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手冊中所記載的原料,其沒有實體,只有照片,這即是「空如來藏」的智種子之義,此乃衆生本具的空慧種子。爲了更詳細說明本理論的方便,筆者采用一些符號來說明:
(1)A*=Σ A*i,表示衆生本具的妙智用(妙能力)。
a*=Σa*i,表示衆生本具的智種子,此中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種子且衆生各人的智種子數目一定。此中A*1、A*2、A*3、A*4分別表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的「智用」(或智體),而a*1、a*2、a*3、a*4則分別表示此四智的「智種子」。若以此符號表示,則衆生本具的如來藏(即空如來藏)即爲:{A*,a*}。
(2)衆生的出現:不知何因而出現無始無明,遮蔽「空性」,本具的「智能力」顯不出來,而現出凡夫的「識能力」,如同寶珠被垢衣所纏,珠光不顯,在此可寫成A*==>A”此中A”=Σ A”i,即衆生的八個識。
A”1即阿賴耶識,此與A*1之不同在于前者會執著種子以爲實有,而後者不會。
(3)面對塵境或自心起用的過程:例如,當外塵一朵花出現時,A*1會取出相應的智種子a*1(此爲大圓鏡智的主要能力),然後由A*2將這些種子取出,經由A*3觀察之後,再由適合的{a*3}組成名相(在此寫成N*),此即花的真相。接著A*4決定該有什麼後續動作,例如決定僅作觀賞或摘下此花。由外塵出現到形成N*的過程,凡夫自己不得知(因爲無始無明之故)。此過程即中觀家所稱的「真谛」。
衆生由于無始無明之故,執種子爲實有,于是{a*}顯現在外爲{a”}(即識種子)。又由于枝末無明之故,執名相以爲實有,于是N*=>N”顯現于外。此即第八識身在名色中的名相符號。若衆生再進一步執著六道之一爲實有,則八識成爲五蘊(在此以M”表示五蘊身中的名相),即N*→N”→M”,這些「相」的數目隨時間而不斷增加。
凡夫所顯出的認知或起用過程可寫成a”→n”→m”,此即中觀家所稱的「俗谛」。這些由{a*}而妄現的{a”},即是由外境而「熏染」的種子,在衆生活動中,由對塵境不斷返熏而成。反之,若自心起用,例如想要看花,則A*1(或相對應的A”1)會取出智種子a*1,但由于的錯誤認知與執爲實有,于是妄現a”1,此即由內向外,熏習而成之義,由此種熏習與返熏的結果,就形成衆生阿賴耶識及諸識的種子{a”}。
(4)庵摩羅識的狀況
當衆生初始有無始無明之際,其{a”}與{a*}或{N”}與{N*}的差別很小,只是有無「執爲實有」之不同而已,其余狀況皆相同,識種子或名相(即a”或N*)尚未染著塵垢(即業障),這種「清淨狀況」的{a”}稱爲庵摩羅識。當衆生將成法身佛之際,{a”}由修行而完全清淨,此時亦在庵摩羅識的狀態。
(5)衆生的狀態
衆生由于染著業障之故,日久之後,其A”與a”的垢染加深,于是有不同衆生出現,由染著程度的不同,最輕者爲地上位菩薩,逐漸所染增而有地前菩薩、阿羅漢、無色界衆生、色界衆生與欲界衆生。這些衆生皆具有「無明」,有不同的狀況,即不同的{A”a”N”M”},在衆生的阿賴耶識中,除這些染種子外,尚有一些智種子,這些少數智種子可能由佛力灌入或自力修習而成,包括由空所來或轉識成智種子而來。前者是未染的清淨種子故衆生的狀況可寫成:
{A*a*N*(隱);A”a”N”M”,a”=a*(顯)}
(6)修行過程:A”→A*,a”→a*。
在修行過程中,由于業障漸消除,智慧逐漸增加,在成佛之時,終于破無始無明而複得四智妙功用,即A”→A*(與本具者相同)。到法身佛時,所有識種子垢染消除幹淨,所有識種子全部轉成智種子,即a”→a*,我們爲區別此由修行而來的智種子與本具智種子的差別,將修行而來者寫成{a”=a*},這就是不空如來藏的智種子,此種子具有可成就佛身與佛土的妙用;但空如來藏的智種子{a*}則不具此妙用,其可生起應化之各種神通。故法身佛的狀況可寫成{A*a*;a”=a*,N*}。我們可以說,諸佛依{A*a*}(即空智)作事渡生,而以{a”=a*}依本具{A*a*}之記錄成就妙色身與淨土。
我們也可以說,在修行中,衆生依佛之開示,由本具{A*}與{a*}的潛移默化,將長期執著所成{A”a”}逐漸轉變爲{A*;a”=a*}。
(7)相關各名詞的真正意義
(A)如來藏:一般所稱的如來藏應是指空如來藏,即{A*,a*},乃衆生本具的四智功用與種子。
(B)第一義谛與空性指{A*1},即大圓鏡智的妙功用。
(C)法身指{a”1=a*1},即修行時轉第八識所成的大圓鏡智種子。
(D)佛性、理佛、寶珠(經中比喻)皆指衆生本具者,即{A*a*}。
(E)禅宗頓悟的「空性」爲{A*1}。
(F)空如來藏即衆生本具之{A*a*},真如即不空如來藏,是修行所成者,爲{A*;a”=a*}。
(G)不空如來藏智種子{a”=a*}是依空如來藏{A*a*}之力修習而成。此修習而成的智種子{a”=a*}本質爲衆生修行的福報,此種子可形容,屬有微細相者,故可成有相的佛身、佛土,只是衆生有業障而不能見。反之,衆生本具的空慧種子{a*}是意識心所不能描述的,是言語道斷。
(H)中觀論所言之空性指{A*},因爲中觀家未提及{a*},也末提及修行而成的智種子{a”=a*},故此論很難說明淨土、佛身等事。心經所說「空」中無色,…,此不生不滅的「空」即衆生本具的{A*}。經中所說的「色」是指{A”}。二者之差只是後者有無明遮障而已。
(I)衆生的心即{A”},其身即{a”N”M”}。
(J)唯識論只涉及衆生染著的識種子及漸修去染而轉識成智的狀況。即只講{A”a”}及{a”=a*},此論未提及本具的{A*a*}。此論常說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其所說不生滅是指{a”=a*},即修行逐漸去染而有,此因衆生無始以來皆有過修行,故其目前第八識種子中,必含有染種子(即)與淨種子(即A”=A*)。此不生滅應不是指本具的智種子(即a*)。其圓成實性應是指修成的智種子(即a”=a*)之義。
七、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是與非
由上文所說,可知此叁種理論所說的內容不同,中觀論以本具之空性爲主,講{A*a*}之諸種性質,而唯識論以說明世間虛妄之諸法及修行去染轉淨之事,故主要說明{A”,a”=a*}之內容,而佛性論以敘述空與不空如來藏爲主,即講{A*a*}與{A*,a”=a* },但不講{A”,a”},故叁者所說都是佛法的一部份,也都沒有錯,彼此之所以有爭議,是以爲自己所知即是一切,想以自己理論的內容去涵蓋他人的理論,以自是他非,把自己所說的理論的名詞擴大解釋,故有爭議。以修行角度觀之,中觀成就者,可以當下見自心之空性與諸法,故當下諸法即空即假名即中道之義。但其未照見種子詳細相狀之存在,智種子在其直觀之中,只見一片亮光(故即空性)。但另一類福報較大的修行者,若修「唯心識定」之類的禅定,定中有見染淨各種「識種子」與「淨種子」、「智種子」等。故其會說諸法是識種子所現。基于這些修行之證量,加上對釋尊在一些經中所作的開示,故發展成中觀論與唯識論。但由于不詳知其各自所知與所證只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涵蓋一切佛法。例如,有人說海水比喻爲第八識,它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水之濕性爲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體性。波浪是前七識,屬生滅;猛風指無明,非生滅非不生滅。但此第八識只是指{a”,a*},只提種子,未提第八識的功用{A”}。其如來藏只是指{a*},未提{a”=a*},也沒有說明第八識具有無明的性質,其功用是虛妄性質,故此論亦不全然正確。此外,本理論亦可用以了解部派所說、所爭論之內容(見二之文),例如,上座部所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此應是指{A*a*}之範圍。有部主張心染是指{A”a”},解脫時由另一種清淨心取代,即{A*a*}非衆生本有,亦非由{a”}而來,故此說與佛經不合。大衆部認爲心性本淨,但不是現在淨,解脫後成淨而不再染,這是指{A”a”}修成{A*,a”=a*}之義,此與唯識宗之說大致相同。此外,像中國南北朝攝論師之說,只屬{A”→A*,a”=a*}之範圍,其與唯識之說亦同一類。而北方地論師所謂「佛性當常」,此即指{ a”=a*}之義,亦屬唯識之範圍,講的是不空如來藏;而南方地論師說「佛性現常」,此應是指{A*a*},即空如來藏之義。
八、結論
由以上的立論,筆者的理論似乎可以圓滿解釋中觀、唯識與佛性論所說之內容,也可化解其間之誤會與爭議。
九、一位大師的觀點
在本文的結尾,作者僅將一位上師對智種子、識種子與如來藏相關的問題,介紹于此,筆者以本文的論點加以說明,此上師的觀點如下面各圖所示…
《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與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