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處解脫”,因爲具足戒體就能證取聖果,也就處處得解脫了。再說這別解脫戒是不盡滅法,這是指雖然佛的色身入滅,但佛製定的戒法是不盡滅法。只要佛弟子依靠戒法身修行,就能度過兩種障,一能度脫“煩惱暗障”,因此說“如暗遇明”;二能度過“空無善根障”,因此說“如貧得寶”。
這是世尊最後的囑咐:我在世間的因緣已經盡了,沒有必要再留在世上。你們不要以爲佛已經滅度,我們無依無靠了,我已經給你們製定了戒律,你們應當尊重珍敬別解脫戒!
戒如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功德,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安樂的所依。由于持戒,就能得叁昧、開智慧、得解脫。這是一切利樂的源泉,所以要珍惜!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脫兩種障礙,所以要尊重戒!
一個人在沒有遇到珍貴的戒之前,始終處在煩惱黑暗中,從身口意不斷地發出煩惱、惡業,就像狂亂的醉象——人生處在煩惱黑暗當中,處在身口意漫無約束、胡作非爲當中!這時如果能依于戒法身,就會度過煩惱黑暗的障礙,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
從前沒有受戒、持戒,不能積聚廣大的善根,現在能嚴守淨戒,就會度過“空無善根障”。也就是由持守清淨戒,下至一晝夜都出生無量無數的功德!所以戒如良田,能生長一切善法莊稼。以戒的力量能源源不斷地出生無量功德,這就叫“如貧得寶”。
這裏世尊教誡後世的弟子們說:你們要知道,戒就是你們的導師,與我住世沒有差別!所以說“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
蕅益大師解釋:“不能持戒,則同堂猶隔萬裏;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就像佛世時,兩位比丘一起結伴來舍衛國見佛。中途非常幹渴沒有水喝,他們就向前走到了一口井旁邊。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另一位比丘看到水裏有蟲不敢喝。飲水比丘問他:“你爲什麼不喝?”他說:“世尊製戒不能飲有蟲的水。”那位比丘再次勸他:“長老還是喝吧!不要幹渴死去,見不到佛。”他回答:“我甯可死也不毀壞佛戒。”這樣他就幹渴死去,當時就生在忉利天。這天夜晚,他先到佛那裏,禮拜佛的雙足聽佛說法,得了法眼淨。飲水比丘遲一天才到佛這裏。佛明知情況,故意問他:“你從哪裏來的?有伴嗎?”他就把一路的經過向佛彙報。佛說:“癡人!你沒見到佛,卻說能見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經先見我了。如果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護諸根,雖然和我共在一處,他是離我遙遠的,他雖然見我,我沒見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的彼岸,能夠不放逸精進不懈,收攝諸根,雖然離我遠,我常見到他,他常親近于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和佛同住,仍相隔萬裏。能守持淨戒,百世何異同時。究竟來說,我們只有遵從佛的教導來成辦解脫,即使佛已經滅度,相隔百世之遙,只要自己依照佛戒行持,就是在真正奉行佛的教導,何異于與佛同時呢?所以凡是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遺教,以戒爲師,不要舍此別求。
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守護淨戒的方便是遠離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能這樣遠離持戒的違品,使身口意安住在解脫道中,就能護好根本的清淨戒。
(一)遠離凡夫增長過失的邪業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必須遠離增長過失的事,不能跟世間凡夫的做法那樣,爲追求現世利益做很多世間事業,這樣就和解脫道背道而馳了。
這裏總共講到了十一事:
第一、不得販,這是方便求利增過。“販”就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以求現世利益的貪心發動身口意的行爲,增長很多過失。
第二、不得賣,這是現前求利增過。“賣”就是自己的物品高價賣出。這是以貪心求取現前利益的行爲,由此會增長過失。
第叁、不得貿易,這是交易求利增過。“貿易”就是以此物換彼物,動機還是想贏取利益。
以上叁點是說持戒者不能跟俗人一樣爲贏利而販賣貿易。這是一種因緣,一旦陷進去了,就整天纏繞在裏頭,心就無法修道。整天尋思怎麼做生意、怎麼賺到更多的錢,爲了賺錢想方設法——以什麼方便、說什麼話、做什麼行爲,身口意整個就是一種貪心,造出很多生死的業。
不遠離這些增長過失的事,戒律就無法守持清淨。要知道持淨戒者是爲了求解脫,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求現世利益,動機、目的根本不同,當然做法也截然不同,在行爲的取舍上大有差別。世間人不信因果、不持清淨戒,他們是以現世能發財、得到五欲享受爲人生目的,當然就不擇手段把別人的錢騙到自己腰包裏。
如果持淨戒者爲了求世間的利益而做販、賣、貿易等,就會失壞清淨戒。身口意會造很多惡業,連身、口、意粗分的戒都很難護持好。爲了經商贏利,就免不了要說一些妄語,或者爲了引誘人購買,會在貪心驅使下造很多不清淨的業,得不到滿足就生嗔恚,或者心會陷在迷惑中,把虛妄的財富看成很實在、很有實義,這樣就是在增長愚癡。而且世間的事是連綿不斷的,一旦纏在裏面,就會一輪接一輪地隨業輪轉,把人整個卷入到雜染的心理和行爲當中。
第四、不得安置田宅,這是所居業處增過。過去農業社會,人都求田地、舍宅,田能養口,宅能安身。人是爲了求財富多、生活能過得安逸,才置辦很多財産。但是持淨戒的人安置非常多的産業,心就一直耽著在現世欲界的法上,增長對世間的愛執,這和出離的心態完全相違,和解脫道完全相違,會增長很多煩惱和非福業等的過失。
比如置辦房産,爲了擴建、裝潢、享受,自己的心就全在怎麼過得豪華、舒適上!心一旦困在裏面,就沒有一心求出離、日夜修道的心,最後變得跟俗人一樣圖安逸、講享受。所以人一纏在這裏就會失壞清淨戒。
第五、不得蓄養人民,這是眷屬增過。這裏指的是外眷屬——彼此見解不同,不能心投意合的世間眷屬。養很多世間眷屬,人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鬥角、爭名奪利,就完全成了增長煩惱、業、苦的因緣。幾個人在一起就會發生很多事。如果彼此同見同行,成爲佛法的眷屬,那是增上道業的因緣。但和世間眷屬相處一久,就只會增長煩惱、業和苦,只會加重輪回和惡趣的因緣。所謂出家就是出離煩惱根源的“家”。“家”會産生很多猛暴惡業、猛暴煩惱,出家是出離這世俗的家。如果出了家還養很多眷屬,那就又在一個煩惱窩裏過生活了。
第六、不得蓄養奴婢,這是難生卑下心增過。奴婢就是仆人、傭人。凡事有仆人對自己服侍、恭敬,心態就變得很高,會堅固驕慢的惡習,這樣生不起卑下心,就不能放下我執,行各種難行,來消掉種種習氣、毛病,反而會加重煩惱、加重對自我的執著。結果“我”相越來越重,越來越放不下,就離解脫越來越遠。
人和人的接觸關系很大,如果常處在高位,不知不覺就養成驕慢的習性。面對的是仆人,整天點頭、彎腰、恭敬、服侍,自己養尊處優,就會增長驕慢。這樣讓我相更重,就難以出生死了。
第七、不得蓄養畜牲,是養生求利增過(就是由養牛、羊、狗等旁生來求得利益,導致增長很多過失)。
第八、不得一切種植,是多事增過。過去農業社會,種植是主要産業。今天推廣來說,就是不能爲了營私利搞世間生産,這個原因就是多事增過。
解脫道的重點是勤修戒定慧、息滅我執煩惱,這樣來求得聖果,這是持戒根本的發心。所以一切行爲都要攝持在解脫道上,才與法相合。如果做世間種植等的事業,那已經偏離了正道,方向完全不對了。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放在世間法上,就一定會失壞道業,一頭重就另一頭輕。心思放在置辦世間産業上,就會增長很多世間瑣事。
其實從根本上說,做這些事如果是求世間利益,那基本上都成了生死因緣!因爲要成辦它、經營它、維持它,牽涉到很多雜亂的人事。和世俗的人打交道免不了世間的經營、應酬和種種因緣上的瓜葛,這樣驢事未去,馬事又來!整天纏繞在裏頭,就沒辦法騰出身心來修道!所以這是修道很大的違品。
第九、不得蓄諸財寶,是積聚增過。這也是由于積聚財物會增長過失。有一種財産就有一種牽挂、一種執著。修道人無欲無求,心無挂礙,才能一心辦道。
財寶現在廣義來說,包括電腦、電視、手機各式各樣的電器、電子産品,車子、房子……這就是積聚增過!看看我們屋裏有多少東西,是不是想擁有更多、更好?今天有一臺電腦或一種電器,就要熟悉它、使用它,花很多時間。之後還要繼續更新、學習。或者對新科技的産品很感興趣,都想積聚,那這樣子,怎麼購買、怎麼使用、怎麼更新、怎麼玩耍,又怎麼得到買這些東西的錢。這些東西放在屋裏,心怎麼攀緣,不斷地眼看、手動,不斷地散亂,增長多少過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叁、五年很快就過去了。心裏沒有了道心,變得跟俗人一樣!
心都是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所以要格外小心!過去的環境比較單純,所謂的財寶就是金銀、玉器、古玩之類。今天是琳琅滿目各式各樣,一進入超市,各種各樣的物品,只要有錢,就都能蓄積。
那麼就在這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的道心就退失了!最開始還有一番好心來受戒來求道。時間一久,心就變得麻木。當初不曉得平常積聚多了財物,心就會耽著在上面,沒有正念來遮止,下至一天當中心裏也造很多煩惱和業。大家只是不認識煩惱而已!不知道什麼是貪、什麼是慢、什麼是散亂、掉舉、什麼是忘失正念、什麼是懈怠,這一大堆實際上天天在自己身上發生!
本來守戒要了知學處,時時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去守護自心、守護根門,現在像狂象一樣無所約束!就用這世間各種提供給人娛樂享用的便利工具,放縱自己的心,馳騁在聲色五欲當中。這樣的話,一天當中不知道增長多少過失!久而久之,持清淨戒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慢慢心裏也覺得我不可能有清淨戒,最後幹脆舍棄不顧!這就是積重難返的悲劇。一開始時不警覺防護,別人好言相勸也一句聽不進去,就只放任自己的煩惱不斷地增長、讓惡業不斷地泛濫。等程度加深了,自己已經無力自拔,這時後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脫沒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業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只有渾渾噩噩地過了!
第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是不覺增過。這裏說的“火坑”,就是世間的經商、安置房屋産業、蓄養世間眷屬、仆人、畜牲、做世間事業、積聚財富,所有這一切都是修道者面前的火坑!
其實我們身處在五濁惡世,處處可能遇到把自己卷進生死、卷入惡趣的因緣。如果沒有智慧看到做什麼事、怎麼做會增長過失,而且不作嚴密防護,那麼憑著這樣的愚昧無知,就會很快和世間的染汙因緣糾纏在一起,無論是經商、做世間産業、積累財富、使用各種高科技工具享用聲色、蓄積物品等等,全部成了輪回因緣、增長煩惱和業的因緣。
所以要有理智看清輪回中的事和自己的現狀,因爲我們對世間五欲有很深的貪執,有很多愚癡、無明習氣等,所以遇到這些因緣在最初的時候沒有防止,一旦糾纏在裏面,纏得深了,就又被五欲魔、業魔、煩惱魔給俘虜了,又身不由己地掉入輪回的陷井裏去了。
所以一切時處都要用深刻的理智來把握自己的行爲,以時時不松懈的正念覺照來謹慎護持自己的清淨戒,這樣才能遠離雜染的業緣,一心安住在解脫道上,也才能通過晝夜勤修而了脫生死。
所以不要認爲這花花世界什麼都是好的、做世間事業有真實的利益,這是一種顛倒觀念!現在要返過來,對于十足的業力凡夫,應當以出離生死爲重點,而且要有智慧看清什麼是生死的因緣,與什麼事業混合、與什麼人交道、做什麼樣的行爲在緣起上會增長煩惱、增長業、增長苦,對于一切和解脫道背道而馳的事,都要一開始就遮止不做,不能糊裏糊塗、輕率隨意地卷進去,最後被緊緊地纏在輪回當中,纏在惡趣當中!
所以這就像“避火坑”一樣。誰都知道落在火坑裏會燒毀自己,所以一見火坑就馬上避開。同樣落在種種世間法裏,會增長煩惱和業,會毀壞解脫的命根,因此要及時避開,不要親近。
一定要記住“如避火坑”這一句,不能糊裏糊塗就被卷進生死當中。生死苦海很難超出,現在好不容易發了心來受持淨戒,要走永超生死的路,不能又回頭掉入生死的泥潭!所以一定要嚴密地觀照行爲的取向。
第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這是不順威儀和損壞衆生而增長過失。因爲土地裏有很多小蟲,草木也有生機,墾掘砍伐,一是有損壞衆生的過失,二是不順比丘的威儀之道。
以上這十一種增長過失的事,修行菩薩要疾速遠離,不應親近,要像避開烈火一樣。這是很明顯的一個態度,因爲畏懼做這些增長煩惱和業,增長生死因緣,畏懼接觸這些會失壞清淨戒。當然爲了大衆、爲了佛教事業也有開緣,就像戒律中廣說的那樣,但也要非常小心才行。
《佛遺教經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