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

  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憶念何者能開啓,二規智慧寶藏門,

  一切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護汝衆。

  于此世間應贊處,即謂聖天及世德,

  猶如磁石吸鐵屑,諸君若欲得彼二,

  則于此說善教言,當閱並思彼等義,

  思已對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義。

  世上行爲總分二,高尚及與卑劣行,

  高尚之道現來樂,卑劣之道現來苦。

  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

  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

  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此等士夫之次第,雖無他人作分析,

  然將世間高尚行,分爲上中下叁品。

  此等世衆愛安樂,恒時唯有求自利,

  除聖者之諸士夫,無有其余之所求。

  然由前世業所感,有人獲得勝財福,

  有人不幸病所纏,嗚呼當觀衆苦樂。

  無食空腹之痛苦,即是無譽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譽德,彼前財食如泉湧。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爲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雖悅意,然愈追逐愈遠離。

  彼之理由此宣說,往昔福報淺薄故,

  猶如漢茶過濾器,留住垢穢漏精華。

  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

  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

  鮮廉寡恥且輕視,今生來世之因果,

  言談發誓難足信,見證智者心生厭。

  顛倒利害隨意行,得勢諸天亦役使,

  失勢恭敬怨敵故,守神戰神皆不悅。

  不敬叁寶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後,

  爲事先後不同故,護法諸天意生厭。

  違盟無恥非法行,所獲財食無愧用,

  不顧閑言惡語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他人財富圓滿時,自心無端感剌痛,

  恒時譏毀衆人故,依怙神衆無力護。

  如此彼等之因緣,摧毀自續之福德,

  如人住于不淨池,雖求百千天龍尊,

  然欲親近極難爲,爾時有人如此說,

  哎呀吾輩多祈誦,何故于事無稍利?

  濁時衆生福報淺,平時行爲不善巧,

  受彼報應當了知,汝應莫作諸惡行。

  士夫多數望自身,集聚一切勝福德,

  然不了知無其根,如同瘠地播種子。

  擁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諸功德,

  若具功德則諸天,不求亦將自然集。

  何人表裏爲一致,所發誓願極堅固,

  衆人于彼亦歡喜,諸天喜之何須說。

  何人知恩且報恩,深信因果無倒行,

  人亦設法饒益彼,諸天利之何須說。

  何人勇敢不脆弱,親怨悲恨不顛倒,

  國王亦爲護如眼,諸神護之何須說。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雖可保密之,

  于天卻難保密故,成就天尊誓爲主。

  何人發誓語堅定,成辦大事具慧力,

  諸天于彼亦生懼,余衆畏之何須說。

  是故一切護神衆,居堡即爲自身心,

  當掃不淨惡行塵,陳設善行之供品。

  其後雖未常祈求,自然聚會諸天神,

  猶如大海集海鷗,或如蓮園聚蜜蜂。

  何人若有神所護,則彼以其獨自力,

  堪與成千上萬衆,所有力量相匹敵。

  若天垂手予提攜,自亦登上善行梯,

  則彼真實能享受,利樂譽之無量殿。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勝妙樹,

  穩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爲之園中。

  濁時衆生福德淺,是故智者極罕見,

  雖勸行持高尚行,實則秉持極難爲。

  古人大德之二規,衆人對此不重視,

  甚多惡劣衆生中,高尚之行難明顯。

  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則自己,自然獲得鹹圓滿。

  正士高尚行爲者,樹根妙慧與穩重,

  樹莖有愧不放逸,樹枝正直誓堅定,

  樹葉知恩爲利他,樹花信心發放施,

  樹果安樂及聲譽,此等缺一不可也。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舍者,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

  世間衆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

  自己往昔所作事,亦有衆多自所笑。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爲要,

  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爲要。

  一旦胸懷極寬廣,具有廣大見識時,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爲要。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慮長遠之利益,

  平時目光極遠大,發起廣大殊勝心。

  狹慧目光短淺者,成辦自他之諸事,

  雖爲精勤果極小,猶如孩童造土房。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

  當閱智者諸論典,思維愚智之差別。

  如此行持則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長,

  若其智慧愈增長,高尚行爲亦隨增,

  高尚行爲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湧,

  其後年月日時中,自己獲得大進益。

  于此世間萬物中,更無如己之愛重,

  若不思維己過德,則與禽獸有何異?

  乃至營商諸瑣事,亦需問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問不察豈非蠢?

  無過之士雖少見,若于過失知爲過,

  則能斷彼所作故,將成猶如離雲月。

  圓滿諸德雖罕見,若于功德生欣樂,

  且于彼德常串習,則將成爲具德者。

  若于過失不知錯,爾時彼人常犯錯,

  如是重蹈覆轍者,則滅前有之諸德。

  修習功德越增上,如是過失越減滅,

  處事渾噩不觀察,雖經百年無長進。

  若自相續增學問,昔過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終獲得極無上。

  若自相續增過失,猶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墮勢難擋,向上牽引無可奈。

  是故凡欲利自者,應當恒時精進行,

  斷除自續之過失,增上極大之功德。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當歡喜諸正士,

  及與正士之論典,恒常精進而修行。

  何爲穩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無穩重之聖德,則如水面之漣漪。

  若具穩重雖無余,亦能圓滿百功德,

  若無世法此根本,則無余法可希冀。

  于自道行不退轉,且于信賴自己者,

  始終坦誠不欺惑,此稱穩重人中勝。

  身體穩重如獅子,不受蔑視大威嚴,

  語言莊重如仙人,衆所信任且歡喜,

  性情穩重如珍寶,降臨自他之所欲。

  身體若不穩重者,如牛落角遭衆欺,

  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衆人恨,

  性情若不穩重者,如風吹葉飄無定。

  若具無誤取舍慧,安住穩重之善道,

  則能紮下殊勝之,世規如意妙樹根。

  以何名爲有愧者?即于下等惡劣事,

  極生憂愁厭煩心,此乃二規之妙衣。

  若于衆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淨物,

  裸體行走非爲恥,然此無愧真羞恥。

  不淨以水可洗淨,裸體著衣可嚴飾,

  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

  利濟恩人不報恩,作害仇人不追蹤,

  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

  雖受惡語不顧忌,有利之語不願聞,

  善妙德行無希求,此等亦是無愧者。

  泄露極爲隱密語,令諸信賴者灰心,

  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

  雖聞善理及善語,于此不起歡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識,此等亦是無愧者。

  親近劣種惡行友,愚人群中歡欣遊,

  背棄世法二規行,此等亦是無愧者。

  白晝飲酒賭博等,沈迷損害名譽法,

  夜間唯作不淨行,此等亦是無愧者。

  無義瑣事耗時日,且造種種不善業,

  對此不知自慚愧,此等亦是無愧者。

  現見聖教正規時,既不生起喜樂心,

  亦無希求追隨心,此等亦是無愧者。

  總之取舍一切事,無有定准而行持,

  脫離世法二規矩,即謂愚笨無愧者。

  若人具足慚愧心,能除顛倒散漫行。

  設使無慚無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複此心具慚愧者,終不遠離世法二,

  殊勝善妙之規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何以名爲不放逸?如人危居懸崖上,

  如是自護自身心,恒時鄭重謹慎者。

  孩童沈迷遊戲樂,成年沈迷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爲放逸所迷住。

  貪等愚癡所惑衆,沈溺恐怖輪回泥,

  若尚未止貪癡心,則成卑劣入惡道。

  擁有寶座傘幡等,然而放蕩不羁者,

  刹那墮入險惡處,如遭魔王鐵鈎牽。

  妙齡少女僧人敵,賄賂國王堪布敵,

  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衆。

  衆生財富如閃電,身如浮泡無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等,甚多逆緣圍困故,

  猶如風中之殘燭,無有少許可依賴,

  何故不思當來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一切高貴終墮落,一切榮華終衰竭,

  一切美妙終醜陋,有爲諸法豈未見?

  自當反省深思維,設使如今未謹慎,

  則己不知自過失,他人勸說亦難知。

  相遇種種外境時,自心如犬無主見,

  譏笑淺薄之人時,尚自以爲得贊頌。

  如物過秤知輕重,如是二規衡量時,

  以彼所顯之成績,推知衆人之賢劣。

  有些愚癡淺學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猶如一日所經曆,一生碌碌無作爲。

  博學智者每日間,行持法財欲解脫,

  彼等圓滿四德故,最終獲得大成果。

  無義抑或失義者,皆從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聰明智慧未究竟,聰明邪慧狡猾因,

  詭計多端假精靈,此乃放逸之過失。

  縱然胸懷寬廣者,性情疏懶事不成,

  如無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過失。

  少聞淺學無智者,急躁從事如湧潮,

  隨心所欲亂身心,此乃放逸之過失。

  雖無舍財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財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過失,

  慈悲心續未究竟,任諸怨敵恣意行,

  衆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過失。

  未證諸法如幻相,身語行爲不約束,

  故受衆人之呵責,此乃放逸之過失。 …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君主法規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