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言;汝是否能忍辱?如能忍可依止我,否则别依止。浪古场巴格西云:一切胜利给别人,一切失败留给自已。布多瓦格西云:别人给自已作一切诽谤应是自已最大的恩人,学大乘者理应如是观以粗语,一切挖苦转为通用,一切违缘看成—切顺缘,助道之妙(别人诽谤,可消巳业)。
乙:两种难忍转为道用,分二
乙1、反报恩转为道用,乙 2、侮辱转为道用乙1、反报恩转为道用,自为等。
自为护养如孩者,于我看彼如恨敌。
然如漏孩之母亲,尤其看破佛子戒。
自已本来对他恩德很大,理应报恩,彼不但不报恩,反恩将仇报,即可成为忍辱的对象。助道的顺缘爱护他人,如爱护自已的孩子一样,但彼恩将仇报,一个爱护儿子的母亲,目睹儿子生疯病或说犯语,对母亲说粗话或谩骂,母亲这时不会见怪儿子的,尤其对有病之儿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根本不会同病儿计较。可想世间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从生沉醉在迷惑之中。如病儿一样,菩萨及大乘者如父母一样,连众生给自己什么不良难忍之事,一定会将此众生看成病儿一样,非但不计较,反而非常慈爱他。《入行论》云:众生与自恩将仇,理应忍辱。固一切众生没有自在,被无明烦恼障蔽了,庄严经也是如说。中观百论中云:无论什么众生都应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去慈爱彼等。阿底峡尊者云:遇到好与不好的众生都应看成自已的儿子一样。修大乘者应如是作,因地这个世界上常遇这些,应以佛子戒说的对待。
乙2、侮辱转为道用与我等与我平等成下者,增上傲慢作侮辱,彼为观想善知识,当取自顶佛子戒。
与自已平等,或低于自已的人,不但不生惭愧心,反生傲慢心,或对自已作各种侮辱,应将此人观想成自已的善知识,及自已唯一助道者,应恭敬项礼。龙菩萨在给亲友的信中,将傲慢分五种:财产、人材修证功德,种姓、权利,这些都可使人产生傲慢心。龙树菩萨云:倘若无此类众生,你了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众生是一切成佛的主要因。《入行论》云:世间许多人最喜欢恭敬圣人,但是我要恭敬一切众生以及一切怨者。阿底峡尊者云;怨恨者如宝藏,如无怨恨,不可能修忍辱法,修大乘者应如是现修。
丙:两种福衰转为道用。
丙1;衰弱转为道用丙2;福强转为道用
丙1;衰弱转为道用。
贫穷常受别人欺,虽得病事魔又害,众生诸苦取自身,大无畏屈佛子戒。
贫穷困苦者,常受别人欺侮。从求法而言,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受别人恭敬,有些无论做什么都受别人的诽谤受人欺侮者,可能与往昔有关。有人本得重病,受魔力之害,处于苦难,于大乘者,定会将一切,就可说是魔,魔有天魔、地魔、烦恼魔、五阴魔、虚空魔,观众生有此等痛苦,以取自身承受等,对世间众生之诸苦无所畏惧,更无屈服之念。《入行论》云:没有世间的一切痛苦,难发出离心,也无法生出离心,《宝经》云;应如饥俄的饿鬼一样,才不会退失信心。上师常云:最大的苦行是违缘,是助道的唯一方法。
因此痛苦违缘都应大无畏,修大乘者应如是做。
丙2;福强转为道用,众生等众生恭顶遍荣誉,并得分闻天亡财。
然知世妙无自性,并无骄傲佛子戒。
福强,世间一切名闻利养,财产富贵等,以及无数众生恭敬你和一切名望极大,但是有漏之名,无究竟之言,此等有漏的人天福报。对于一位学大乘者,实无执著之念也,有人对你说你如何了不起有能力,是人才等各方面超过别人,你根本不能骄傲或执著更不能自称名望,特别要法意因果。如果行到骄傲。《俱合论》说:分闻天王最富有,财产最丰富。若得财富应取对法。一切五欲香,欲乐享受皆无自性,是有漏无常的。有些经中比喻人天安乐如露水一样,一会即会消失。但世间有些述盲众生,反将把这如露水的快乐执为常有,皆称错觉,理应想世间一切五欲妙享受等,犹如天空闪光,刹那生灭无常,没有会么什得骄傲和执著的。入行论云:一位学者,如不懂得骄傲二字的话,最易产生嫉妒心,与你平等人怕别人超过你,与你下劣者,你会常欺负他。因此首先要明白骄傲二宇。萨迦格言云:生骄傲心者,智慧难生,容易障蔽,骄傲如石头,如将石头放在海里,百年之后拿出来,依然如此,因它不会吸水,骄傲亦如是,常存傲心,难增善行,释尊曾讲:一位学佛者,不能发心自高自大,否则不能证如来真实义。中观宝集论云:如自已得到了,天人的一切圆满财产福报,也不可骄傲执著。阿底峡尊者云:应常恭敬众生,无论自已有什么好处,也不能生骄傲心,特别是依止了善知识时,更不能生骄傲心。如骄傲之念,则不可能学到一切知识,故障智慧,细思之下,世间之法,富贵享受都是有漏,刹那生灭无常之物,真正没什么意义,有何可执著的。龙树大圆满前行云:过去一切圣贤德,皆称无常,过去再了不起的人,至今亦不过只留下历史之名而已,何况这些人所造的,物质更是无常,更不能执著去生骄傲心。修大乘者,理应明确,如是作也。
丁;二种烦恼转为道用,分二
丁1:境转为道用;丁2:贪境转为道用。
丁1;境转为道用,苦无等。
佛传八万四千法,虽灭外敌以增上,由此仁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戒。
释迦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均皆以调伏自心,如上佛子戒调伏息心,这里调伏心为主,在显教只有此征。入行论集经论等,皆如是也,特别大圆满对治方法与显教有别,但其目的一致,大圆满调伏自心,是以观本性来对治的;彼者对治方法有三种方法:嗔心慈悲心对治;贪心用观无常来对治;痴心用观缘起来对治,这就易修。
凡夫未调伏的心,为心之敌,若未消除心中敌人,外面的敌人永难消除尽。人中论云:破自性,如不破内心自性,外面自性始终不能破尽,如是内心敌人未除,外之敌人谈何易除,因心中敌人仅一,外面敌人甚多,一人之力欲除尽甚多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若认为杀自心敌人很容易,则错了,因杀外面敌人一个彼有助他眷属令增分始终无法除尽,这皆由内敌而感。一个出家人,不懂这一点是不行的。由此因生起仁慈,悲心军为调伏自心,仁慈给予众生一切安乐,悲心悲悯众生的一切痛苦,以此二军能调伏自心。善说宝藏论云:外面的敌人不可能消除尽,如将自心调伏了:部外面一切敌人就消尽了。阿底峡尊者云:外面没有什么怨恨的人,只是自己的心是最恨的,所以应该调自心,弥勒日巴在山洞修行时,有很多魔女扰乱,当时尊者忽然亿起马尔巴尊者的语言,一切都是自心显现的,外面没有一个魔女,如是观心:这些魔女开始怕了,说你这样观心我们报怕,如果仅出降伏,我们更令增多。因此一切魔碍,只有调伏白心是唯一方法,真正的修法是以轮回之苦,证悟自性。
丁2;贪境转为道用,一切等。
一切妙欲如咸水,因享受越加增贪,何时嗜好于有事,立刻舍离佛子戒。
娑婆世界妙欲色声香味触等,享受皆盐水越喝越渴,如是享受欲乐,只能越来越贪心,常言道欲沟难填,世间众生欲望不可满足,永无止境,有了这样,想那样,唯有采取对治的方法,无论何时遇到世间好色或各种享受,理应立刻舍离,否则更生贪心。应思一切贪心的本性是如此,未有满足之时,有些佛经比喻世间的一切享受如毒药,也如锋利宝剑一样不可生贪。龙树菩萨致亲友信中云:一切贪心能生祸害,所有的贪心最多为材产,必须除贪心。犹其一个出家人更不能有不良的贪心。入行论云:一个贪心很大的人,观在未来都不会有好结果,底峡尊者:最大成就的标志,是杀贪心,遇到任何物生起思念应立即远离贪心。康苦巴大云:我们不能脱轮回,只因贪心的障碍,杀贪心是最好决定,很难得到。
以上是入定出定的世欲菩提心所应修的。
胜义菩提心修法如下:b.胜义菩提心分二
甲:入定时现修离戏不执,乙;出定时于贪嗔境远离实执。
甲;入定时现修离戏不执一种等种种现象思自心,心性本来离边戏,通这彼性诸二取,非作意念佛子戒。
胜义菩提心是己证悟了空性,乃达无来无去等境界,五蕴三界都是离戏的,应该明确胜义菩提何为,世俗菩提心何为,此处胜义菩提心亦分出定和入定,现为入定时法,种种现象是指六识显现的一切,外境显色声香味触乃至山河大地等及器世间所有物相,要证悟定性。因为一切外境都是心所显现安立的,入中论云;一切物体是由心造,心的本性是空的(离戏),一切显现只不过是人全假立而巴。麦彭仁波且云;外境的—切显现,关键是要证悟定的自性,观想一切物体是心显现而安立的,但寻找心亦无形状可得,以此推理,心亦是不存在的,即明心与外境一切物相,都是无自性产生,心本来是离戏的犹如虚空样,心性亦如此,不是有亦不是无亦不是非有办不是非无,龙树在中观之中云;自已的心本来是离戏的,如通达两种离戏,对于能取所取根本不会执著(能取之心,所取外境物相)因为种种心中现,现察心亦是不存在离戏,那么一切物相亦无自性产生,以此类推,一切都是离戏的,由此自然远离二取,皆如虚空。龙树菩萨释论云;最高的般若波罗密多是不缘一切法。集经论云;所取能取不存在,那么有事无事,亦根本中存在。阿底峡尊者云;能取心不存在,所取一切法界依然不存在,能取之相如天空,因此在入定时对一切现象非作任何意念,固一切都是心显现的,心不存在,一切物相亦不存在,都无执产生,假言而言,非作竟念佛子戒。
乙,出定时,于嗔境远离实执分两种,乙1:于贪境离实欲,乙2:皆若观修心性,
乙1:于贪境离实欲,遇到等,遇到合意外境时,观如夏天鲜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性,远离贪欲佛子戒。
此处讲胜义菩提心出定所修方法(对治),在出定时遇到很合意的五欲乐的话,自已对外境生喜乐时,不…
《佛子戒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