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戒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是言;汝是否能忍辱?如能忍可依止我,否則別依止。浪古場巴格西雲:一切勝利給別人,一切失敗留給自已。布多瓦格西雲:別人給自已作一切誹謗應是自已最大的恩人,學大乘者理應如是觀以粗語,一切挖苦轉爲通用,一切違緣看成—切順緣,助道之妙(別人誹謗,可消巳業)。

  乙:兩種難忍轉爲道用,分二

  乙1、反報恩轉爲道用,乙 2、侮辱轉爲道用乙1、反報恩轉爲道用,自爲等。

  自爲護養如孩者,于我看彼如恨敵。

  然如漏孩之母親,尤其看破佛子戒。

  自已本來對他恩德很大,理應報恩,彼不但不報恩,反恩將仇報,即可成爲忍辱的對象。助道的順緣愛護他人,如愛護自已的孩子一樣,但彼恩將仇報,一個愛護兒子的母親,目睹兒子生瘋病或說犯語,對母親說粗話或謾罵,母親這時不會見怪兒子的,尤其對有病之兒生起無量的慈悲心,根本不會同病兒計較。可想世間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從生沈醉在迷惑之中。如病兒一樣,菩薩及大乘者如父母一樣,連衆生給自己什麼不良難忍之事,一定會將此衆生看成病兒一樣,非但不計較,反而非常慈愛他。《入行論》雲:衆生與自恩將仇,理應忍辱。固一切衆生沒有自在,被無明煩惱障蔽了,莊嚴經也是如說。中觀百論中雲:無論什麼衆生都應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去慈愛彼等。阿底峽尊者雲:遇到好與不好的衆生都應看成自已的兒子一樣。修大乘者應如是作,因地這個世界上常遇這些,應以佛子戒說的對待。

  乙2、侮辱轉爲道用與我等與我平等成下者,增上傲慢作侮辱,彼爲觀想善知識,當取自頂佛子戒。

  與自已平等,或低于自已的人,不但不生慚愧心,反生傲慢心,或對自已作各種侮辱,應將此人觀想成自已的善知識,及自已唯一助道者,應恭敬項禮。龍菩薩在給親友的信中,將傲慢分五種:財産、人材修證功德,種姓、權利,這些都可使人産生傲慢心。龍樹菩薩雲:倘若無此類衆生,你了不可能發起菩提心,衆生是一切成佛的主要因。《入行論》雲:世間許多人最喜歡恭敬聖人,但是我要恭敬一切衆生以及一切怨者。阿底峽尊者雲;怨恨者如寶藏,如無怨恨,不可能修忍辱法,修大乘者應如是現修。

  丙:兩種福衰轉爲道用。

  丙1;衰弱轉爲道用丙2;福強轉爲道用

  丙1;衰弱轉爲道用。

  貧窮常受別人欺,雖得病事魔又害,衆生諸苦取自身,大無畏屈佛子戒。

  貧窮困苦者,常受別人欺侮。從求法而言,有些人無論做什麼都受別人恭敬,有些無論做什麼都受別人的誹謗受人欺侮者,可能與往昔有關。有人本得重病,受魔力之害,處于苦難,于大乘者,定會將一切,就可說是魔,魔有天魔、地魔、煩惱魔、五陰魔、虛空魔,觀衆生有此等痛苦,以取自身承受等,對世間衆生之諸苦無所畏懼,更無屈服之念。《入行論》雲:沒有世間的一切痛苦,難發出離心,也無法生出離心,《寶經》雲;應如饑俄的餓鬼一樣,才不會退失信心。上師常雲:最大的苦行是違緣,是助道的唯一方法。

  因此痛苦違緣都應大無畏,修大乘者應如是做。

  丙2;福強轉爲道用,衆生等衆生恭頂遍榮譽,並得分聞天亡財。

  然知世妙無自性,並無驕傲佛子戒。

  福強,世間一切名聞利養,財産富貴等,以及無數衆生恭敬你和一切名望極大,但是有漏之名,無究竟之言,此等有漏的人天福報。對于一位學大乘者,實無執著之念也,有人對你說你如何了不起有能力,是人才等各方面超過別人,你根本不能驕傲或執著更不能自稱名望,特別要法意因果。如果行到驕傲。《俱合論》說:分聞天王最富有,財産最豐富。若得財富應取對法。一切五欲香,欲樂享受皆無自性,是有漏無常的。有些經中比喻人天安樂如露水一樣,一會即會消失。但世間有些述盲衆生,反將把這如露水的快樂執爲常有,皆稱錯覺,理應想世間一切五欲妙享受等,猶如天空閃光,刹那生滅無常,沒有會麼什得驕傲和執著的。入行論雲:一位學者,如不懂得驕傲二字的話,最易産生嫉妒心,與你平等人怕別人超過你,與你下劣者,你會常欺負他。因此首先要明白驕傲二宇。薩迦格言雲:生驕傲心者,智慧難生,容易障蔽,驕傲如石頭,如將石頭放在海裏,百年之後拿出來,依然如此,因它不會吸水,驕傲亦如是,常存傲心,難增善行,釋尊曾講:一位學佛者,不能發心自高自大,否則不能證如來真實義。中觀寶集論雲:如自已得到了,天人的一切圓滿財産福報,也不可驕傲執著。阿底峽尊者雲:應常恭敬衆生,無論自已有什麼好處,也不能生驕傲心,特別是依止了善知識時,更不能生驕傲心。如驕傲之念,則不可能學到一切知識,故障智慧,細思之下,世間之法,富貴享受都是有漏,刹那生滅無常之物,真正沒什麼意義,有何可執著的。龍樹大圓滿前行雲:過去一切聖賢德,皆稱無常,過去再了不起的人,至今亦不過只留下曆史之名而已,何況這些人所造的,物質更是無常,更不能執著去生驕傲心。修大乘者,理應明確,如是作也。

  丁;二種煩惱轉爲道用,分二

  丁1:境轉爲道用;丁2:貪境轉爲道用。

  丁1;境轉爲道用,苦無等。

  佛傳八萬四千法,雖滅外敵以增上,由此仁慈悲心軍,調伏自心佛子戒。

  釋迦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均皆以調伏自心,如上佛子戒調伏息心,這裏調伏心爲主,在顯教只有此征。入行論集經論等,皆如是也,特別大圓滿對治方法與顯教有別,但其目的一致,大圓滿調伏自心,是以觀本性來對治的;彼者對治方法有叁種方法:嗔心慈悲心對治;貪心用觀無常來對治;癡心用觀緣起來對治,這就易修。

  凡夫未調伏的心,爲心之敵,若未消除心中敵人,外面的敵人永難消除盡。人中論雲:破自性,如不破內心自性,外面自性始終不能破盡,如是內心敵人未除,外之敵人談何易除,因心中敵人僅一,外面敵人甚多,一人之力欲除盡甚多的敵人,是不可能的。若認爲殺自心敵人很容易,則錯了,因殺外面敵人一個彼有助他眷屬令增分始終無法除盡,這皆由內敵而感。一個出家人,不懂這一點是不行的。由此因生起仁慈,悲心軍爲調伏自心,仁慈給予衆生一切安樂,悲心悲憫衆生的一切痛苦,以此二軍能調伏自心。善說寶藏論雲:外面的敵人不可能消除盡,如將自心調伏了:部外面一切敵人就消盡了。阿底峽尊者雲:外面沒有什麼怨恨的人,只是自己的心是最恨的,所以應該調自心,彌勒日巴在山洞修行時,有很多魔女擾亂,當時尊者忽然億起馬爾巴尊者的語言,一切都是自心顯現的,外面沒有一個魔女,如是觀心:這些魔女開始怕了,說你這樣觀心我們報怕,如果僅出降伏,我們更令增多。因此一切魔礙,只有調伏白心是唯一方法,真正的修法是以輪回之苦,證悟自性。

  丁2;貪境轉爲道用,一切等。

  一切妙欲如鹹水,因享受越加增貪,何時嗜好于有事,立刻舍離佛子戒。

  娑婆世界妙欲色聲香味觸等,享受皆鹽水越喝越渴,如是享受欲樂,只能越來越貪心,常言道欲溝難填,世間衆生欲望不可滿足,永無止境,有了這樣,想那樣,唯有采取對治的方法,無論何時遇到世間好色或各種享受,理應立刻舍離,否則更生貪心。應思一切貪心的本性是如此,未有滿足之時,有些佛經比喻世間的一切享受如毒藥,也如鋒利寶劍一樣不可生貪。龍樹菩薩致親友信中雲:一切貪心能生禍害,所有的貪心最多爲材産,必須除貪心。猶其一個出家人更不能有不良的貪心。入行論雲:一個貪心很大的人,觀在未來都不會有好結果,底峽尊者:最大成就的標志,是殺貪心,遇到任何物生起思念應立即遠離貪心。康苦巴大雲:我們不能脫輪回,只因貪心的障礙,殺貪心是最好決定,很難得到。

  以上是入定出定的世欲菩提心所應修的。

  勝義菩提心修法如下:b.勝義菩提心分二

  甲:入定時現修離戲不執,乙;出定時于貪嗔境遠離實執。

  甲;入定時現修離戲不執一種等種種現象思自心,心性本來離邊戲,通這彼性諸二取,非作意念佛子戒。

  勝義菩提心是己證悟了空性,乃達無來無去等境界,五蘊叁界都是離戲的,應該明確勝義菩提何爲,世俗菩提心何爲,此處勝義菩提心亦分出定和入定,現爲入定時法,種種現象是指六識顯現的一切,外境顯色聲香味觸乃至山河大地等及器世間所有物相,要證悟定性。因爲一切外境都是心所顯現安立的,入中論雲;一切物體是由心造,心的本性是空的(離戲),一切顯現只不過是人全假立而巴。麥彭仁波且雲;外境的—切顯現,關鍵是要證悟定的自性,觀想一切物體是心顯現而安立的,但尋找心亦無形狀可得,以此推理,心亦是不存在的,即明心與外境一切物相,都是無自性産生,心本來是離戲的猶如虛空樣,心性亦如此,不是有亦不是無亦不是非有辦不是非無,龍樹在中觀之中雲;自已的心本來是離戲的,如通達兩種離戲,對于能取所取根本不會執著(能取之心,所取外境物相)因爲種種心中現,現察心亦是不存在離戲,那麼一切物相亦無自性産生,以此類推,一切都是離戲的,由此自然遠離二取,皆如虛空。龍樹菩薩釋論雲;最高的般若波羅密多是不緣一切法。集經論雲;所取能取不存在,那麼有事無事,亦根本中存在。阿底峽尊者雲;能取心不存在,所取一切法界依然不存在,能取之相如天空,因此在入定時對一切現象非作任何意念,固一切都是心顯現的,心不存在,一切物相亦不存在,都無執産生,假言而言,非作竟念佛子戒。

  乙,出定時,于嗔境遠離實執分兩種,乙1:于貪境離實欲,乙2:皆若觀修心性,

  乙1:于貪境離實欲,遇到等,遇到合意外境時,觀如夏天鮮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性,遠離貪欲佛子戒。

  此處講勝義菩提心出定所修方法(對治),在出定時遇到很合意的五欲樂的話,自已對外境生喜樂時,不…

《佛子戒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