而且在果上消尽了宿业果报,这样三界的业报身彻底灭掉,就归于无名无物的本体。这部经所讲的“涅槃”,就是指佛在浊恶凡夫前示现色身,因缘已尽时入灭。这应化身入灭指的是无余依涅槃。
第四、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大涅槃。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凡夫执著人法实有,住在生死中;二乘求自己解脱,惑业苦已尽,住在涅槃中;而佛是不住生死、涅槃两边。其实,释迦佛久已证得无住涅槃,现在已经度尽了有缘,所以示现将入涅槃,这和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完全不同。前者是实事,后者是示现。佛的法身远离生灭,佛的心无所住,所以不同于二乘灰身泯智的涅槃。
“略说”指本经相比《涅槃经》而言,是简略而说。
二出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建国也称为“秦”,所以叫“姚秦”。“三藏”指经、律、论。经是诠表一心(诠释定学),律是规范身口意的行为,论是开启慧辩。以这样的三学自规、规他,叫做“法师”。“鸠摩罗什”翻为童寿,指童年时就有长者的品德。梵文翻成汉文,称为“译”。
二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初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就是贤劫第四佛,在人寿百岁时降生于娑婆世界的大导师。“释迦”是姓,翻为能仁。“牟尼”是名,翻为寂默。能仁是大慈悲,不住于无为;寂默是大智慧,不住于有为。具有这样的德相称为“佛”。
这一句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法师”就是为众生演说正法的大导师。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人无数。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轮,憍陈如最先得度;最后涅槃会上,须跋陀罗最后得度。以“始、终”两者含括佛在人间四十九年的说法度生。
佛以自己心中所悟的四谛法传入一切众生心中,称为“转”;四谛法能摧灭众生内心的惑业苦三障,叫做“轮”;憍陈如闻四谛法,见到四谛真理,出离生死苦海,称为“度”。
“阿若”翻为解或无知。“解”,就是明见了四谛真理;“无知”,就是根本智证见了真谛,无有能所,所以是“无知”。“憍陈如”翻为火器,是尊者的姓。“须跋陀罗”翻为好贤,本是外道,住在鸠尸那城,当他120岁时听到佛即将涅槃,就起身去佛那里。他听了四圣谛,就证得初果,随之而出家。既而闻到四谛,成就阿罗汉果。
从“初转*轮”到最后“说法”两句,称为“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也就是如来圆满开演了大、小、权、实、偏、圆、顿、渐无数法门。
“度阿若憍陈如”和“度须跋陀罗”两句,称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指佛一代说法度脱了一切有缘众生。佛示现在世间是“佛宝”,所宣说的四谛是“法宝”,依四谛法修行而证果是“僧宝”。四十九年开各种大小法会,弟子闻法之后都得到相应的成就,叫做“弟子成就”。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指佛的智慧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没有任何错过、遗漏,把一切所应度脱的众生都度脱完毕。这称为“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这时在娑罗双树之间就要示现涅槃了。梵语“娑罗”,翻为坚固。“双树”指这棵树四方各有两枝,上枝相合,下枝相连,一荣一枯。“中夜”表示中道。离一切边就是“中”。有的说“离断离常二边是中”,进一步连“中”也不住。“寂然”,就是自性本无所思。“无声”,指自性本无所说。也就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意思。“诸弟子”指上首的眷属,“略说法要”指佛为弟子简要地宣说共世间和不共世间的法要。
这时佛就快入涅槃了,以后就再见不到佛的尊容。已经到了中夜,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世尊以大悲心取最简要的话作最后的警策。确实是一字一血!我们佛弟子知道这是佛最后的遗教,是即将入灭前的话,怎么能不铭刻心间呢!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世尊是怎么教导我们趣入解脱呢?首先是阐明共世间的法要,也就是先要对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坏智慧的邪业,让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安住在清净戒中;接着对治根欲放逸的苦,饮食、睡眠滋生的苦,这样才拥有安定、清净的身心,能用于修道;然后要对治嗔恚、贡高、谄曲三大烦恼。修好了这些共世间法要,就真正成为能修集功德、成办道业、与道相应的法器。在这之后,就是修不共世间的法要,包括成就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禅定、智慧乃至究竟的七种出世间功德,这也是逐步地往解脱的目标上走,由修好前前发起后后,最终就能成办解脱。
初中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三明戒能生诸功德;四说劝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比丘”,翻为除馑(除饥馑的意思),也是福田的名称。比丘是尊贵的身份,众生供养比丘能得福报,除去饥馑贫乏,所以称为福田。比丘还有三义:一是怖魔,当受近圆戒时魔宫震动,因为这个人将要前往解脱之地,生死当中就又要少一个人了。二是乞士,上乞于法,滋养慧命;下乞于食,滋养色身。三是破恶,专心行道,破烦恼恶。比丘以怖魔为因,最后证得无生;以乞士为因,最终成为应供;以破恶为因,最后获得杀敌。
佛的遗教本是要教诫一切四众弟子,经中处处只举比丘有三个原因:一是示现远离相;二是示现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通的缘故;三是因为比丘是四众的首领。举出首领来包括四众,都要共同修远离行的缘故。
比丘是示现离欲出家、受持满分别解脱戒,要远离一切生死因缘;其次,在佛法当中,持别解脱戒,这是大乘的方便道,是三乘的共道。就是指修大乘法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何故呢?首先对自己来说,现在身处在轮回苦海当中,所以要发心求出离。而且只有对治自身上的烦恼和业才能解脱,只要还有惑业就还有生死,所以不可放纵惑业,要对治惑业;其次发菩提心要引导众生趣入解脱,也还是要引导众生发出离心、止息烦恼和业,而自己当然要以身作则,守持别解脱戒;再者,只有以自心远离恶行、调伏烦恼为前提,才能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所以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叫做“大乘方便道”;第三,比丘居于僧俗四众的首位。其实任何求解脱者都要有出家心,身不出家也要心出家。佛来世间示现舍离王位、妻子,入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也是表明圣道的第一关要是出离心。所以这部经不只是针对比丘宣说,而是对一切四众弟子作最紧要的教诫。实际上僧俗四众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共同修远离行。
佛说在我色身灭后,你们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翻为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就是从身口的七种过恶等当中,一样一样都解脱出来(过恶一样一样停止了、不犯了,就叫从中解脱了)。…
《佛遗教经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