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定,智慧波羅蜜多難修甚難證達,禅定是智慧波羅蜜多的最大基礎。入行論中雲:須要修禅定唯有直觀之功德,亦遠離四邊處。禅定有真假之分,修無色界的四邊定是四假禅定,遠離無色界四邊處以勝觀止現,日真禅定。布多瓦格格西雲:一個修禅定者從他的人格方面,可以看出,是否具定,有些人連幾個月的時間靜兩來,東跑西跑根本不算什麼禅定。阿底峽雲;心靜下來,是最大禅定,當然也具勝現的智慧,所以要遠離四邊處。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去修具足者已知一切煩惱滅盡之。
a5、智慧度若無等著無智慧余五度,不可圓滿得佛果;叁輪滅別具方便,修行智慧佛子戒。
沒有智慧度,其他五度實難究竟,六度不能圓滿得佛果,具有智慧度者,容易得究竟。大圓滿前行,分聞思修智慧,也分勝義世俗智慧,勝義智慧是指空行離戲的智慧,世俗智慧是指對世間具有分別取舍的智慧。此處所講的勝義智慧此智未具,其他五度不可能圓滿究竟。修者亦不能有執著,以叁輪體空的方法,不執我法,衆生,叁輪無別(能、所、法)體空,修者不能執著觀空中修法不執著觀,回向衆生不執著。現空是指無別方便之空,非斷滅一切不執著,叁方便體空,布施,禅定等回向,亦無別念在世俗中有雲:慈在悲利生之事,也叫智慧波羅蜜多,《莊嚴經》雲:能取合分別中智慧波羅蜜多。也許是世俗智慧。佛經中雲:智慧度非賞重要,否則如盲人難到彼岸,如有一個跟明者,可以將盲人帶到彼岸,如是一個愚夫,可以由一個智者將他帶到彼岸,阿底峽尊複雲所有智慧度可以說是聞思修的智慧來證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在未悟證空性之前,須要尋找聞思修的智慧,以此來證悟空性。布多瓦格西雲,未成佛之前不能離開智慧度。麥彭仁坡且在智悲品中雲;未有智慧者,很難得佛果,這裏所講的智慧,指修行出的智慧,勝義智慧。
以上六度巳略講完。
b、學經說四法:分四、b l觀察自迷而舍棄;b2不說菩薩滅罪過;b3離貪俗施之無家;b4不說粗話。
b l、現察自迷而舍棄若無等,若無現察自迷惑,求法形象實不爾。
由此觀察自迷惑,舍棄惑亂佛子戒。
這幾句話,上師說的非常重要,應多念觀察,如果不常觀察自已的錯誤,迷惑等,從形象上看好似一個出家人修法者,但爲心滿腹貪嗔癡,實際根本不是求法者,真是求法,還是假求法,能否多作觀察,反觀自已,(這好是觀心即是修行)薩迦格言;“不能常常觀察別人的缺點,應多多觀察處自已的缺點,常觀自已的迷或之處”。入行論雲最大修法是常觀自心。佛經雲:經常對衆生誹傍者,看到別人總指責這兒不對,這種行爲意識一定要舍棄關鍵在人格方面要注意。阿底峽尊者雲:你到一個地方後,首先要觀察,對你有信心者,可以住在他家裏,對你沒信心者,根本別在他那裏坐,注意!布多瓦格西雲應自已觀察迷惑,從叁門觀察,宗喀巴大師亦如是說,故然舍棄佛子戒。
b2、不說于佛子滅罪過以惑等以惑增于佛子,若說罪過自失誤;由此巳入大乘者,句說罪過佛子戒。
此句很重要,一般凡夫有智慧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即有“惑”
而且由于煩惱的原因增長,說了佛子——菩薩罪過無論說他什麼對其根本不會有什麼任何作用,而于已有大罪過,此處佛子並非指一地菩薩,乃對發心者而言,能夠發菩提心的,就是佛子,釋尊雲:誰是真正的佛子,因爲在六道中比如在惡趣者,必須以惡趣身份才能調伏之非別體能調狀,無論哪一道的衆生都必須要以與它相同的形體乃能調伏之,除此非也,由此有些菩薩可變成惡趣衆生,可畜生成餓鬼都可能,一般凡夫從外面比量很難知道他是其正的佛子;佛菩薩都有各種顯化,如同阿底峽尊者見一老人白發蒼蒼巳老邁不堪,實際上此老人是其正的空行母轉化的,所以人不僅對自己的上師,就是金剛道友亦不可說其過失,你對任何人都不能說,你說別人過失對他人沒什麼,對自已無始以來的善根有損失的,同時犯了菩薩戒,說佛之過就是犯了菩薩戒了,有人卻雲;藏地衆生都入大乘的,漢地亦如此,印度有些地方是小乘的,其中一般乞食息坐樹下,不會住到房子裏去,他也不知道,什麼是大乘,大乘者如阿底塊尊者雲;發菩提心者即是,由此區分小乘以持戒爲主,上師的上師餓尊八雲:戒者有很大區別修亦有很大區別,心辦有區別,凡是入了大乘者,更不能說其他罪過應想唯有自已是凡夫,其他衆生都是菩薩化現,阿底峽尊者入藏雲;不能說別人缺點,只能多說別人之功德。布多瓦格西雲;不管哪一個人都不要誹謗他人,要多觀察自心,否則犯菩薩戒失去叁世一切善根(大乘菩薩將衆生看成自己的兒女,父母不宣揚兒女之過失),所以勿說他人罪過。佛子戒。
b3、離貪俗施之無爲得等爲得尊重互相弟,聞思修得降滅故;親友有與施主戶,舍棄貪欲佛子戒。
對財産成名譽不能有貪心,爲得到別人的財産或獲得恭敬,爲此互相之間産生鬥爭,如有這些貪心、欲心。你體以前本具有的聞思修功德,漸漸就降滅了,由此有欲望心者,是求法的最大障礙,你若和親友或施主家,有各種欲望,即犯菩薩戒。一個真正的出家人或學菩薩戒者,理應將與親友的一切聯系割斷爲妙,一切都應該舍棄,否則在菩薩戒上很危險,況且常給親友寫信,也就是耽擱聞思修的時間,有人雲;對別人起任何貪欲,對出家人是最大捆縛。入行論雲,這一生中常與別人作聯系,下生之中會有更可怕的業力顯現,故無論是施主成親友等應舍棄。
b4、不說粗言粗語等粗語傷害他人之心,佛子戒法當損失。
由此他人不事之,舍棄粗語佛子戒。
粗語令傷他人心,故每個人談話時應文雅一點,世尊有兩種法:一種調伏自心,另一種是不傷害他人的心,別解脫經是這樣說,如果你常講粗語,傷別人的心,也犯了菩薩戒也損失了佛子戒,無垢光尊者是這樣說的,在未法時代按理說很多人都用粗語,但調伏衆生,別人不喜之語,千萬不能說,此不把徒弟在內,上師對于徒弟,可以粗語調伏之,粗語界限,在俱合論中雲:不悅耳的語言,皆爲粗語,入行論中雲;說話的,要清楚、明禮。龍樹菩薩致親友書中的語言要舍棄,故當舍棄粗語,佛子戒。
以上是學經四法。
e、斷除一切煩惱過慣煩惱無以話,念之土者持話器。
貪等煩惱初生死,立即斷佛子戒。
比如嗔恨心很重者,何時何地,嗔恨心很重,貪心亦如是,主要是串習所系,象這種慣性煩惱很難對話,在俱舍論中分上十幾種煩惱:“念”是指正念,經常對善法取舍的中正念正知是常觀察叁門的,正知正念很重要,一刹那也不能離開,從大士來講,用對治方法,以武器對治(比喻)只要你以正知,正念常作觀察,乃容易對治的方法,如剛生什麼邪念,或貪等什麼煩惱馬上可以采取對治方法,拿出他的根,以正知正念來觀察,對治,將邪念舍開,一般說來應用此法對治煩惱,入行論雲:未具正知正念,不可能知道煩惱的過失。阿底峽尊者雲;主要的修法是爲了對治一切煩惱而作,如果修法很久,連煩惱亦未對治那麼所修之法也沒什麼用毫無意義。
唯登巴雲:“求法的目的僅僅是爲了對治煩惱,必須要以正知正念爲否,否則毫無意義”。
大圓滿是從直現“本確”而斷煩惱,顯教之中,究竟之法是正知正念。昔晉仁巴格西雲;在自己産生煩惱之時,應馬上在上師成本尊面前,供上曼茶,向上師或本尊作虐誠仟悔,向上師自言:“我産生了難以對治的煩惱,訴禱上師加持忏侮”入行論雲:口說我觀叁門,當衆面前亦守戒,而不必失去作一點犯戒的事,這是不對的,你的過錯不論多麼秘密,誰也不能發現,但無論如何騙不了你的根本上師或菩薩等。因爲他們具有天眼和慧眼,你的所做所爲他們一定會知道的,但不揭發你,說出你所犯的戒,對于一個菩薩是不可能說的,故自己秘密犯戒,應感到害羞和羞恥,所作之事騙得了凡夫,騙不了聖人菩薩與上師,布多瓦格西雲:每一個學者,日日夜夜都應不離聞思修的正知和正念的對治方法,此法門殊勝在于此,顯教最殊勝的對始方法即正知正念,這樣的方法對自已一定會是有利益的,習慣了的煩惱應用它,即斷根本佛子戒。
d、學具正念與正知來度衆生總之等總之何境行河道,觀察自心選何業。
常具正念與正知,應作利他佛子戒。
將前面所述爲歸納,無論在任何環境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現察昏心造何業?理應做殊勝之取舍,智慧光嗔尊者雲:一個人有任何事情,不在表面,關鍵內心表面上如似善持戒,實際內心滿腹貪嗔癡,這根本無意義,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主要運用來調伏昏心的。DL雲;釋迦佛的法有個奇妙特點主要是調伏自心的特點,很殊勝,總之,無論自已從事的什麼事來,觀察心底爲重要。八行論雲:正知如主人心如狂象,心本來就是到外面要去,須要主人用繩子系住,不能離開正知正念。入行論中集密菩薩雲;欲守戒,要象保護自己的心那樣,如是能常觀察自已的心我亦要給他頂禮,龍樹菩薩在至親友信中雲:如果離開正知正念,一切修證功德都不可能成功。阿底峽尊者雲:最殊勝決竅在于現察自心,此爲叁殊勝,作爲一個真正佛子,理應常觀察自心,並多作利他之事。
e、學善根回白依彼等依彼所造諸善根,回向菩薩佛子戒依靠前面佛子戒或叁十七條論,廣闊的意義,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善業,皆以回向衆生,因衆生有千千萬萬不可計數之基,爲除他們的苦面做回向,對于一個菩薩來講,理應首先發心,然後回向,當然應用叁體輪空的方法而做。依文殊經雲;一切萬經唯心而造,那麼你能回向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入行論雲:管什麼善根無論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都應回向衆生,一船的凡夫只能用簡接的方法,真實而作,而無執著回向,是最殊勝的,乃能直接回向。阿底峽尊者雲:所作善根本有回向,實際上一切善根,都被摧毀了,所回向的那個昔根不會被毀滅。龍瑪巴雲:最殊勝的回向唯有叁輪體空而作,然非離智慧而言,故然回向,重提佛子戒。
以上正行整個叁十七條在此講完了,是根據阿底峽等人的解釋而講的。
叁、末義分五,l、爲何者,2、明此戒無誤,3、虛心而寬恕,4、若善回向菩提,5、具有圓滿面結尾。
l)爲何各中經續等。“繼續論典諸言義,跟隨一切聖者語,佛子戒律叁十七造爲佛子道學者。
經續如叁藏十二部經等,論典,諸智者所著,所言之語,跟隨以上一切聖者之語言,所有廣闊的佛子戒歸納爲叁十七條論,此是爲了很多有信心的學者而作折。
2)明比戒誤智慧等。
智慧淺薄無學者,雖無智者喜炒詩。
而依經論敬言故,可想無誤佛子戒。
作者無著菩薩言:智慧淺薄無學,雖然不是很多智者所喜之詩闊,但他是依靠經論和很多智者的,決竅等造出來的,由此可是無錯無缺佛子戒。
3)虛心而寬恕。
然是廣闊佛子行,吾者淺來難證故。
若有誤釋等缺處,請求寬恕諸聖者。
作者謙虛的說,象這樣廣闊的佛子戒自已學識粗淺,實難證懂,倘若有誤釋:之處,或缺漏之處諸聖者面前請求寬恕。
4)若本回向菩提,磐作此等。
作此善:諸有情,勝義也俗菩提心。
無依回向:西磐邊,願如廣善主觀世音。
將此作此善事之一功德,回向諸有情,包括叁界六道,勝義善提心是空性而言,也俗菩薩心是從發心而言,智慧者,不可能而磐邊,具有悲心者,亦不會墮于磐邊,智慧與悲心以運絕對不會墮這,一般聲聞羅漢處于磐邊,具有悲心者亦不會墮于磐這,智慧與悲心雙運絕對不會墮邊一般聲聞羅漢處于聞磐之邊具有智慧者非墮邊故然願一切有情如住主現世音。
5)具順圓滿而結尾。
上義爲衆生有利,于銀河寶洞裏。
善言教理聖者土美。(無著)造也。
《佛子戒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