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礎上。
第一、相無性。根據遍計所執性建立,即遍計所執性的體相是沒有的。第二、生無性。根據依他起性建立,因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生。所“無”的是自然性,相當于中觀否定的自性。所謂自然性,即不依賴因緣産生的自性,從依他起性的角度審視,是不存在的。第叁、勝義無性,所“無”的仍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否定的“自性”是遍計所執性,而圓成實否定的“自性”,仍是遍計所執性。這就是《般若經》所講的無自性不否定依他起性。依他起的假相是有,而圓成實的勝義也是有。但要認識依他起性的假有和圓成實性的真實相,必須徹底否定遍計所執性,清除我們認識世界時介入的錯誤認識和執著,方能通達諸法實相。
如實了解叁性、叁無性的思想,能幫助我們通達中道實相,進而認識到,哪些需要了知,哪些需要斷除,哪些需要證得。這正是《解深密經》說的所應知、所應斷、所應證:遍計所執性是應該了解的,因爲它是虛妄的;依他起性是應該斷除的,因爲它是雜染緣起;圓成實是應該證得的,因爲它是諸法實相。
叁、八識
八識是唯識學的基本理論,也是修學佛法的重點。在修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將重點放在經教上。事實上,經教只是方法、手段。正如禅宗所說的標月指,經教是手指而非月亮。又如過河舟,經教是渡船而非彼岸。那麼,學法重點何在?正在于我們的心。
佛法中,關于心的教法極多,既有真心說,也有妄心說。早期的阿含聖典及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如《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對心的分析已非常詳盡。但在聲聞教法中,關于心識的分析一般只討論到六識爲止。至于心所的區分,《俱舍論》講到四十六種,不論數量還是名稱、分類,都與本論有所不同。
唯識學屬于妄心說,著重對于妄識的分析,尤其是關于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闡述。玄奘叁藏曾撰寫《八識規矩頌》,全論由十二頌組成,每叁頌爲一組,分別對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進行闡述。前二頌說明識的雜染狀態,後一頌說明轉識成智後的情況。此外,《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對五十一心所都有詳細論述,這些都是我們了解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重要資料。
八識的前五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于有情認識世界有共同作用,故玄奘叁藏在《八識規矩頌》中將前五識合爲一組進行說明。我們的眼睛觀察世界,耳朵聆聽聲音,鼻子嗅吸氣味,舌頭品嘗食物,身體感受外境,正來自前五識的作用。但前五識的作用非常
短暫,僅限于現量,所謂現量緣境。現量,是我們對外境還未産生判斷、未賦予名言時看到、聽到的,其特點爲現在、現前。
前五識所緣,既非過去境界,亦非未來境界,而是當下境界。同時,所緣必是現前而非他方境界,且在緣境時不具判斷作用,不帶任何名言。比如我們看到一張紙,但還不知這是什麼,尚未賦予任何概念時,是前五識在作用。若看到一張紙並知道這是紙的時候,便已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
意識非常活躍,前五識的作用,都會介入第六意識。造業,是意識的作用;修行,同樣離不開意識的作用。學習經教須如理思維,這就有賴于意識的參與。不少人一說修行,便大談無分別。此說固然不錯,但對未生起聞思正見者卻非常危險。凡夫皆處于遍計所執中,惟有依正思維樹立正見,才能改變生命的這種錯覺狀態。否則,便不能從無始無明中走出來。唯識宗修行所談到的四尋思、四如實智,正是以佛法智慧重新審視世界、認識人生。這一階段在唯識宗屬于加行位,于修行尤爲重要。
前六識不僅是大小乘共通的,且世間的哲學、心理學也多有涉及。唯識學所特有的,是對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的分析,其活動屬于心靈潛在作用,是我們意識不到的。而前六識則是意識範疇,凡我們所能感知的,皆屬前六識及與之相應的心所。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潛意識的學說,事實上,佛法早有關于潛意識的闡述。此外,榮格和弗洛姆除繼承弗洛伊德的思想外,多少也受到佛教的影響。
第七末那識,和第六意識之名有相似之處。“末那”漢譯爲意,亦名意根,其特點是執第八識爲我。我們經常處于妄想的造作中,擺脫不了凡夫身份,原因就在于第七末那識。其特點爲“恒審思量我相隨”,即時刻追隨並執著阿賴耶識。它對阿賴耶識的愛和執著,一直要持續到八地菩薩才徹底放棄。事實上,阿賴耶識並不是“我”,但末那識卻以“它”爲“我”,導致無盡的生死流轉。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爲我,並非執著外在色身。我們能感覺到的執著,無論是執色身、地位爲我,還是執職業、身份爲我,都是意識的作用。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爲我,非意識所能感覺。末那識所以會産生這種錯覺,是因不共無明和俱生我執與之相應。它們時刻潛伏于生命中,即使在熟睡、暈倒、無想定等前六識不産生活動的特殊時刻,仍使我們羁留于凡夫狀態無法超越。所以,末那識對于凡夫身份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它還會影響到前六識,使其以自我爲中心。末那識具有兩重身份,作爲意根,它是意識生起的俱有依;作爲染汙意,它是前六識生起的雜染依。
阿賴耶識爲第八識,也是根本識,即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一切法生起的根本。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含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
所謂能藏,是因阿賴耶識具有存儲作用。就像超容量的倉庫,收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包括現在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在客觀上,我們的所作所爲很快會成爲過眼雲煙,但在心靈投射的影像卻將熏習成種子,持續不斷地産生影響。我能在此講唯識,是因爲學過唯識,對這些問題有過思考。若不曾學過,倉庫裏沒有相關儲存,就無法調用出講課所需的信息積累。在座的同學們也是同樣,若能聽懂,是因爲具有相關知識,若半懂不懂,則是因爲阿賴耶識儲存的信息量還不夠。可見,阿賴耶識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收藏著無盡的生命經驗;一方面,爲現前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提供信息。
此外,阿賴耶識還擔任著生命延續的載體。在生命流轉過程中,需要一個承前啓後的過渡,阿賴耶識正是扮演這一角色。按照唯物論之說,人死如燈滅。按照一般宗教理論,則須安立靈魂或神我,由此造業、受報。但佛教強調的是無我,這在認識上就會有一定難度。故有外道發難曰:既是無我,誰去造業?誰去輪回?誰去受報?造業、受報之間有何關系?在今生和來生之間,生命又是如何維系其一貫性?因爲無我的道理非常深奧,所以一般人會覺得無我和輪回是矛盾的,理解起來相當困難。阿賴耶識思想的提出,化解了這一理解上的困難:在無盡生命洪流中,阿賴耶識儲藏著曾經發生的一切。臨終時,雖然前六識瓦解了,但阿賴耶識仍在繼續,並帶著所有人生經驗(種子)進入未來的生命。有了阿賴耶識,對于輪回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八識以外,唯識學還將人類心理歸納爲五十一心所。一是普通心理,即五遍行心所,分別是觸、作意、受、想、思。所謂遍行,即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識,存在于任何時間、地點。從現代心理學考察,也有與之相當的概念,如注意、感覺、情感、表象、意志等。二是有關善惡的心理基礎,即道德或犯罪的心理因素。如慚愧和無慚無愧,貪、嗔、癡和無貪、無嗔、無癡等。叁是關于止觀修習過程中的心理,如昏沈、掉舉、念、定、慧等。一部分是障礙止觀修習的心理因素,一部分是止觀修行過程中産生的心理因素。
佛法的心理學,是立足于修行及生命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爲了增加相關知識,更不是爲了豐富談話素材。修行要領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薩的品質。認識八識的意義,正是在于了解凡夫心的差別。
舍凡夫心,是一項極爲艱巨的任務。因爲它源于無始以來的串習,必須在事相上痛下功夫,逐漸磨練。有時,精進一段時間之後,心行似乎得到很大調整,甚至不易察覺凡夫心的作用。但在心行徹底穩定之前,只要稍一疏忽,凡夫心馬上會卷土重來。在這場漫長的對抗中,若想百戰百勝,便應了解凡夫心的特征和活動規律。唯識學對八識的深入剖析,恰是引領我們克服凡夫心的指南,于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四、唯識
唯識宗,顧名思義,是依諸法唯識的思想建立。從其主要論典《成唯識論》的名稱也可看出,核心思想爲成立“唯識”。我們知道,世界由精神與物質兩大元素構成;從哲學角度來說,即認識與存在。而唯識宗探討並解決的,正是認識與存在的關系。
認識和存在(或曰精神和物質)究竟是什麼關系?關于這個問題,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觀點截然不同。唯心論認爲:物質現象皆爲心的産物。唯物論則認爲:意識是物質的産物。對此,唯識宗提出了“諸法唯識”的不同觀點,即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換言之,我們所認識的一切,皆是自己內心顯現的影像。
唯識思想的産生,首先來源于大小乘經典。如六經十一論,闡述了一切所緣境界皆由自心顯現的原理。其次,來源于祖師們的修行體驗。無論在小乘或大乘禅觀中,隨著觀想深入,便會出現相應境界,如修火觀、水觀、日輪觀,或觀佛像、觀西方極樂世界等等。一旦觀想成熟,所觀境界即能顯現,如對目前。八地菩薩更可隨著意念轉變境界,將海水變爲酥油。這一切,說明任何境界沒有固定不變的特質。在凡夫眼中,世間是千差萬別的。而契入空性後,以無分別智觀察,一切現象了不可得,便不存在差異了。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一切境界皆唯心所造。這一思想爲大小乘共有。那麼,如何成立唯心?我們的心又是如何顯現外境,如何展開宇宙人生的呢?關于這些疑問,唯識宗有極爲詳盡的說明,那就是“一能…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