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手册中所记载的原料,其没有实体,只有照片,这即是「空如来藏」的智种子之义,此乃众生本具的空慧种子。为了更详细说明本理论的方便,笔者采用一些符号来说明:
(1)A*=Σ A*i,表示众生本具的妙智用(妙能力)。
a*=Σa*i,表示众生本具的智种子,此中含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种子且众生各人的智种子数目一定。此中A*1、A*2、A*3、A*4分别表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的「智用」(或智体),而a*1、a*2、a*3、a*4则分别表示此四智的「智种子」。若以此符号表示,则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即空如来藏)即为:{A*,a*}。
(2)众生的出现:不知何因而出现无始无明,遮蔽「空性」,本具的「智能力」显不出来,而现出凡夫的「识能力」,如同宝珠被垢衣所缠,珠光不显,在此可写成A*==>A”此中A”=Σ A”i,即众生的八个识。
A”1即阿赖耶识,此与A*1之不同在于前者会执着种子以为实有,而后者不会。
(3)面对尘境或自心起用的过程:例如,当外尘一朵花出现时,A*1会取出相应的智种子a*1(此为大圆镜智的主要能力),然后由A*2将这些种子取出,经由A*3观察之后,再由适合的{a*3}组成名相(在此写成N*),此即花的真相。接着A*4决定该有什么后续动作,例如决定仅作观赏或摘下此花。由外尘出现到形成N*的过程,凡夫自己不得知(因为无始无明之故)。此过程即中观家所称的「真谛」。
众生由于无始无明之故,执种子为实有,于是{a*}显现在外为{a”}(即识种子)。又由于枝末无明之故,执名相以为实有,于是N*=>N”显现于外。此即第八识身在名色中的名相符号。若众生再进一步执着六道之一为实有,则八识成为五蕴(在此以M”表示五蕴身中的名相),即N*→N”→M”,这些「相」的数目随时间而不断增加。
凡夫所显出的认知或起用过程可写成a”→n”→m”,此即中观家所称的「俗谛」。这些由{a*}而妄现的{a”},即是由外境而「熏染」的种子,在众生活动中,由对尘境不断返熏而成。反之,若自心起用,例如想要看花,则A*1(或相对应的A”1)会取出智种子a*1,但由于的错误认知与执为实有,于是妄现a”1,此即由内向外,熏习而成之义,由此种熏习与返熏的结果,就形成众生阿赖耶识及诸识的种子{a”}。
(4)庵摩罗识的状况
当众生初始有无始无明之际,其{a”}与{a*}或{N”}与{N*}的差别很小,只是有无「执为实有」之不同而已,其余状况皆相同,识种子或名相(即a”或N*)尚未染着尘垢(即业障),这种「清净状况」的{a”}称为庵摩罗识。当众生将成法身佛之际,{a”}由修行而完全清净,此时亦在庵摩罗识的状态。
(5)众生的状态
众生由于染着业障之故,日久之后,其A”与a”的垢染加深,于是有不同众生出现,由染着程度的不同,最轻者为地上位菩萨,逐渐所染增而有地前菩萨、阿罗汉、无色界众生、色界众生与欲界众生。这些众生皆具有「无明」,有不同的状况,即不同的{A”a”N”M”},在众生的阿赖耶识中,除这些染种子外,尚有一些智种子,这些少数智种子可能由佛力灌入或自力修习而成,包括由空所来或转识成智种子而来。前者是未染的清净种子故众生的状况可写成:
{A*a*N*(隐);A”a”N”M”,a”=a*(显)}
(6)修行过程:A”→A*,a”→a*。
在修行过程中,由于业障渐消除,智慧逐渐增加,在成佛之时,终于破无始无明而复得四智妙功用,即A”→A*(与本具者相同)。到法身佛时,所有识种子垢染消除干净,所有识种子全部转成智种子,即a”→a*,我们为区别此由修行而来的智种子与本具智种子的差别,将修行而来者写成{a”=a*},这就是不空如来藏的智种子,此种子具有可成就佛身与佛土的妙用;但空如来藏的智种子{a*}则不具此妙用,其可生起应化之各种神通。故法身佛的状况可写成{A*a*;a”=a*,N*}。我们可以说,诸佛依{A*a*}(即空智)作事渡生,而以{a”=a*}依本具{A*a*}之记录成就妙色身与净土。
我们也可以说,在修行中,众生依佛之开示,由本具{A*}与{a*}的潜移默化,将长期执着所成{A”a”}逐渐转变为{A*;a”=a*}。
(7)相关各名词的真正意义
(A)如来藏:一般所称的如来藏应是指空如来藏,即{A*,a*},乃众生本具的四智功用与种子。
(B)第一义谛与空性指{A*1},即大圆镜智的妙功用。
(C)法身指{a”1=a*1},即修行时转第八识所成的大圆镜智种子。
(D)佛性、理佛、宝珠(经中比喻)皆指众生本具者,即{A*a*}。
(E)禅宗顿悟的「空性」为{A*1}。
(F)空如来藏即众生本具之{A*a*},真如即不空如来藏,是修行所成者,为{A*;a”=a*}。
(G)不空如来藏智种子{a”=a*}是依空如来藏{A*a*}之力修习而成。此修习而成的智种子{a”=a*}本质为众生修行的福报,此种子可形容,属有微细相者,故可成有相的佛身、佛土,只是众生有业障而不能见。反之,众生本具的空慧种子{a*}是意识心所不能描述的,是言语道断。
(H)中观论所言之空性指{A*},因为中观家未提及{a*},也末提及修行而成的智种子{a”=a*},故此论很难说明净土、佛身等事。心经所说「空」中无色,…,此不生不灭的「空」即众生本具的{A*}。经中所说的「色」是指{A”}。二者之差只是后者有无明遮障而已。
(I)众生的心即{A”},其身即{a”N”M”}。
(J)唯识论只涉及众生染着的识种子及渐修去染而转识成智的状况。即只讲{A”a”}及{a”=a*},此论未提及本具的{A*a*}。此论常说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其所说不生灭是指{a”=a*},即修行逐渐去染而有,此因众生无始以来皆有过修行,故其目前第八识种子中,必含有染种子(即)与净种子(即A”=A*)。此不生灭应不是指本具的智种子(即a*)。其圆成实性应是指修成的智种子(即a”=a*)之义。
七、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是与非
由上文所说,可知此三种理论所说的内容不同,中观论以本具之空性为主,讲{A*a*}之诸种性质,而唯识论以说明世间虚妄之诸法及修行去染转净之事,故主要说明{A”,a”=a*}之内容,而佛性论以叙述空与不空如来藏为主,即讲{A*a*}与{A*,a”=a* },但不讲{A”,a”},故三者所说都是佛法的一部份,也都没有错,彼此之所以有争议,是以为自己所知即是一切,想以自己理论的内容去涵盖他人的理论,以自是他非,把自己所说的理论的名词扩大解释,故有争议。以修行角度观之,中观成就者,可以当下见自心之空性与诸法,故当下诸法即空即假名即中道之义。但其未照见种子详细相状之存在,智种子在其直观之中,只见一片亮光(故即空性)。但另一类福报较大的修行者,若修「唯心识定」之类的禅定,定中有见染净各种「识种子」与「净种子」、「智种子」等。故其会说诸法是识种子所现。基于这些修行之证量,加上对释尊在一些经中所作的开示,故发展成中观论与唯识论。但由于不详知其各自所知与所证只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涵盖一切佛法。例如,有人说海水比喻为第八识,它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水之湿性为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体性。波浪是前七识,属生灭;猛风指无明,非生灭非不生灭。但此第八识只是指{a”,a*},只提种子,未提第八识的功用{A”}。其如来藏只是指{a*},未提{a”=a*},也没有说明第八识具有无明的性质,其功用是虚妄性质,故此论亦不全然正确。此外,本理论亦可用以了解部派所说、所争论之内容(见二之文),例如,上座部所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此应是指{A*a*}之范围。有部主张心染是指{A”a”},解脱时由另一种清净心取代,即{A*a*}非众生本有,亦非由{a”}而来,故此说与佛经不合。大众部认为心性本净,但不是现在净,解脱后成净而不再染,这是指{A”a”}修成{A*,a”=a*}之义,此与唯识宗之说大致相同。此外,像中国南北朝摄论师之说,只属{A”→A*,a”=a*}之范围,其与唯识之说亦同一类。而北方地论师所谓「佛性当常」,此即指{ a”=a*}之义,亦属唯识之范围,讲的是不空如来藏;而南方地论师说「佛性现常」,此应是指{A*a*},即空如来藏之义。
八、结论
由以上的立论,笔者的理论似乎可以圆满解释中观、唯识与佛性论所说之内容,也可化解其间之误会与争议。
九、一位大师的观点
在本文的结尾,作者仅将一位上师对智种子、识种子与如来藏相关的问题,介绍于此,笔者以本文的论点加以说明,此上师的观点如下面各图所示…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