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戒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能有贪心,否则便是增贪,此时应观想世间一切美妙喜乐物相如夏天空中彩虹一样,不论怎样追寻,都是不可得的。现察时,外境所显色都不存在,因一切物体都无自性而产生。一个学中规者对于一切事物显现,一观察便知道一切好看都是假言安立,没有实体自性的好看之物。外教承认一个物体上存在好坏都是假言而生贪心;入行论云:愚者观见美观非常喜乐面生贪心;智者不会喜乐,更不会生贪因一切美好本无自性。康若巴格西云:观看世间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如梦如幻,幻想不可执著之念。入行论智慧品中云;现看一个白色物体如你说的白色好看,那么你为何不对白纸和其它白色生贪心呢(如白骨)?此为推理观察的方法。 阿底峡尊者云:遇到合意的妙乐等时应现察它的本性,其正观察它的本性时,你会自然地感到贪欲执著的一切物体或五欲炒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产生厌离心,所以远离一切佛子戒。

  乙2;皆苦观修心性皆苦等皆苦如同梦之孩,实执幻影徒劳累。

  由此相遇违缘时,领悟幻影佛子戒。

  由此相遇违缘时一切痛苦时的对治方法,如在心苦身苦及种种痛苦之时,现一切所有之苦如梦醒了,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其实此孩根本没生过。这一点你也明白,都是一切梦幻如是你对世间一切无自性的东西实执,简直是白费功夫。麦彭仁波且云:一切幻象都是假立的,与梦无别。遇到这种种的违缘痛苦,如起实执,对已反徒劳无益,由此遇到什么违缘时应该领悟皆是幻境,如心不执著,外苦亦不存在。佛经云:几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入行论说的更干脆,昨天的事与昨夜的梦境无区别的。布多瓦云:出定的时候,理应用八方幻化的观察方法。阿底峡尊者云:出定时对一切显现,都不执著。郎若多巴云:一切外境都是幻化的,受到违缘痛苦时,应用幻化的观察方法不能有实执。故此应领悟,幻境佛子戒。

  (3) 学菩萨戒 分五: a、学六度; b、学经说四法;c、学断除一切烦恼;d、学具正念与正知来度众生;e、学善报回向。

  a、学六度;

  a1、布施度想想菩提应舍身,外境事物向须说;由此非求异熟果,发修布施佛子戒。

  菩萨戒有两种,一种由无著菩萨所传,另一种由龙树菩萨所传。

  红教的菩萨戒是为龙树所传,其分法是:自已巳发心称熟,空中显现梵天圣者,而获得戒。无著菩萨的方法是在上师面前发心成熟而获得戒。菩提也分两种,一种是“因菩提”,—是“果菩提”,此处是以果而讲(佛果),欲向果菩提必须布施,才能达到究竟。世尊在因地时亦是以身布施母老虎。有一个志麦理登是国王之子,他准备行大布施,将自身及所有财产尽做布施,施与所有众生,他的父王有一真如意宝,王子想父王的如意宝不能布施时,宫中的许多大臣商之义,准备抢这个如意宝。后来有个白发老者,到王子面前,听说你要行一切布施,我要你父王的如意宝,王子拒绝了他的要求。

  老者说如意宝不布施,那你的一切布施依然不究竟,王子想此布施不究竟的话没什么意思。所以他将此宝给了老者,后来他父王把王子一家赶了出来,命令他们到有魔鬼的地方去。在路上,有人要王子的女儿,他布施与其,又有人要他的眼睛,他也布施了,后来梵天王想验他的布施是否究竟,于是天魔将妻子还给他,他去魔鬼很恭敬他们,因他是在布施一切是究竟的,是一地菩萨,听说有一鸽子专给他送信。

  一地菩萨自已的身体、妻子儿女都布施与他人,有些发心很大的仙人亦是如此布施,自已的身体头目脑髓都能施舍(道教北七真人丘处机背人过河,开宫天帝考验他,要其头,他亦施舍主动献头),如是外境一切物体财产,更无惜之念,理应布施,如此布施,非求异熟果,如是贪求利养布施,是为大错特错。大圆满前行云:做什么善事,应当以三轮体空不可执著,布施时应作是念更无希求之念。《入行论》云:欲望菩提果,身体亦要施。《庄来经》云;布施之时,不能有求异熟果的心。阿底峡尊者云:所有一切财产,应布施给众生,供养众生。有些人连一分钱都难布施,还想得菩提果真可笑。

  a2、持戒度无戒等无戒不可成自义,说戒利他真可笑;由此无有世间意,说此戒律佛子戒。

  无戒者,自已所作的一切都难成功,一切事业都无意义,由此界线十分重要,因一切功得的基础是戒,那么连戒也都没有,—切事业如何成功呢

  有经云:“无戒者,自已解脱一切苦恼根本不可能,亦不能成就一切事,这样自己都没法利益或解脱,作利他之事谈何容易?只能成为笑话,可想世间的一切皆不能贪欲,如作一个出家人对世间的一切所有欲望即不犯清净戒,小乘戒,从中观来讲,也是一种欲望。

  戒包括很多,此处不便举例,密乘戒的基础是以小乘戒作起,否则不可能万法增长,更不可能进入大乘戒,及密乘戒,无著菩萨云;“首先要守小乘戒,如戒不能守,大乘戒更不用说了,甚难有人用贪心执著一些,就如诽谤自性,从入中论来讲,至二地时,持戒度方能究竟,二地时梦中一切戒自然不犯,入中论云;守戒是一个,从今以后心理决定不再做罪业,发自内心决定,才算波罗密乘戒,受持密法等”。戒类在有些位中有不同的说法,其究竟且一致无别,只是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般若经云:破戒看下一生中一定下堕无疑(恶趣)。佛经云;破戒者,无论是有再大的闻思修都无法成立一切闻思修的功德,再修什么本尊,实际上都难以成功的,龙树菩萨至密友信中云:一切戒如大地,如无大地,一切万物不能生长,大地是一切万物的所依处,阿底峡尊者入藏时说,如果是诸清净戒者,什么事业都能成功,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麦彭仁波切云:清净戒者,任何土地神、天神,一切护法神,都要保护你。阿底峡尊者更云:守戒唯一方法是必须选择很好的环境,容易持戒,吾等上师的上师在赞P吹清净戒时说:六度你戒清净,假如你有闻思修,实际上一切都可以成功,关健是戒的重要,持戒是在心中持,并非嘴上说,或手持戒本,主要从心底下决心,行为如戒言,无戒者自已一切都不可能成功,利他更不可能说,利他只能成笑话,由此事间并无可喜之事,更无欲之乐,欲望清净戒者守持戒律佛子戒。

  a3、忍辱度想望等想望善财诸佛子,一切客者如宝藏;由此于人无嗔K,修持忍辱佛子戒。

  想望一切善财的许多佛子,所有害你之人诽谤你者,一切都还在,即可成为忍辱的对象,就如得到宝藏一样,菩萨云:一切诽谤我者,毒我之人是我恩人或良师,当做恭敬等。从入中论云:修忍辱要在三地时对方能究竟,宝集论云;无嗔者叫忍辱波罗蜜,嗔K的本性是忍辱,入行论讲:一刹那生嗔K;一切善根都能被推毁。

  入行论云:无量修法之中,最难修的是忍辱法。又云学大乘者,遇到怨恨故人,要看成宝藏一样,准东巴问师父阿底峡;“有人打我骂我乃至杀我,应如何对付”。答日“应观前世或往昔因缘产生不能生嗔恨心”,又云:“嗔心是很厉害,能破释加牟尼佛的法,不动嗔心,很重要,修忍辱佛子戒。

  a4、精进度唯求等唯求自利声缘者,厉劫尤如烧燃头;功德之源为有情,勤修精进佛子戒。

  唯看求利益心的二乘者,他们在未达声闻罗汉果时,亦是经过极大地努力勤奋,此勤奋比喻成头上燃火,如你头上起火了,你一定用最快的方法将火熄灭,如是小乘的解脱方法。亦需要下这么大功夫精勤努力,后乃得声闻罗汉果,功德的事,原是利益—切有情,小乘之果皆应下这么大的功夫,那么欲望佛果,更有必要赖勤努力,其对象是对一切善法生事乐之心,这才叫精进的本性,入行论云:勤奋修房屋等,不算精勤,精勤者必须解脱上下功夫,精勤在入中论分三种,在宝论中分五种,入中论四品中云:所有一切功德对于精勤者,一切事都成功,否则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尤如石头沉大海,永远如此,对于一个佛教徒,理应勤求精进较为重要。

  a5、禅定度具有等

  具有心静胜观者,已知灭尽诸烦恼;正离四处无色界,修习禅定佛子戒。

  禅定指心静之时,加以胜观之人,一般无论修何法的时候,心静和胜观这两个条件很重要,必须具定,在入行论中对心静有九种说法,麦彭仁波且的自在祈祷中说;一个修禅定的,心没有静下来,亦无胜观,那样修什么法,根本不可能成的,首先应该从显教里面作,心静了然后胜观,胜观主要从证语空性(法性)方面来讲,宗喀巴大师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时云:这些能懂的胜观,我是做下来了,恐怕也无人懂,根本不可能晓得,心存如此怀疑,后来文殊菩萨鼓动他说;“你还是作下来,将来会有人证谨的”,所以胜观的意义,非常深澳,胜观是指证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心静是将自心静下来,安住禅定,具足这两个条件的修行者已经灭尽了一切诸法的烦恼,从而远离了四天无色界。

  有人说和尚教(显教禅字)修禅定很好,但不小心易至四边处。

  麦彭仁波目云:有些人修禅定,就如雪猪子(旱獭)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有人修禅定什么也不执著,首先应观察他证悟空性,并且有没有胜观,如果你不仅会做,但末具备有起码的这两个条件,仅仅坐着也无意义,处于非非想定中,根本不会有好结果,上师云:你们修禅定者要达意,不然弄错了会生到四无边的无色界之中去。

  尤其是在修行时,不能利用无色界的修法,未具胜观者容易弄错,对于一个很久的修行者还可以,初学者切切不能,否则下生定有困难无疑,无著菩萨这里讲的很明显,要远离四边处来修,未懂胜观不能去修,容易修到无色界去,上师常对徒弟们讲,你们应该多看中现和大圆满前行,否则不行。如果未懂胜观之义,什么都不执著,这样空过之后将来肯定有麻烦的,在平常多做观察,龙树菩萨至亲友信中云;没有…

《佛子戒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