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性论有关。
根据学者研究,这些经典是在龙树菩萨之前,就已出现的经典。龙树菩萨研究这些经典与部派诸论之后,就提出中观之论,以表达其对诸法相状与体性的看法,其与过去部派或大小乘学者,对诸法「有」或「空」,有不同的主张。龙树菩萨之后,出现的大乘经典,依学者之研究,主要有下列几种:
(1)《大涅槃经》,此经说出佛身之常乐我净,提出如来藏即佛性即佛界之说。此为佛性论所依。
(2)《胜鬘经》,也叫《狮子吼经》,也是属佛性论之类,经中有提到「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
(3)《菩萨藏经》,讲当时已存在的各种法门,含六度、四摄、四无量、菩萨戒,「不二」等。此与唯识论有关。
(4)《大乘阿毗达磨经》,此为佛说之「论」,不同于弟子们注经之论。此经提出一切诸法的所知依为「阿赖耶识」,也提三自性之说,后来唯识论之发展与此经有很大关系。
(5)《解深密经》,此经提出「阿陀那识」为能执藏,而阿赖耶识为所藏之观念,此经亦为唯识宗之所依经典。
无着(公元400-470年)与世亲(公元420-500年),由这些经与弥勒的五论,建立瑜珈行派(即唯识论),其之很多论点与中观之说不同。此时期亦有一些佛学家,依《大涅槃经》等,建立佛性论之说,有些学者称之为「真常唯心论」。因此,大乘佛教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主要的学说就是中观、唯识与佛性论三者,其之内容概要与彼此差异,将分述于以下各文中。
三、中观说之概要
中观说之创始者为龙树菩萨,龙树出生年代不详,说法甚多,大概在公元200-300年左右,其之论著甚多,汉译有10本,藏译有118种,其中含密经51种,其中最重要者为《大智度论》与《中论》,前者是大般若经之译注,后者是中观说之基础。《中论》之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对世间一切现象做三个「是」,也就是其体性是「空性」(即第一义谛,但也有认为空无者!),其相是假名。诸法由当下观之,即是空亦即是假名,此就是中道之义。也就是若「现观」(或说直观)一切法,则其体性即空性,其相即世间假名因缘所称者。提婆是龙树的传承弟子,其在《百论》上说「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真非假」。其所说「真」即「空」,即离世俗名言之义,也就是龙树中观偈中的「空」之义。龙树之思想由罗什传到中国,而有三论宗出现,天台宗亦与其有关。龙树传提婆再传罗
罗后即不知所终。之后,到佛护(公元470-540年)与清辩(公元500-570年)才又重新发展,此时著名的中观论师很多,后来又与瑜珈派之学说结合,而成为众多大同小异的学派〔详见:吕澄所著之《印度佛教源流略论》〕中观论比较重要的观点包括:
(1)不承认「诸法唯识」与「三性」(即唯识宗所宗的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偏计所执性)的存在。中观家认为心外有境,其是极微所成。
(2)中观家认为唯识诸经论皆不是究竟说,只是方便说而已。
(3)不承认有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存在(见月称的《入中论》)。
(4)中观家月称大师认为「业种」不必存在第八识中,业力只是余势,其为连续存在,明显时即「现行」,潜伏则消失,必须受报后,才能真正消除此余势。
(5)中观家主张由心与境直接作用,而产生所认识的诸法相状,这就俗谛而言;但就真谛而言,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体性皆「空」。其与唯识宗认为诸法相状皆由「识」所现,完全不同,中观家反对「识」的存在。
四、唯论论(瑜珈行论)的概要
此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无着(公元400-470年)与世亲(公元420-500年)。主要所依经论是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大乘严密经》及《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十一论主要为瑜珈师地论(本论)及百法明门论、三十唯识论等。此宗认为「诸法唯识变」。在中国,此宗即是玄奘大师所创的「法相宗」。此宗主要观点如下:
(1)诸法的源头即「阿赖耶识」。因为有阿赖耶识种子,其性质不同,故有森罗万象,诸法显现。也就是以不同种子缘起而有诸法。
(2)一切法自相有三:遍计所执性(染性)、依他起性(不定)与圆成实性(净)。且认为三性为究竟说。
无着以此「三性说」来解释中观家的中道论,他认为《般若经》的「空」、「无」即遍计所执性,其「如幻如化」(有而不实)即依他起性,「解脱」即圆成实性。但中观家不能认同。
(3)无着、世亲的唯识说认为外尘不存在,他们认为尘境是「识生起后,其中部份变成心(能缘)的对象(所缘)」。因此外境如空华,亦自己心识所变,此观点,后人称之为「无相唯识」。即能缘之心(见分)与所缘之境(相分)皆自己的识所变。
(4)难陀(唯识十大家之一)首创见分与相分之说,他认为见分是自体,有分别作用,属依他起性;相分是识转变所生的妄相,属遍计所执性。他认为见分、相分皆来自识种子,而识种子皆新熏所生(这是其个人主张),故见分、相分皆无实体,故亦属无相唯识之说。
(5)唯识家陈那主张外境有实体,但心「不直接」缘外境,而是当此能缘心(或识)面对外境时,能生起一个与外境完全相同的相(其称为带相),此「带相」即成为心所缘的对象,故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境(即此带相)皆自心所变,故此说亦属唯识论,后人称之为「有相唯识」。
(6)护法论师(即戒贤之师)认为识种子有本有与新熏二种,謢月则认为唯本有,这些论点与难陀不同。
(7)弥勒的《庄严经论》,说明众生成佛之时,转八识成四智三身(见戒贤的《佛地经论》)。
五、真常唯心论(即佛性论)
佛性之论,在部派佛教中即有「心性本净」(上座部)之说,天亲在《佛性论》中说「空即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这是小乘佛教对佛性之看法。大乘佛教经论中讲「佛性」的很多,例如《大般涅槃经》、《佛性论》、《胜鬘经》等,其主要观点如下:
(1)众生皆有佛性(或如来藏),其体性是如明亮无垢的宝珠。众生是客尘所染(如垢衣所缠),只要去除垢衣即再现本有清净佛性。
(2)《胜鬘经》说「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常住不灭,是依、是持、是建立」。也就是如来藏是众生与一切法的基石。
(3)《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一阐提亦可成佛。此与《入楞伽经》所说五种姓之说不同。
(4)在中国南北朝时,有地论师,北方主张「佛性当常」,即成佛时才恒常存在;南方主张「佛性现常」,即本来就存在。
(5)南北朝时,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是「妄识」,其含染与净成份,在修行中以净熏染,则可去染得净而成佛,此识转成第九识(无垢识或庵摩罗识)。这些论师认为佛性原是染净并存的阿赖耶识!成佛才得清净的佛性。
(6)天台宗主张「无情有性」(即有佛性)。(见湛然着《金刚錍》)。故法性等于佛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无情无佛性」,因为无智慧故。
(7)唯识宗不认为众生皆可成佛。主张五种姓说。
(8)禅宗、密宗皆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禅宗对佛性的再现有渐、顿不同之说。密宗的佛性比较接近「空性」之义,但他们大都不承认有如来藏存在。
(9)在佛性论的经文中,有提到「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一般人的解读是空如来藏可把无明的各种业障消掉,以回复空性。而不空如来藏则是成佛之后,所生常乐我净的佛胜妙身与佛土。
六、一个统合的理论
笔者在本文中,以一个理论,来「说明」中观、唯识与佛性论中,彼此争议的问题,以及来说明这些立论中的一些名词的真义,例如禅宗所证悟的「空性」、佛性论的如来藏等。为了使读者较易明了笔者的理论,今先以「制作汽车」来比喻:
有「智者」拿着一本制作汽车的「手册」,此智者很聪明有能力(比喻众生本具有四智的「能力」)了解手册及制作各种汽车。此「手册」中,详细「记载」汽车的制作方法、材料及汽车的形状、功能等,此「手册」比喻为众生本具的「四智种子」。此智者与「手册」即众生本有的空性,也就是空如来藏,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体性」之义,也就是「理佛」之义。由于不知什么原因(比喻无始无明),此「智者」被蒙蔽而看错手册的记载,也使用了不正确的制作方法与材料,结果汽车没有造成,而制造成了一部功能不良的「铁牛车」(比喻众生的色身)。此铁牛车材料已不对,不是手册上所记载者。此材料缺点很多(比喻识种子)。此智者由于被无明遮蔽,能力虽未改变,但却常看错东西(比喻众生的心)。有一天来了一位绝顶聪明的人,此人看懂此手册,且已依此手册实际制造完成一部功能很好的汽车(比喻为佛),大家依其教导(比喻佛之说法),逐渐修正所用的材料(比喻识种子之垢渐去除),手册也逐渐看得懂(比喻业障渐除,心渐清净),终于有一天材料已完全与手册记载相合,制造技术也完全正确(比喻回复四智能力),一部全新汽车终于完成(比喻成就事佛的妙色身)。佛经中「不空如来藏」的智种子即类似此逐渐修正改进而得来的材料,这与众生的福报有关…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