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寂。于此濁世末法之時,尊者以共不共之舊譯教法,以前所未有的甚深法要,從意海中流出如生圓、圓滿、竅訣、事業等難得精髓,使衰微若死之教法,慧命而得以延續。正如蓮師于千年以前授記尊者說:他將成爲弘揚大圓滿的太陽。又如再弘期之大恩師法王如意寶也說:“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
于此殊勝的聖者教下,大凡有緣者,應對尊者生起無比的信心,以信心生起,則聞思他的善妙教言,便對佛法更生殊勝的定解,從而無比的加持亦可漸入行者內心深處。所以有緣者,願于此讀閱《二規教言論》時,能善入世出世的門徑,而得獲勝士高尚之行爲,乃至以此論的加持而滿正士所欲,成辦一切解脫所願,心開意解,悟佛知見,入菩提道。
2. 本論的結構與內容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是全知麥彭尊者總攝增上生善法要義,依靠欣厭理引導初學按正士十種高尚行爲規範爲准則,由淺入深的次第進程而彙集成的竅訣善說。論中“二規”指世間與出世間二種行爲規範;“教言”指附標題開示“集聚天德之寶”的善說,即是指能夠集聚一切天(指浩若虛空般諸佛聖者加持所生的一切出世間功德)、德(指人天護法加持護佑所生的一切世間福報;或指一切世間的善法功德。)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猶如摩尼寶般,心有所願,即能成辦的竅訣彙集的善說論述;或指能引生決定善道次第的根本前行引導者,即此以竅訣彙集而宣說的依靠次第集聚天德之寶的增上生善法--正士的高尚行爲規範。
本論的論體,主要是建立世間行感現在未來苦樂果的道理,從而引導行者入于智者高尚行。其世間行分爲世間卑劣行爲與世間正士高尚行爲二種。“世間卑劣行爲”指隨意行持諸多惡行,以種種非法摧毀自續福德,與世出世相違的卑劣行爲;“世間正士高尚行爲”指依靠智慧觀察,善取世出世賢良的無倒行,以種種如法行增上生長自續福德之世出世相應的高尚行爲。本論以對比辨別的方式,而以歸納竅訣之方便善說,建立世間行如何感現未苦樂果的功過道理,使行者厭患卑劣行爲,欣求高尚行,從而以正論別說十種正士德相(行爲規範),感二圓滿果德,規勸濁時卑劣行之惡劣衆生,行持智者正士高尚行爲,如是逐漸圓滿行持,則自己自然可以獲得正士所欲之種種妙果。
論中宣說世間卑劣行感苦果之道理,有二論據而建立。一、卑劣行爲的種種非法行相感諸多不悅之果,以六種現行來說明:①對于曾利益過自己的父母、上師、長老等,不知報恩,則會感受護法諸天的恥笑,如舍棄僵屍般,而遠離彼。②對于鮮廉寡恥,輕視叁世因果,並且在言談中隨意發誓,使人難信的人,將感見證智者心生厭煩之果。③對于顛倒利害,得權勢時隨意役使諸天,沒權勢時恭敬怨敵的隨意行爲,將感守神戰神不高興之果。④對于不恭敬叁寶、信心微弱,在人前人後做事表裏不如一,及于事情的前後不能善始善終的,將感護法諸天生厭之果。⑤對于違背盟誓無恥而行持非法行爲所獲得的財食,不顧閑言惡語,沒有慚愧而享用者,將感身神肩神消遁之果。⑥對于他人財富圓滿時,而自己出于嫉妒心,無端而心感刺痛,恒時譏毀衆人者,將感依怙神衆無力護持之果。以上爲卑劣行粗略行相感暫時不悅果的道理。二、宣說卑劣行的過患,勸濁時衆生,爲了集聚一切殊勝福德,應當趕快遮止惡行。論中說:爲什麼有的人花費很多時間多多祈禱念誦,而于所求的事沒一點利益呢?回答爲:因爲濁時衆生福報淺薄,平時行爲不善巧,常隨惡行而轉,以如此等因緣,則摧毀自己的相續福德,好比自己住在不幹淨的糞池中,雖然你祈禱百千萬的天龍加持你清淨,還是極難爲的事。又如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子,肯定不會得收獲一樣,行非法者,受報應是自然的事,所以勸導濁衆遮惡行而持高尚行爲,這樣,則擁有智慧福德,便可自然具足諸功德,因爲具足功德,不用祈求,諸天亦將自然集聚護持。
論中宣說世間正士高尚行感樂果的道理,有總說、別說兩種建立。㈠總說高尚行感樂果的功德道理,有二論據。一、正士高尚行爲的種種如法行相感諸多悅意之果,以四種現行來說明:①無論什麼人,表裏一致,對于所發的任何誓願極爲堅固,則自然感衆人及諸天對你的歡喜果。②無論什麼人,知恩報恩,深信因果,不行持顛倒行,則自然感人天設法饒益之果。③無論什麼人,勇敢不脆弱,親怨悲恨不顛倒,則自然感國王諸神護如眼目之果。④無論什麼人,因爲若成辦大事,必/先成就天尊,而天尊成就一定要發誓語言堅定,具有智慧力,以一切取舍的事在人前可以保密,于天衆前卻難保密,所以具有誓慧力,則自然感諸天生懼余衆生畏之果。此爲粗略世間正士行相感世出世暫時悅意果的道理。二、宣說高尚行的功德,勸濁時衆生行持高尚行爲。論中說:雖然沒有經常祈求諸天神等護持,而人天等自然聚會護佑,是因爲一切護神衆,都是安住在猶如堡壘般自身清淨的心中,所以掃除不清淨的惡行塵,陳設善行的供品。這樣以善行力登善行梯,于高尚行爲的花園中,自然生長穩固不移挺拔的福德勝妙樹。雖然現在是大地上遍滿惡人的濁時,高尚行爲=極難秉持,但是,只要自己如理行持,決定自然獲得並圓滿福德勝妙的果實。
㈡別說總正士高尚行爲規範如何建立,有相果類別、正論十相二果兩種。一、略說高尚行之相果類別,以樹喻而說十二種六大類:①正士行爲中妙慧與穩重比如樹根。②有愧不放逸比若樹莖。③正直與誓言堅定比若樹枝。④知恩與利他比若樹葉。⑤信心與布施比若樹花。⑥安樂與聲譽比若樹果。如是以次第步驟,共十種,乃至究竟而感二種果德。
二、正論廣建立正士高尚行爲規範,分論義(廣建立正士高尚行的十種功德相)攝說(二種圓滿果)兩科判。
1.論義(廣建立正士高尚行的十種功德相)以十種而宣說: (以下內容從略,詳見論中廣說)
① 妙慧:指無誤取舍的智慧。論中首先指出世間衆生的遭殃,全是從無知與不觀察而來,所以一切取舍,必須先詳細觀察。如是在論中廣說取舍之要,使行者具有無誤行持之眼目。
② 穩重:指正直可信。論中以叁門身語意之行爲規範,而引導行者安住穩重之善道。
③ 有愧:指于下等惡劣事極生憂愁、厭煩心。
④ 不放逸:指自護自身心,恒時鄭重謹慎。
⑤ 正直:指鄭重取舍苦樂,不虛僞狡詐,如何對待自己也如何對待他人。
⑥ 誓言堅定:指以善觀察所承諾之事,始終堅持不變。
⑦ 知恩:指利濟于我者,應了知彼是恩人,並報答他的恩德。
⑧ 利他:指對他人精勤饒益之行爲。
⑨ 信心:指于具有功德之叁寶,以及四谛、無欺因果法則等生起信解。
⑩ 布施:指爲修今來圓滿果,而生起施財心,施舍自己積累的種種受用。
以上十種行爲規範,在論中廣爲抉擇,如果想成辦高尚行爲,依止論典善說,如理行持,則定圓滿正士二種圓滿果。
2.攝說(二種正士圓滿果):論中說:如果按十種正士行爲規範行持,則于一切今生來世,壽命長久,無有疾病,悅意安甯,具有財富,衆人恭敬,獲得贊頌,福祿增上,威德顯高,超勝四方,事業興盛,勢力盛旺,一切安樂諸福德,如在自己面前自住,榮譽猶如天鼓之聲,遍滿于此世間中。如此安樂及聲譽之果增上而生長。
總之,本論通過介紹卑劣行之過患,及高尚行之功德,以欣厭理,從而依靠次第,不缺略的而建立高尚行爲規範的十種行相,引導欲學正士行爲的人,有章可尋而究竟得獲妙果,從而達到本論融通世間與出世間行爲規範的引申目的--引生決定善道。
附:二規教言論之科目略判
略判分叁:
甲一、初義分二:乙一、皈敬頌
乙二、立宗
甲二、論義分二:乙一、世間行之類別分二:丙一、總說
丙二、別說高尚行
乙二、總建立世間行感苦樂果之理分二:
丙一、略說世間苦樂
丙二、總宣說世間行如何感苦樂果之功過理分二:
丁一、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過患理分二:
戊一、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
戊二、勸濁時衆應遮惡行
丁二、建立高尚行如何感樂果之功德理分二:
戊一、總說高尚行如何感樂果之功德理分二:
己一、高尚行如何感樂果之理
己二、勸濁時衆應持高尚行
戊二、別說總正士之高尚行如何建立分二:
己一、略說高尚行之相果類別
己二、總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分二:
庚一、廣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分十:
辛一、妙慧;辛二、穩重;辛叁、有愧;辛四、
不放逸;辛五、正直;辛六、誓堅定;辛七、知
恩;辛八、利他;辛九、信心;辛十、發放施。
庚二、攝說二圓滿果
甲叁、尾義分二:乙一、造論緣由;乙二、此善回向
3. 本論的引申義及特點
賢良人格爲一切解脫道的根本
在一切解脫道中,賢良的人格(即正士高尚的行爲規範)是學道人必需具備的基礎。正如論中雲:“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所以無論修學聲緣乘、菩薩乘、佛乘諸道,皆先須具有此賢良的人格的基礎,方能趣入。
若有人問:爲什麼解脫道的根本爲賢良的人格呢?答:一切聖者能夠究竟獲得解脫果,成辦有情利義,總攝而說,就是依靠1、現前增上生,2、畢竟決定勝二種道而趣入的。《中觀寶論》雲:“先增上生法,後生決定善;由行增上生,次生決定善。增上生即樂,定善謂解脫。”因爲賢良的人格即是增上生善法所攝法類,所以由賢良的人格,而可引生究竟決定殊勝解脫的道果。
若問:一切解脫道如何依靠賢良人格而趣入的?答:“現前增上生的樂法”,即…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