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质记忆对修行的影响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摘要
本文介绍大脑皮质及其在佛法认知过程中的意义,也说明「识」与大脑皮质的关系,并以眼的视觉作用来说明此关系。本文也提出胜义根(或细腻根)的意义及说明大脑即是意根的理由,最后提出大脑皮质对修行人的重要性,也由此说明释尊开示大众「恶念未生令不生,已生令断灭。善念不生令生,已生令增长」的重要。
二、大脑皮质及其在认知中的意义
大脑皮质在人类大脑的表面,呈灰色皱褶状,由神经细胞体所构成,是人类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他动物也有大脑皮质,但表面积皆没有人类那么大。人类的大脑皮质被脑裂缝分为五片,称五叶。若以功能而分,则皮质表面可分为五十多区,每区都有特殊的功用。
例如第 17 区为视觉区,第 43 区为味觉区,第 46 区为运动区,可把脑部信号传出到组织。第 1、2、3 区为感觉区,是身体各部位信号传入脑的部位。
若以五叶来分,大体上,枕叶为视觉区、顶叶为味觉区与感觉区、聂叶为嗅觉区与听觉区,这些区域若再细分则可分为「初始区」、「联合区」与「统一区」(又称知识区)。
例如在初始视觉区,人类可看出物体的大致轮廓在「视觉联合区」中,人类可看到物体的详细结构。在「联合区」中,此时五种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的信号就在此做出综合判断并得到结论,也做出搁置或交由运动区送出命令到四肢去执行此结论的工作。以上是科学家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但为何会如此则不得而知。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在这些「区」中主导认知工作的就是「识」。「识」是众生自心因无明而有,把科学家的研究所得与佛教的「唯识论」做比较,笔者认为「初始区」属眼等前五根所生的意识心。而五个「联合区」与「统一区」都属第六意识心。以下笔者以眼睛的认知作用作为说明:
( 一 ) 眼识的认知作用与初始视觉区的关系
当我们看外面尘境时,人类眼睛结构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我们所见的影像,也形成电磁信号(称为 A)送到初始视觉区,与此同时,我们神识中的眼识立即在初始视觉区形成相对于 A 的「识讯号」(称为 a)。
在此区中,神识的「第六识」比对并确认 A 与 a 的关系,未来若有 A 传入此区,第六识比对确认就知道其与 a 相应,也就知道眼睛所看到的物体是与 A 相关者。
自人类出现在世间以来,已经有很多如同 a 一样的「识讯号」存在五蕴身中,就是由此区中第六识比对不同的 A 与 a,我们才能看到且「认识」到物体的大致轮廓。其余四个器官的运作状况也是如此。
( 二 ) 视觉作用与视觉联合区的关系
当电磁信号 A 进入视觉联合区时,此区的第六识就会把过去由看见物体所记忆的「识讯号」取出,此「记忆」包括在「名色」、「皮质」……之中的记忆,第六识也会参考由阿赖耶识而来最深层潜意识的记忆。
这些「识讯号」所在的位置与视觉联合区在大脑皮质上的位置相同。「第六识」由这些「识讯号」与电磁信号 A 做比对分析,我们就会知道物体更详细的资料,如详细的相状、颜色、立体感觉等。人类自无始以来已经建立了非常多的「识讯号」,储存在「名色」之中,随众生而轮回转世。我们今日很多认识现象是过去多生的「经验」所累积,包括我们所认识的形相与颜色等。
( 三 ) 视觉作用与「统一区」的关系
在「统一区」中,第六识把视觉电磁信号 A 与其他器官而来的电磁信号做统一整合,例如在某一环境中,我们同时看到物相、听到声音、也闻到味道,此时就要在「统一区」中才可得知。「统一区」中自无始以来就储存着由五根而来的「综合性识讯号」,这些识讯号也储存在神识的「名色」之中。
当前五根有两种以上电磁信号同时进入此区时,第六识就在此区取出相关的「综合性识讯号」详细比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面对的尘境最详细的所有资料,例如其形状、大小、名称,甚至来源、功能、价值等,甚至我们对此尘境的感受(喜欢、讨厌等)也可由比对「综合性识讯号」而得知。
总之,在「初始区」、「联合区」与「统一区」之中,由于无始以来储存在这些区中的「识讯号」内容不同,则当面对尘境时,神识的第六识比对这些「识讯号」与由器官而来的电磁信号,其所知也不同。我们所觉知的就是第六识比对的结果。在大脑皮质中,其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储存各种「电磁信号」,其也是各种「识讯号」所依之处,神识的第六识把这两种信号做详细的分析比对,人类自无始以来已做这种比对,已建立很详细的资料库,当面对尘境而有电磁信号进入大脑皮质这些区域时,人类的第六识就会知道这些尘境所代表的意义。
三、浮尘根与胜义根
浮尘根又称扶尘根,是扶助「正根」之意,浮尘根就是肉体的器官,在人而言,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肉体器官。此中最后的「意根」,笔者认为就是人体脑。很多人认为意根是第七识,这一点笔者不认同。
至于「正根」就是指胜义根或细腻根,丁福宝先生的《佛学辞典》对胜义根的注解是:「眼、耳等五根的实体,依之而有发识取境之用,为四大种所成,清净如珠宝云。」此为「净色」所成。浮尘根为所依,例如眼睛依「胜义眼根」才可取尘境,产生眼的视觉作用。胜义根被称为「正根」,这表示在认识作用中,它们才是主事者,浮尘根只是协助的角色而已。至于胜义根是什么?佛教人士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脑是五根的胜义根,也有人认为「神经」就是五根的胜义根,笔者对这些看法皆不认同。
在《楞严经》卷四就有提到六个浮尘根,经中说:「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这一段话大意是说:由于无始无明,空性妄现「八识身」,八识身中的「见精」(即眼识)长期与色尘相对,神识就依「名色」(此为八识身记忆各种名相的所在)中所记忆的色相做出眼根。此根有两部份,其一为精神性质的胜义根,另一部份是由具有物质性质的四尘(即色、香、味、触)所形成的浮尘眼根(即肉眼),此浮尘眼根就与色尘攀缘、接触色尘。
其形状如葡萄籽(即人之眼球形状)。而胜义眼根是清净四大所成,这是人的「精神眼根」。以上是对肉体眼根的描述,其他相同的词句也用于耳、鼻、舌、身、意五个肉身器官。
在此仅再提「意根」,经中说:「由生灭(指意识心)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这一段文字说出产生人类「知觉」的肉体结构为「意思」,其形状如幽室(即幽暗的空间),它用以接触法尘,与法尘攀缘。
它的正根是清净四大所成的精神身(即精神性质的脑)。《楞严经》称此脑为「意思」,此名词佛经未曾见,笔者认为就是「意根」。而一般称第七识为意根,应是「意」的笔误。
《楞严经》很清楚说明此浮尘「意根」是流逸奔法,形状与脑相似。在六根而言,眼根是接触色尘用的,同理意根是接触法尘用的,而第七识并不是直接与法尘接触,因此,称第七识为意根似乎与文意不合,故笔者认为意根是指人的肉脑。而「胜义意根」为具精神性质且与肉脑在空间上相合的「精神脑」。
其他各器官的胜义根也与此相同,至于说神经为胜义根,那问题很多,神经属肉体性质,非属「清净四大所成」。神经也不是「器官的全部」,它们不能行使器官见闻觉知的作用。说脑是五根的胜义根,此与《楞严经》所称脑是浮尘根,是四尘所成不合,故不是胜义根,此为正根,净色所成。此外,脑的「知识区」有综合判断的能力,此不是前五根功用的范围,故知脑不是五根的胜义根。
四、大脑皮质对修行的重要性
(一)心念的形成:由心的功能与所用的资料合成
心有真心、佛心与意识心等的分别,在此我们指的是一般人的意识心,也就是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心念之所以会形成,主要是我们心的功能,包括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以及脑能知。但只有心的功能还不能成为心念,「心」必须取相关的资料作参考才能成为心念,例如我们看到这枝笔,必须有过去学习的资料(例如大脑中的记忆),才会知道此笔的名称等性质…
《大脑皮质记忆对修行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