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处处解脱”,因为具足戒体就能证取圣果,也就处处得解脱了。再说这别解脱戒是不尽灭法,这是指虽然佛的色身入灭,但佛制定的戒法是不尽灭法。只要佛弟子依靠戒法身修行,就能度过两种障,一能度脱“烦恼暗障”,因此说“如暗遇明”;二能度过“空无善根障”,因此说“如贫得宝”。

  这是世尊最后的嘱咐:我在世间的因缘已经尽了,没有必要再留在世上。你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我们无依无靠了,我已经给你们制定了戒律,你们应当尊重珍敬别解脱戒!

  戒如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功德,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安乐的所依。由于持戒,就能得三昧、开智慧、得解脱。这是一切利乐的源泉,所以要珍惜!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脱两种障碍,所以要尊重戒!

  一个人在没有遇到珍贵的戒之前,始终处在烦恼黑暗中,从身口意不断地发出烦恼、恶业,就像狂乱的醉象——人生处在烦恼黑暗当中,处在身口意漫无约束、胡作非为当中!这时如果能依于戒法身,就会度过烦恼黑暗的障碍,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

  从前没有受戒、持戒,不能积聚广大的善根,现在能严守净戒,就会度过“空无善根障”。也就是由持守清净戒,下至一昼夜都出生无量无数的功德!所以戒如良田,能生长一切善法庄稼。以戒的力量能源源不断地出生无量功德,这就叫“如贫得宝”。

  这里世尊教诫后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戒就是你们的导师,与我住世没有差别!所以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蕅益大师解释:“不能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就像佛世时,两位比丘一起结伴来舍卫国见佛。中途非常干渴没有水喝,他们就向前走到了一口井旁边。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另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不敢喝。饮水比丘问他:“你为什么不喝?”他说:“世尊制戒不能饮有虫的水。”那位比丘再次劝他:“长老还是喝吧!不要干渴死去,见不到佛。”他回答:“我宁可死也不毁坏佛戒。”这样他就干渴死去,当时就生在忉利天。这天夜晚,他先到佛那里,礼拜佛的双足听佛说法,得了法眼净。饮水比丘迟一天才到佛这里。佛明知情况,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的?有伴吗?”他就把一路的经过向佛汇报。佛说:“痴人!你没见到佛,却说能见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经先见我了。如果比丘放逸懈怠,不摄护诸根,虽然和我共在一处,他是离我遥远的,他虽然见我,我没见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的彼岸,能够不放逸精进不懈,收摄诸根,虽然离我远,我常见到他,他常亲近于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和佛同住,仍相隔万里。能守持净戒,百世何异同时。究竟来说,我们只有遵从佛的教导来成办解脱,即使佛已经灭度,相隔百世之遥,只要自己依照佛戒行持,就是在真正奉行佛的教导,何异于与佛同时呢?所以凡是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以戒为师,不要舍此别求。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守护净戒的方便是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能这样远离持戒的违品,使身口意安住在解脱道中,就能护好根本的清净戒。

  (一)远离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必须远离增长过失的事,不能跟世间凡夫的做法那样,为追求现世利益做很多世间事业,这样就和解脱道背道而驰了。

  这里总共讲到了十一事:

  第一、不得贩,这是方便求利增过。“贩”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求现世利益的贪心发动身口意的行为,增长很多过失。

  第二、不得卖,这是现前求利增过。“卖”就是自己的物品高价卖出。这是以贪心求取现前利益的行为,由此会增长过失。

  第三、不得贸易,这是交易求利增过。“贸易”就是以此物换彼物,动机还是想赢取利益。

  以上三点是说持戒者不能跟俗人一样为赢利而贩卖贸易。这是一种因缘,一旦陷进去了,就整天缠绕在里头,心就无法修道。整天寻思怎么做生意、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为了赚钱想方设法——以什么方便、说什么话、做什么行为,身口意整个就是一种贪心,造出很多生死的业。

  不远离这些增长过失的事,戒律就无法守持清净。要知道持净戒者是为了求解脱,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求现世利益,动机、目的根本不同,当然做法也截然不同,在行为的取舍上大有差别。世间人不信因果、不持清净戒,他们是以现世能发财、得到五欲享受为人生目的,当然就不择手段把别人的钱骗到自己腰包里。

  如果持净戒者为了求世间的利益而做贩、卖、贸易等,就会失坏清净戒。身口意会造很多恶业,连身、口、意粗分的戒都很难护持好。为了经商赢利,就免不了要说一些妄语,或者为了引诱人购买,会在贪心驱使下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得不到满足就生嗔恚,或者心会陷在迷惑中,把虚妄的财富看成很实在、很有实义,这样就是在增长愚痴。而且世间的事是连绵不断的,一旦缠在里面,就会一轮接一轮地随业轮转,把人整个卷入到杂染的心理和行为当中。

  第四、不得安置田宅,这是所居业处增过。过去农业社会,人都求田地、舍宅,田能养口,宅能安身。人是为了求财富多、生活能过得安逸,才置办很多财产。但是持净戒的人安置非常多的产业,心就一直耽著在现世欲界的法上,增长对世间的爱执,这和出离的心态完全相违,和解脱道完全相违,会增长很多烦恼和非福业等的过失。

  比如置办房产,为了扩建、装潢、享受,自己的心就全在怎么过得豪华、舒适上!心一旦困在里面,就没有一心求出离、日夜修道的心,最后变得跟俗人一样图安逸、讲享受。所以人一缠在这里就会失坏清净戒。

  第五、不得蓄养人民,这是眷属增过。这里指的是外眷属——彼此见解不同,不能心投意合的世间眷属。养很多世间眷属,人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就完全成了增长烦恼、业、苦的因缘。几个人在一起就会发生很多事。如果彼此同见同行,成为佛法的眷属,那是增上道业的因缘。但和世间眷属相处一久,就只会增长烦恼、业和苦,只会加重轮回和恶趣的因缘。所谓出家就是出离烦恼根源的“家”。“家”会产生很多猛暴恶业、猛暴烦恼,出家是出离这世俗的家。如果出了家还养很多眷属,那就又在一个烦恼窝里过生活了。

  第六、不得蓄养奴婢,这是难生卑下心增过。奴婢就是仆人、佣人。凡事有仆人对自己服侍、恭敬,心态就变得很高,会坚固骄慢的恶习,这样生不起卑下心,就不能放下我执,行各种难行,来消掉种种习气、毛病,反而会加重烦恼、加重对自我的执著。结果“我”相越来越重,越来越放不下,就离解脱越来越远。

  人和人的接触关系很大,如果常处在高位,不知不觉就养成骄慢的习性。面对的是仆人,整天点头、弯腰、恭敬、服侍,自己养尊处优,就会增长骄慢。这样让我相更重,就难以出生死了。

  第七、不得蓄养畜牲,是养生求利增过(就是由养牛、羊、狗等旁生来求得利益,导致增长很多过失)。

  第八、不得一切种植,是多事增过。过去农业社会,种植是主要产业。今天推广来说,就是不能为了营私利搞世间生产,这个原因就是多事增过。

  解脱道的重点是勤修戒定慧、息灭我执烦恼,这样来求得圣果,这是持戒根本的发心。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摄持在解脱道上,才与法相合。如果做世间种植等的事业,那已经偏离了正道,方向完全不对了。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放在世间法上,就一定会失坏道业,一头重就另一头轻。心思放在置办世间产业上,就会增长很多世间琐事。

  其实从根本上说,做这些事如果是求世间利益,那基本上都成了生死因缘!因为要成办它、经营它、维持它,牵涉到很多杂乱的人事。和世俗的人打交道免不了世间的经营、应酬和种种因缘上的瓜葛,这样驴事未去,马事又来!整天缠绕在里头,就没办法腾出身心来修道!所以这是修道很大的违品。

  第九、不得蓄诸财宝,是积聚增过。这也是由于积聚财物会增长过失。有一种财产就有一种牵挂、一种执著。修道人无欲无求,心无挂碍,才能一心办道。

  财宝现在广义来说,包括电脑、电视、手机各式各样的电器、电子产品,车子、房子……这就是积聚增过!看看我们屋里有多少东西,是不是想拥有更多、更好?今天有一台电脑或一种电器,就要熟悉它、使用它,花很多时间。之后还要继续更新、学习。或者对新科技的产品很感兴趣,都想积聚,那这样子,怎么购买、怎么使用、怎么更新、怎么玩耍,又怎么得到买这些东西的钱。这些东西放在屋里,心怎么攀缘,不断地眼看、手动,不断地散乱,增长多少过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三、五年很快就过去了。心里没有了道心,变得跟俗人一样!

  心都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格外小心!过去的环境比较单纯,所谓的财宝就是金银、玉器、古玩之类。今天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进入超市,各种各样的物品,只要有钱,就都能蓄积。

  那么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道心就退失了!最开始还有一番好心来受戒来求道。时间一久,心就变得麻木。当初不晓得平常积聚多了财物,心就会耽著在上面,没有正念来遮止,下至一天当中心里也造很多烦恼和业。大家只是不认识烦恼而已!不知道什么是贪、什么是慢、什么是散乱、掉举、什么是忘失正念、什么是懈怠,这一大堆实际上天天在自己身上发生!

  本来守戒要了知学处,时时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去守护自心、守护根门,现在像狂象一样无所约束!就用这世间各种提供给人娱乐享用的便利工具,放纵自己的心,驰骋在声色五欲当中。这样的话,一天当中不知道增长多少过失!久而久之,持清净戒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慢慢心里也觉得我不可能有清净戒,最后干脆舍弃不顾!这就是积重难返的悲剧。一开始时不警觉防护,别人好言相劝也一句听不进去,就只放任自己的烦恼不断地增长、让恶业不断地泛滥。等程度加深了,自己已经无力自拔,这时后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脱没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业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只有浑浑噩噩地过了!

  第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是不觉增过。这里说的“火坑”,就是世间的经商、安置房屋产业、蓄养世间眷属、仆人、畜牲、做世间事业、积聚财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修道者面前的火坑!

  其实我们身处在五浊恶世,处处可能遇到把自己卷进生死、卷入恶趣的因缘。如果没有智慧看到做什么事、怎么做会增长过失,而且不作严密防护,那么凭着这样的愚昧无知,就会很快和世间的染污因缘纠缠在一起,无论是经商、做世间产业、积累财富、使用各种高科技工具享用声色、蓄积物品等等,全部成了轮回因缘、增长烦恼和业的因缘。

  所以要有理智看清轮回中的事和自己的现状,因为我们对世间五欲有很深的贪执,有很多愚痴、无明习气等,所以遇到这些因缘在最初的时候没有防止,一旦纠缠在里面,缠得深了,就又被五欲魔、业魔、烦恼魔给俘虏了,又身不由己地掉入轮回的陷井里去了。

  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深刻的理智来把握自己的行为,以时时不松懈的正念觉照来谨慎护持自己的清净戒,这样才能远离杂染的业缘,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上,也才能通过昼夜勤修而了脱生死。

  所以不要认为这花花世界什么都是好的、做世间事业有真实的利益,这是一种颠倒观念!现在要返过来,对于十足的业力凡夫,应当以出离生死为重点,而且要有智慧看清什么是生死的因缘,与什么事业混合、与什么人交道、做什么样的行为在缘起上会增长烦恼、增长业、增长苦,对于一切和解脱道背道而驰的事,都要一开始就遮止不做,不能糊里糊涂、轻率随意地卷进去,最后被紧紧地缠在轮回当中,缠在恶趣当中!

  所以这就像“避火坑”一样。谁都知道落在火坑里会烧毁自己,所以一见火坑就马上避开。同样落在种种世间法里,会增长烦恼和业,会毁坏解脱的命根,因此要及时避开,不要亲近。

  一定要记住“如避火坑”这一句,不能糊里糊涂就被卷进生死当中。生死苦海很难超出,现在好不容易发了心来受持净戒,要走永超生死的路,不能又回头掉入生死的泥潭!所以一定要严密地观照行为的取向。

  第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不顺威仪和损坏众生而增长过失。因为土地里有很多小虫,草木也有生机,垦掘砍伐,一是有损坏众生的过失,二是不顺比丘的威仪之道。

  以上这十一种增长过失的事,修行菩萨要疾速远离,不应亲近,要像避开烈火一样。这是很明显的一个态度,因为畏惧做这些增长烦恼和业,增长生死因缘,畏惧接触这些会失坏清净戒。当然为了大众、为了佛教事业也有开缘,就像戒律中广说的那样,但也要非常小心才行。

  

《佛遗教经讲记(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