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戒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能有貪心,否則便是增貪,此時應觀想世間一切美妙喜樂物相如夏天空中彩虹一樣,不論怎樣追尋,都是不可得的。現察時,外境所顯色都不存在,因一切物體都無自性而産生。一個學中規者對于一切事物顯現,一觀察便知道一切好看都是假言安立,沒有實體自性的好看之物。外教承認一個物體上存在好壞都是假言而生貪心;入行論雲:愚者觀見美觀非常喜樂面生貪心;智者不會喜樂,更不會生貪因一切美好本無自性。康若巴格西雲:觀看世間的一切的物體,都是如夢如幻,幻想不可執著之念。入行論智慧品中雲;現看一個白色物體如你說的白色好看,那麼你爲何不對白紙和其它白色生貪心呢(如白骨)?此爲推理觀察的方法。 阿底峽尊者雲:遇到合意的妙樂等時應現察它的本性,其正觀察它的本性時,你會自然地感到貪欲執著的一切物體或五欲炒樂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産生厭離心,所以遠離一切佛子戒。

  乙2;皆苦觀修心性皆苦等皆苦如同夢之孩,實執幻影徒勞累。

  由此相遇違緣時,領悟幻影佛子戒。

  由此相遇違緣時一切痛苦時的對治方法,如在心苦身苦及種種痛苦之時,現一切所有之苦如夢醒了,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其實此孩根本沒生過。這一點你也明白,都是一切夢幻如是你對世間一切無自性的東西實執,簡直是白費功夫。麥彭仁波且雲:一切幻象都是假立的,與夢無別。遇到這種種的違緣痛苦,如起實執,對已反徒勞無益,由此遇到什麼違緣時應該領悟皆是幻境,如心不執著,外苦亦不存在。佛經雲:幾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入行論說的更幹脆,昨天的事與昨夜的夢境無區別的。布多瓦雲:出定的時候,理應用八方幻化的觀察方法。阿底峽尊者雲:出定時對一切顯現,都不執著。郎若多巴雲:一切外境都是幻化的,受到違緣痛苦時,應用幻化的觀察方法不能有實執。故此應領悟,幻境佛子戒。

  (3) 學菩薩戒 分五: a、學六度; b、學經說四法;c、學斷除一切煩惱;d、學具正念與正知來度衆生;e、學善報回向。

  a、學六度;

  a1、布施度想想菩提應舍身,外境事物向須說;由此非求異熟果,發修布施佛子戒。

  菩薩戒有兩種,一種由無著菩薩所傳,另一種由龍樹菩薩所傳。

  紅教的菩薩戒是爲龍樹所傳,其分法是:自已巳發心稱熟,空中顯現梵天聖者,而獲得戒。無著菩薩的方法是在上師面前發心成熟而獲得戒。菩提也分兩種,一種是“因菩提”,—是“果菩提”,此處是以果而講(佛果),欲向果菩提必須布施,才能達到究竟。世尊在因地時亦是以身布施母老虎。有一個志麥理登是國王之子,他准備行大布施,將自身及所有財産盡做布施,施與所有衆生,他的父王有一真如意寶,王子想父王的如意寶不能布施時,宮中的許多大臣商之義,准備搶這個如意寶。後來有個白發老者,到王子面前,聽說你要行一切布施,我要你父王的如意寶,王子拒絕了他的要求。

  老者說如意寶不布施,那你的一切布施依然不究竟,王子想此布施不究竟的話沒什麼意思。所以他將此寶給了老者,後來他父王把王子一家趕了出來,命令他們到有魔鬼的地方去。在路上,有人要王子的女兒,他布施與其,又有人要他的眼睛,他也布施了,後來梵天王想驗他的布施是否究竟,于是天魔將妻子還給他,他去魔鬼很恭敬他們,因他是在布施一切是究竟的,是一地菩薩,聽說有一鴿子專給他送信。

  一地菩薩自已的身體、妻子兒女都布施與他人,有些發心很大的仙人亦是如此布施,自已的身體頭目腦髓都能施舍(道教北七真人丘處機背人過河,開宮天帝考驗他,要其頭,他亦施舍主動獻頭),如是外境一切物體財産,更無惜之念,理應布施,如此布施,非求異熟果,如是貪求利養布施,是爲大錯特錯。大圓滿前行雲:做什麼善事,應當以叁輪體空不可執著,布施時應作是念更無希求之念。《入行論》雲:欲望菩提果,身體亦要施。《莊來經》雲;布施之時,不能有求異熟果的心。阿底峽尊者雲:所有一切財産,應布施給衆生,供養衆生。有些人連一分錢都難布施,還想得菩提果真可笑。

  a2、持戒度無戒等無戒不可成自義,說戒利他真可笑;由此無有世間意,說此戒律佛子戒。

  無戒者,自已所作的一切都難成功,一切事業都無意義,由此界線十分重要,因一切功得的基礎是戒,那麼連戒也都沒有,—切事業如何成功呢

  有經雲:“無戒者,自已解脫一切苦惱根本不可能,亦不能成就一切事,這樣自己都沒法利益或解脫,作利他之事談何容易?只能成爲笑話,可想世間的一切皆不能貪欲,如作一個出家人對世間的一切所有欲望即不犯清淨戒,小乘戒,從中觀來講,也是一種欲望。

  戒包括很多,此處不便舉例,密乘戒的基礎是以小乘戒作起,否則不可能萬法增長,更不可能進入大乘戒,及密乘戒,無著菩薩雲;“首先要守小乘戒,如戒不能守,大乘戒更不用說了,甚難有人用貪心執著一些,就如誹謗自性,從入中論來講,至二地時,持戒度方能究竟,二地時夢中一切戒自然不犯,入中論雲;守戒是一個,從今以後心理決定不再做罪業,發自內心決定,才算波羅密乘戒,受持密法等”。戒類在有些位中有不同的說法,其究竟且一致無別,只是了義和不了義的說法,般若經雲:破戒看下一生中一定下墮無疑(惡趣)。佛經雲;破戒者,無論是有再大的聞思修都無法成立一切聞思修的功德,再修什麼本尊,實際上都難以成功的,龍樹菩薩至密友信中雲:一切戒如大地,如無大地,一切萬物不能生長,大地是一切萬物的所依處,阿底峽尊者入藏時說,如果是諸清淨戒者,什麼事業都能成功,不論現在還是未來。麥彭仁波切雲:清淨戒者,任何土地神、天神,一切護法神,都要保護你。阿底峽尊者更雲:守戒唯一方法是必須選擇很好的環境,容易持戒,吾等上師的上師在贊P吹清淨戒時說:六度你戒清淨,假如你有聞思修,實際上一切都可以成功,關健是戒的重要,持戒是在心中持,並非嘴上說,或手持戒本,主要從心底下決心,行爲如戒言,無戒者自已一切都不可能成功,利他更不可能說,利他只能成笑話,由此事間並無可喜之事,更無欲之樂,欲望清淨戒者守持戒律佛子戒。

  a3、忍辱度想望等想望善財諸佛子,一切客者如寶藏;由此于人無嗔K,修持忍辱佛子戒。

  想望一切善財的許多佛子,所有害你之人誹謗你者,一切都還在,即可成爲忍辱的對象,就如得到寶藏一樣,菩薩雲:一切誹謗我者,毒我之人是我恩人或良師,當做恭敬等。從入中論雲:修忍辱要在叁地時對方能究竟,寶集論雲;無嗔者叫忍辱波羅蜜,嗔K的本性是忍辱,入行論講:一刹那生嗔K;一切善根都能被推毀。

  入行論雲:無量修法之中,最難修的是忍辱法。又雲學大乘者,遇到怨恨故人,要看成寶藏一樣,准東巴問師父阿底峽;“有人打我罵我乃至殺我,應如何對付”。答日“應觀前世或往昔因緣産生不能生嗔恨心”,又雲:“嗔心是很厲害,能破釋加牟尼佛的法,不動嗔心,很重要,修忍辱佛子戒。

  a4、精進度唯求等唯求自利聲緣者,厲劫尤如燒燃頭;功德之源爲有情,勤修精進佛子戒。

  唯看求利益心的二乘者,他們在未達聲聞羅漢果時,亦是經過極大地努力勤奮,此勤奮比喻成頭上燃火,如你頭上起火了,你一定用最快的方法將火熄滅,如是小乘的解脫方法。亦需要下這麼大功夫精勤努力,後乃得聲聞羅漢果,功德的事,原是利益—切有情,小乘之果皆應下這麼大的功夫,那麼欲望佛果,更有必要賴勤努力,其對象是對一切善法生事樂之心,這才叫精進的本性,入行論雲:勤奮修房屋等,不算精勤,精勤者必須解脫上下功夫,精勤在入中論分叁種,在寶論中分五種,入中論四品中雲:所有一切功德對于精勤者,一切事都成功,否則做什麼事都沒有意義,尤如石頭沈大海,永遠如此,對于一個佛教徒,理應勤求精進較爲重要。

  a5、禅定度具有等

  具有心靜勝觀者,已知滅盡諸煩惱;正離四處無色界,修習禅定佛子戒。

  禅定指心靜之時,加以勝觀之人,一般無論修何法的時候,心靜和勝觀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必須具定,在入行論中對心靜有九種說法,麥彭仁波且的自在祈禱中說;一個修禅定的,心沒有靜下來,亦無勝觀,那樣修什麼法,根本不可能成的,首先應該從顯教裏面作,心靜了然後勝觀,勝觀主要從證語空性(法性)方面來講,宗喀巴大師在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雲:這些能懂的勝觀,我是做下來了,恐怕也無人懂,根本不可能曉得,心存如此懷疑,後來文殊菩薩鼓動他說;“你還是作下來,將來會有人證謹的”,所以勝觀的意義,非常深澳,勝觀是指證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心靜是將自心靜下來,安住禅定,具足這兩個條件的修行者已經滅盡了一切諸法的煩惱,從而遠離了四天無色界。

  有人說和尚教(顯教禅字)修禅定很好,但不小心易至四邊處。

  麥彭仁波目雲:有些人修禅定,就如雪豬子(旱獺)一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有人修禅定什麼也不執著,首先應觀察他證悟空性,並且有沒有勝觀,如果你不僅會做,但末具備有起碼的這兩個條件,僅僅坐著也無意義,處于非非想定中,根本不會有好結果,上師雲:你們修禅定者要達意,不然弄錯了會生到四無邊的無色界之中去。

  尤其是在修行時,不能利用無色界的修法,未具勝觀者容易弄錯,對于一個很久的修行者還可以,初學者切切不能,否則下生定有困難無疑,無著菩薩這裏講的很明顯,要遠離四邊處來修,未懂勝觀不能去修,容易修到無色界去,上師常對徒弟們講,你們應該多看中現和大圓滿前行,否則不行。如果未懂勝觀之義,什麼都不執著,這樣空過之後將來肯定有麻煩的,在平常多做觀察,龍樹菩薩至親友信中雲;沒有…

《佛子戒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