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論典唱誦道歌等,
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已得定解之時安住要,
修行安住無修是爲要,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
空性之中行持諸因果,證悟無作護持叁律儀,
無緣大悲精進爲利衆,二資雙運即是吾忠告。
依止勝師亦聞深教授,有閱甚深經續觀內心,
嗚呼雖知無修自欺自,爲我如我者說卅忠告。
由厭離心造此之功德,願諸有情解脫得大樂,
叁世諸佛菩薩聖者後,吾等隨行願成彼長子。
此叁十忠告論者,由厭離心稍所促故,慈誠羅珠所造也。譯于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時至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之中秋佳節。
自我教言
華智仁波切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
床第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
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應謹慎,
獨處行爲應謹慎,平常觀心應謹慎。
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
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去處有叁種:怨仇爭處不可去,
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不宜言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
未問不說自經曆,不說不符實際語。
不該之事有叁種:友前不該有喜怒,
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裏。
莫作之事有叁種:切莫自大與傲慢,
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慢。
不應之事有叁種:不于富人施財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誰亦莫說密語。
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
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己功德。
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能誹謗有叁種:不謗衆望所歸者,
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我善知識。
不能贊歎有叁種:不贊衆夫所指者,
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
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
爲調自心而宣說,此乃極深當修持。
譯于藏曆戊寅年十二月初十。
事師法五十頌
拔毗天大阿奢黎 造頌
湯芗銘居士 譯
頂禮妙音菩薩!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爲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
以最勝信日叁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爲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師或在家新出家,爲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于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爲上師。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谄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于彼同等怙主想,既爲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于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于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于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況複變動諸財物。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亦于現生能賜予。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于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爲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舍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爲有別異。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複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
上師眷屬如親屬,依于等住恒思維。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
置足于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
恒常于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于坐墊,
往來經行或诤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
加行衆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
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
皆應先行爲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
爲令所余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于上師請教令,即應說雲如命行,
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啓白。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爲求聞等叁啓白。
于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于我慢,
慚羞怖畏善防護,住于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余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余者隨所喜。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屏退。
隨于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于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無忘失,于自遍行皆精進,
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
于諸遮製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于彼于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爲令上師悅。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于叁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爲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余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大師造
侯生桢敬譯
妙善圓滿所生身,滿足無邊衆生語,
如實盡觀所知意,敬禮釋迦佛主尊。
無等導師勝弟子,承擔佛陀諸事業,
神變遍遊佛刹土,敬禮彌勒文殊尊。
甚深難測大般若,如意作解瞻洲嚴,
龍樹無著二勝哲,敬禮名滿叁地尊。
二大乘師所傳承,深見廣行善妙道,
圓滿無誤攝要義,敬禮教藏阿底峽。
遍閱浩瀚經典眼,趣向解脫殊勝徑,
慈悲方便善指引,敬禮諸大善知識。
瞻洲智者頂上嚴,聲譽幢幡極顯耀,
龍樹無著二先師,傳來菩提道次第。
滿足衆生諸願望,教誡如同寶中王,
能納經論千條流,故名具德善說洋。
通達聖教無相違,能將佛語成教誡,
佛陀意旨順利得,拯救罪行於懸崖。
是故印藏諸大德,有幸依止勝教誡,
叁士菩提道次第,哪有智者不傾倒?
簡括佛典精要義,每座讀聞此道理,
講聞正法諸功德,悉能攝盡應思維。
今生後世諸福聚,因緣巧合之根本,
精進依止善知識,意樂加行如理儀,
危及生命也不棄,如教修供令喜悅。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暇身勝過如意珠,如是得來只一次,
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後應覺世間事,
如同去揚純糠秕,故應晝夜求真實。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死後難不入惡趣,能解救者唯叁寶,
故應至誠去皈依,不要違犯其教誡。
應思黑白諸業果,如理取舍勤修持。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未得性相具備身,欲修勝道不能成,
故應學此圓滿因,淨治叁業諸垢染,
清除業障尤重要,還應經常依四力。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若不勤思苦谛罪,就難致力于解脫,
不思集谛輪回序,難曉割斷生死根,
出離世間依厭離,當知生死何所縛。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發心大乘道之梁,是諸廣行之根基,
能轉資糧如金汁,廣聚衆善福德藏。
如是知後諸佛子,應發菩提心誓願。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脫如是行。
布施滿足衆願寶,斬斷悭吝殊勝劍,
引發英勇佛子行,譽遍十方之根基。
如是知後身財善,智者應依施妙道。
瑜伽我亦如是…
《佛子日參寶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