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質記憶對修行的影響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摘要
本文介紹大腦皮質及其在佛法認知過程中的意義,也說明「識」與大腦皮質的關系,並以眼的視覺作用來說明此關系。本文也提出勝義根(或細膩根)的意義及說明大腦即是意根的理由,最後提出大腦皮質對修行人的重要性,也由此說明釋尊開示大衆「惡念未生令不生,已生令斷滅。善念不生令生,已生令增長」的重要。
二、大腦皮質及其在認知中的意義
大腦皮質在人類大腦的表面,呈灰色皺褶狀,由神經細胞體所構成,是人類最高級的神經中樞,其他動物也有大腦皮質,但表面積皆沒有人類那麼大。人類的大腦皮質被腦裂縫分爲五片,稱五葉。若以功能而分,則皮質表面可分爲五十多區,每區都有特殊的功用。
例如第 17 區爲視覺區,第 43 區爲味覺區,第 46 區爲運動區,可把腦部信號傳出到組織。第 1、2、3 區爲感覺區,是身體各部位信號傳入腦的部位。
若以五葉來分,大體上,枕葉爲視覺區、頂葉爲味覺區與感覺區、聶葉爲嗅覺區與聽覺區,這些區域若再細分則可分爲「初始區」、「聯合區」與「統一區」(又稱知識區)。
例如在初始視覺區,人類可看出物體的大致輪廓在「視覺聯合區」中,人類可看到物體的詳細結構。在「聯合區」中,此時五種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的信號就在此做出綜合判斷並得到結論,也做出擱置或交由運動區送出命令到四肢去執行此結論的工作。以上是科學家研究所得到的「結果」,但爲何會如此則不得而知。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在這些「區」中主導認知工作的就是「識」。「識」是衆生自心因無明而有,把科學家的研究所得與佛教的「唯識論」做比較,筆者認爲「初始區」屬眼等前五根所生的意識心。而五個「聯合區」與「統一區」都屬第六意識心。以下筆者以眼睛的認知作用作爲說明:
( 一 ) 眼識的認知作用與初始視覺區的關系
當我們看外面塵境時,人類眼睛結構使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我們所見的影像,也形成電磁信號(稱爲 A)送到初始視覺區,與此同時,我們神識中的眼識立即在初始視覺區形成相對于 A 的「識訊號」(稱爲 a)。
在此區中,神識的「第六識」比對並確認 A 與 a 的關系,未來若有 A 傳入此區,第六識比對確認就知道其與 a 相應,也就知道眼睛所看到的物體是與 A 相關者。
自人類出現在世間以來,已經有很多如同 a 一樣的「識訊號」存在五蘊身中,就是由此區中第六識比對不同的 A 與 a,我們才能看到且「認識」到物體的大致輪廓。其余四個器官的運作狀況也是如此。
( 二 ) 視覺作用與視覺聯合區的關系
當電磁信號 A 進入視覺聯合區時,此區的第六識就會把過去由看見物體所記憶的「識訊號」取出,此「記憶」包括在「名色」、「皮質」……之中的記憶,第六識也會參考由阿賴耶識而來最深層潛意識的記憶。
這些「識訊號」所在的位置與視覺聯合區在大腦皮質上的位置相同。「第六識」由這些「識訊號」與電磁信號 A 做比對分析,我們就會知道物體更詳細的資料,如詳細的相狀、顔色、立體感覺等。人類自無始以來已經建立了非常多的「識訊號」,儲存在「名色」之中,隨衆生而輪回轉世。我們今日很多認識現象是過去多生的「經驗」所累積,包括我們所認識的形相與顔色等。
( 叁 ) 視覺作用與「統一區」的關系
在「統一區」中,第六識把視覺電磁信號 A 與其他器官而來的電磁信號做統一整合,例如在某一環境中,我們同時看到物相、聽到聲音、也聞到味道,此時就要在「統一區」中才可得知。「統一區」中自無始以來就儲存著由五根而來的「綜合性識訊號」,這些識訊號也儲存在神識的「名色」之中。
當前五根有兩種以上電磁信號同時進入此區時,第六識就在此區取出相關的「綜合性識訊號」詳細比對,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面對的塵境最詳細的所有資料,例如其形狀、大小、名稱,甚至來源、功能、價值等,甚至我們對此塵境的感受(喜歡、討厭等)也可由比對「綜合性識訊號」而得知。
總之,在「初始區」、「聯合區」與「統一區」之中,由于無始以來儲存在這些區中的「識訊號」內容不同,則當面對塵境時,神識的第六識比對這些「識訊號」與由器官而來的電磁信號,其所知也不同。我們所覺知的就是第六識比對的結果。在大腦皮質中,其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儲存各種「電磁信號」,其也是各種「識訊號」所依之處,神識的第六識把這兩種信號做詳細的分析比對,人類自無始以來已做這種比對,已建立很詳細的資料庫,當面對塵境而有電磁信號進入大腦皮質這些區域時,人類的第六識就會知道這些塵境所代表的意義。
叁、浮塵根與勝義根
浮塵根又稱扶塵根,是扶助「正根」之意,浮塵根就是肉體的器官,在人而言,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肉體器官。此中最後的「意根」,筆者認爲就是人體腦。很多人認爲意根是第七識,這一點筆者不認同。
至于「正根」就是指勝義根或細膩根,丁福寶先生的《佛學辭典》對勝義根的注解是:「眼、耳等五根的實體,依之而有發識取境之用,爲四大種所成,清淨如珠寶雲。」此爲「淨色」所成。浮塵根爲所依,例如眼睛依「勝義眼根」才可取塵境,産生眼的視覺作用。勝義根被稱爲「正根」,這表示在認識作用中,它們才是主事者,浮塵根只是協助的角色而已。至于勝義根是什麼?佛教人士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爲腦是五根的勝義根,也有人認爲「神經」就是五根的勝義根,筆者對這些看法皆不認同。
在《楞嚴經》卷四就有提到六個浮塵根,經中說:「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這一段話大意是說:由于無始無明,空性妄現「八識身」,八識身中的「見精」(即眼識)長期與色塵相對,神識就依「名色」(此爲八識身記憶各種名相的所在)中所記憶的色相做出眼根。此根有兩部份,其一爲精神性質的勝義根,另一部份是由具有物質性質的四塵(即色、香、味、觸)所形成的浮塵眼根(即肉眼),此浮塵眼根就與色塵攀緣、接觸色塵。
其形狀如葡萄籽(即人之眼球形狀)。而勝義眼根是清淨四大所成,這是人的「精神眼根」。以上是對肉體眼根的描述,其他相同的詞句也用于耳、鼻、舌、身、意五個肉身器官。
在此僅再提「意根」,經中說:「由生滅(指意識心)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這一段文字說出産生人類「知覺」的肉體結構爲「意思」,其形狀如幽室(即幽暗的空間),它用以接觸法塵,與法塵攀緣。
它的正根是清淨四大所成的精神身(即精神性質的腦)。《楞嚴經》稱此腦爲「意思」,此名詞佛經未曾見,筆者認爲就是「意根」。而一般稱第七識爲意根,應是「意」的筆誤。
《楞嚴經》很清楚說明此浮塵「意根」是流逸奔法,形狀與腦相似。在六根而言,眼根是接觸色塵用的,同理意根是接觸法塵用的,而第七識並不是直接與法塵接觸,因此,稱第七識爲意根似乎與文意不合,故筆者認爲意根是指人的肉腦。而「勝義意根」爲具精神性質且與肉腦在空間上相合的「精神腦」。
其他各器官的勝義根也與此相同,至于說神經爲勝義根,那問題很多,神經屬肉體性質,非屬「清淨四大所成」。神經也不是「器官的全部」,它們不能行使器官見聞覺知的作用。說腦是五根的勝義根,此與《楞嚴經》所稱腦是浮塵根,是四塵所成不合,故不是勝義根,此爲正根,淨色所成。此外,腦的「知識區」有綜合判斷的能力,此不是前五根功用的範圍,故知腦不是五根的勝義根。
四、大腦皮質對修行的重要性
(一)心念的形成:由心的功能與所用的資料合成
心有真心、佛心與意識心等的分別,在此我們指的是一般人的意識心,也就是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心念之所以會形成,主要是我們心的功能,包括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以及腦能知。但只有心的功能還不能成爲心念,「心」必須取相關的資料作參考才能成爲心念,例如我們看到這枝筆,必須有過去學習的資料(例如大腦中的記憶),才會知道此筆的名稱等性質…
《大腦皮質記憶對修行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