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戒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禅定,智慧波罗蜜多难修甚难证达,禅定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最大基础。入行论中云:须要修禅定唯有直观之功德,亦远离四边处。禅定有真假之分,修无色界的四边定是四假禅定,远离无色界四边处以胜观止现,日真禅定。布多瓦格格西云:一个修禅定者从他的人格方面,可以看出,是否具定,有些人连几个月的时间静两来,东跑西跑根本不算什么禅定。阿底峡云;心静下来,是最大禅定,当然也具胜现的智慧,所以要远离四边处。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去修具足者已知一切烦恼灭尽之。

  a5、智慧度若无等着无智慧余五度,不可圆满得佛果;三轮灭别具方便,修行智慧佛子戒。

  没有智慧度,其他五度实难究竟,六度不能圆满得佛果,具有智慧度者,容易得究竟。大圆满前行,分闻思修智慧,也分胜义世俗智慧,胜义智慧是指空行离戏的智慧,世俗智慧是指对世间具有分别取舍的智慧。此处所讲的胜义智慧此智未具,其他五度不可能圆满究竟。修者亦不能有执著,以三轮体空的方法,不执我法,众生,三轮无别(能、所、法)体空,修者不能执著观空中修法不执着观,回向众生不执着。现空是指无别方便之空,非断灭一切不执着,三方便体空,布施,禅定等回向,亦无别念在世俗中有云:慈在悲利生之事,也叫智慧波罗蜜多,《庄严经》云:能取合分别中智慧波罗蜜多。也许是世俗智慧。佛经中云:智慧度非赏重要,否则如盲人难到彼岸,如有一个跟明者,可以将盲人带到彼岸,如是一个愚夫,可以由一个智者将他带到彼岸,阿底峡尊复云所有智慧度可以说是闻思修的智慧来证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在未悟证空性之前,须要寻找闻思修的智慧,以此来证悟空性。布多瓦格西云,未成佛之前不能离开智慧度。麦彭仁坡且在智悲品中云;未有智慧者,很难得佛果,这里所讲的智慧,指修行出的智慧,胜义智慧。

  以上六度巳略讲完。

  b、学经说四法:分四、b l观察自迷而舍弃;b2不说菩萨灭罪过;b3离贪俗施之无家;b4不说粗话。

  b l、现察自迷而舍弃若无等,若无现察自迷惑,求法形象实不尔。

  由此观察自迷惑,舍弃惑乱佛子戒。

  这几句话,上师说的非常重要,应多念观察,如果不常观察自已的错误,迷惑等,从形象上看好似一个出家人修法者,但为心满腹贪嗔痴,实际根本不是求法者,真是求法,还是假求法,能否多作观察,反观自已,(这好是观心即是修行)萨迦格言;“不能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应多多观察处自已的缺点,常观自已的迷或之处”。入行论云最大修法是常观自心。佛经云:经常对众生诽傍者,看到别人总指责这儿不对,这种行为意识一定要舍弃关键在人格方面要注意。阿底峡尊者云:你到一个地方后,首先要观察,对你有信心者,可以住在他家里,对你没信心者,根本别在他那里坐,注意!布多瓦格西云应自已观察迷惑,从三门观察,宗喀巴大师亦如是说,故然舍弃佛子戒。

  b2、不说于佛子灭罪过以惑等以惑增于佛子,若说罪过自失误;由此巳入大乘者,句说罪过佛子戒。

  此句很重要,一般凡夫有智慧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即有“惑”

  而且由于烦恼的原因增长,说了佛子——菩萨罪过无论说他什么对其根本不会有什么任何作用,而于已有大罪过,此处佛子并非指一地菩萨,乃对发心者而言,能够发菩提心的,就是佛子,释尊云:谁是真正的佛子,因为在六道中比如在恶趣者,必须以恶趣身份才能调伏之非别体能调状,无论哪一道的众生都必须要以与它相同的形体乃能调伏之,除此非也,由此有些菩萨可变成恶趣众生,可畜生成饿鬼都可能,一般凡夫从外面比量很难知道他是其正的佛子;佛菩萨都有各种显化,如同阿底峡尊者见一老人白发苍苍巳老迈不堪,实际上此老人是其正的空行母转化的,所以人不仅对自己的上师,就是金刚道友亦不可说其过失,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说,你说别人过失对他人没什么,对自已无始以来的善根有损失的,同时犯了菩萨戒,说佛之过就是犯了菩萨戒了,有人却云;藏地众生都入大乘的,汉地亦如此,印度有些地方是小乘的,其中一般乞食息坐树下,不会住到房子里去,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大乘,大乘者如阿底块尊者云;发菩提心者即是,由此区分小乘以持戒为主,上师的上师饿尊八云:戒者有很大区别修亦有很大区别,心办有区别,凡是入了大乘者,更不能说其他罪过应想唯有自已是凡夫,其他众生都是菩萨化现,阿底峡尊者入藏云;不能说别人缺点,只能多说别人之功德。布多瓦格西云;不管哪一个人都不要诽谤他人,要多观察自心,否则犯菩萨戒失去三世一切善根(大乘菩萨将众生看成自己的儿女,父母不宣扬儿女之过失),所以勿说他人罪过。佛子戒。

  b3、离贪俗施之无为得等为得尊重互相弟,闻思修得降灭故;亲友有与施主户,舍弃贪欲佛子戒。

  对财产成名誉不能有贪心,为得到别人的财产或获得恭敬,为此互相之间产生斗争,如有这些贪心、欲心。你体以前本具有的闻思修功德,渐渐就降灭了,由此有欲望心者,是求法的最大障碍,你若和亲友或施主家,有各种欲望,即犯菩萨戒。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或学菩萨戒者,理应将与亲友的一切联系割断为妙,一切都应该舍弃,否则在菩萨戒上很危险,况且常给亲友写信,也就是耽搁闻思修的时间,有人云;对别人起任何贪欲,对出家人是最大捆缚。入行论云,这一生中常与别人作联系,下生之中会有更可怕的业力显现,故无论是施主成亲友等应舍弃。

  b4、不说粗言粗语等粗语伤害他人之心,佛子戒法当损失。

  由此他人不事之,舍弃粗语佛子戒。

  粗语令伤他人心,故每个人谈话时应文雅一点,世尊有两种法:一种调伏自心,另一种是不伤害他人的心,别解脱经是这样说,如果你常讲粗语,伤别人的心,也犯了菩萨戒也损失了佛子戒,无垢光尊者是这样说的,在未法时代按理说很多人都用粗语,但调伏众生,别人不喜之语,千万不能说,此不把徒弟在内,上师对于徒弟,可以粗语调伏之,粗语界限,在俱合论中云:不悦耳的语言,皆为粗语,入行论中云;说话的,要清楚、明礼。龙树菩萨致亲友书中的语言要舍弃,故当舍弃粗语,佛子戒。

  以上是学经四法。

  e、断除一切烦恼过惯烦恼无以话,念之土者持话器。

  贪等烦恼初生死,立即断佛子戒。

  比如嗔恨心很重者,何时何地,嗔恨心很重,贪心亦如是,主要是串习所系,象这种惯性烦恼很难对话,在俱舍论中分上十几种烦恼:“念”是指正念,经常对善法取舍的中正念正知是常观察三门的,正知正念很重要,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从大士来讲,用对治方法,以武器对治(比喻)只要你以正知,正念常作观察,乃容易对治的方法,如刚生什么邪念,或贪等什么烦恼马上可以采取对治方法,拿出他的根,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对治,将邪念舍开,一般说来应用此法对治烦恼,入行论云:未具正知正念,不可能知道烦恼的过失。阿底峡尊者云;主要的修法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而作,如果修法很久,连烦恼亦未对治那么所修之法也没什么用毫无意义。

  唯登巴云:“求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治烦恼,必须要以正知正念为否,否则毫无意义”。

  大圆满是从直现“本确”而断烦恼,显教之中,究竟之法是正知正念。昔晋仁巴格西云;在自己产生烦恼之时,应马上在上师成本尊面前,供上曼茶,向上师或本尊作虐诚仟悔,向上师自言:“我产生了难以对治的烦恼,诉祷上师加持忏侮”入行论云:口说我观三门,当众面前亦守戒,而不必失去作一点犯戒的事,这是不对的,你的过错不论多么秘密,谁也不能发现,但无论如何骗不了你的根本上师或菩萨等。因为他们具有天眼和慧眼,你的所做所为他们一定会知道的,但不揭发你,说出你所犯的戒,对于一个菩萨是不可能说的,故自己秘密犯戒,应感到害羞和羞耻,所作之事骗得了凡夫,骗不了圣人菩萨与上师,布多瓦格西云:每一个学者,日日夜夜都应不离闻思修的正知和正念的对治方法,此法门殊胜在于此,显教最殊胜的对始方法即正知正念,这样的方法对自已一定会是有利益的,习惯了的烦恼应用它,即断根本佛子戒。

  d、学具正念与正知来度众生总之等总之何境行河道,观察自心选何业。

  常具正念与正知,应作利他佛子戒。

  将前面所述为归纳,无论在任何环境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现察昏心造何业?理应做殊胜之取舍,智慧光嗔尊者云:一个人有任何事情,不在表面,关键内心表面上如似善持戒,实际内心满腹贪嗔痴,这根本无意义,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主要运用来调伏昏心的。DL云;释迦佛的法有个奇妙特点主要是调伏自心的特点,很殊胜,总之,无论自已从事的什么事来,观察心底为重要。八行论云:正知如主人心如狂象,心本来就是到外面要去,须要主人用绳子系住,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入行论中集密菩萨云;欲守戒,要象保护自己的心那样,如是能常观察自已的心我亦要给他顶礼,龙树菩萨在至亲友信中云:如果离开正知正念,一切修证功德都不可能成功。阿底峡尊者云:最殊胜决窍在于现察自心,此为三殊胜,作为一个真正佛子,理应常观察自心,并多作利他之事。

  e、学善根回白依彼等依彼所造诸善根,回向菩萨佛子戒依靠前面佛子戒或三十七条论,广阔的意义,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善业,皆以回向众生,因众生有千千万万不可计数之基,为除他们的苦面做回向,对于一个菩萨来讲,理应首先发心,然后回向,当然应用三体轮空的方法而做。依文殊经云;一切万经唯心而造,那么你能回向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入行论云:管什么善根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应回向众生,一船的凡夫只能用简接的方法,真实而作,而无执着回向,是最殊胜的,乃能直接回向。阿底峡尊者云:所作善根本有回向,实际上一切善根,都被摧毁了,所回向的那个昔根不会被毁灭。龙玛巴云:最殊胜的回向唯有三轮体空而作,然非离智慧而言,故然回向,重提佛子戒。

  以上正行整个三十七条在此讲完了,是根据阿底峡等人的解释而讲的。

  三、末义分五,l、为何者,2、明此戒无误,3、虚心而宽恕,4、若善回向菩提,5、具有圆满面结尾。

  l)为何各中经续等。“继续论典诸言义,跟随一切圣者语,佛子戒律三十七造为佛子道学者。

  经续如三藏十二部经等,论典,诸智者所著,所言之语,跟随以上一切圣者之语言,所有广阔的佛子戒归纳为三十七条论,此是为了很多有信心的学者而作折。

  2)明比戒误智慧等。

  智慧浅薄无学者,虽无智者喜炒诗。

  而依经论敬言故,可想无误佛子戒。

  作者无著菩萨言:智慧浅薄无学,虽然不是很多智者所喜之诗阔,但他是依靠经论和很多智者的,决窍等造出来的,由此可是无错无缺佛子戒。

  3)虚心而宽恕。

  然是广阔佛子行,吾者浅来难证故。

  若有误释等缺处,请求宽恕诸圣者。

  作者谦虚的说,象这样广阔的佛子戒自已学识粗浅,实难证懂,倘若有误释:之处,或缺漏之处诸圣者面前请求宽恕。

  4)若本回向菩提,磐作此等。

  作此善:诸有情,胜义也俗菩提心。

  无依回向:西磐边,愿如广善主观世音。

  将此作此善事之一功德,回向诸有情,包括三界六道,胜义善提心是空性而言,也俗菩萨心是从发心而言,智慧者,不可能而磐边,具有悲心者,亦不会堕于磐边,智慧与悲心以运绝对不会堕这,一般声闻罗汉处于磐边,具有悲心者亦不会堕于磐这,智慧与悲心双运绝对不会堕边一般声闻罗汉处于闻磐之边具有智慧者非堕边故然愿一切有情如住主现世音。

  5)具顺圆满而结尾。

  上义为众生有利,于银河宝洞里。

  善言教理圣者土美。(无著)造也。

  

《佛子戒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