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

  

药师山紫虚居士、紫云居士

  

  一、前言

  

  世间的森罗万象,诸如山河大地、各类众生的身心状态等,佛教称此为「世间诸法」,而对佛菩萨自证的境界,诸如佛身、佛土及佛的不共法等,这些现象称为出世间法,总合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则称为一切法,简称为「法」。这些法都有相状,都是「相法」;反之,这些「法」的「体性」则称为「空」、如来藏、第一义谛、真如、佛性等。佛教对诸法的性质及其与体性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争论。由部派佛教开始(约释尊灭后百年开始),经历大乘佛教时期,甚至到密教时期,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论与观点出现,有些观点之间甚至坚持完全相对的立场,形成佛教徒之间彼此的对立,争论不休,直到今日尚未停止,其之「真相」也尚未明白。在本文中,笔者依自己看佛经与诸论的了解及个人一点修行经验,对诸法的性质、其体性及其相用之间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知见,但愿有助于平息多年来,中观、唯识与佛性论之间的争议。此外,笔者的知见若有错误,请诸位大德来函指正,当不胜感谢。

  

  二、历史的回顾

  

  现存最古的佛教典籍,应是《巴利佛典》(见木村泰贤着、欧阳翰存译之《原始佛教思想论》与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所著之《佛学概论》),其次则是中国的四部《阿含经》。根据学者吕澄等人的研究,《巴利佛典》是部派上座部的作品,在阿育王(公元前269年即位)时期结集「成书」,之后传入钖兰,约到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写成文字。而《四阿含经》的梵本写成文字的时间,估计约在公元前100年,吕澄先生等人都认为其是各部派的「综合体」,但都不是释尊当时所完成的作品;释尊当时尚没有文字,「佛经」的形成是经由会诵(即在集会中读诵)成「书」,然后凭记忆以口传方式传播〔参考:吕澄着《印度佛学源流略论》,及莱维着:《佛经原始诵读法》〕,至于大乘佛经出现的时间,则稍为晚些,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后200年之间。〔参考北大姚卫邵教授着《佛学概论》〕例如:目前已知古早的大乘《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估计出现时间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般若经类约出现在公元元年附近,而法华经则约出现在公元1-2世纪,《华严经》约在公元1世纪后出现,此外《宝积经》、《维摩诘经》及一些净土经类亦出现在此时期(公元前100-公元后200年)。至于中观派出现时间约在公元2-3世纪,龙树的《中论》、《大智度论》约在此时成书。佛性论的经典,例如《大般涅槃经》、《胜鬘经》等,开始出现在3世纪左右。而唯识论(即瑜珈行派)有关的主要论著大约出现在公元4-5世纪,例如弥勒五论,世亲的《俱舍论》、《唯识二十论》等。至于《楞伽经》、《解深密经》及《大乘阿毗达磨经》,这些经出现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参考北大姚卫群教授着:《佛学概论》〕。

  

  佛法早年由于凭「记忆口传」的方式传播,在佛灭后百年间即有争议发生,而形成「部派」。其争议主因就是「记忆」的问题。虽然印度人很多善于记忆,但长期以口诵相传,失误难免。早期的争议很多,例如:

  (1)戒律方面:乞钱是否合法(约在佛后100年即起争议)?

  (2)大天五事:阿罗汉尚有五缺失与否(在阿育王时起争议)?

  (3)佛所说是否该全部接受?

  (4)补特迦罗(即在轮回时保留之一些特有性质)是否存在?

  (5)供养佛塔是否有功德?

  (6)佛说皆为出世或亦有入世?

  (7)过去与未来是否实际存在?

  (8)诸法是有或是无?

  (9)中阴是有或无?

  (10)随眠(即习气)与心是否相应?

  (11)未受报之业力是否存在?

  (12)心性原本是净或是染?

  (13)菩萨的定义问题?

  (14)大乘是否佛所说?

  (15)心是否有间断?

  (16)灭尽定是否尚有心识在活动?

  (17)心是直接对境或间接缘境?

  

  早期部派佛教对以上这些问题,皆有各自的看法,彼此间皆有争议,这些问题也是后来大乘佛教,中观论、唯识论及佛性论争议的问题,因此本人在此特别提出。除此之外,部派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有些似乎成为大乘佛教重要理论的来源,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上座部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他们认为客尘外来,来历不明且烦恼不影响心的本质。此与如来藏论很像,也有类似「无明无因」的想法。但有部主张心染,解脱时去染心而以另一种心取代。而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但非本来净而是未来可净,且净则不再染。即染心得解脱之义。对心染净的这些不同看法,也是未来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问题。以比喻而言,有部主张类似众生本就穿染衣,修行后丢染衣换另一件清净衣。而大众部认为只有一衣,众生穿此染衣,修行后即洗净成不退的净衣。上座部认为众生原本身体清净,不知原因而穿此染衣,修行后则脱去染衣回清净身。这些思想与后来的中观、唯识及佛性论有类似之处。

  

  (2)上座部不承认有「补特迦罗」,但他们认为有「穷生死蕴」存在。此为轮回时,众生业力等之所依;而正量部则坚持实有补特迦罗,认为其是轮回的主体与人格的所依,修行、活动与认识皆依此,「有我法」才因此得以施设。正量部来自犊子部,后来又提出「一味蕴」之说,此义为「相续不断」,由前世可到后世,其所依即补特迦罗,此与本人认为在轮回中有「八识身」,可保持该众生一些特质,可由前世到后世,二者有相似之处。

  

  (3)正量部认为未受报的业力不会消失,但会受其他条件影响而改变果报的形式,此与中观家的论点相似。

  

  (4)正量部承认有「中阴」,认为其是一道,故讲「七道」。

  

  (5)经部(源于有部)认为有「微细心」活动不断,即使入灭尽定亦存在。此微细心活动即类似随眠之状况,且此部认为心无间断,但其功能则有间断,这些与后来大乘佛教的唯识论有类似观念,如第八识、第七识皆属微细心活动。此「心无间断」类同第八识种子之状况,「功能有间断」则类同种子现前,成为境界。

  

  (6)经部认为心缘境不是直接,而是缘由自心,依境形相变化出来的相,此种「带相」之观念,后来就被唯识家所采用,例如陈那的有相唯识论即同于此。经部尚有「自证」之说,后亦出现于唯识论。

  

  (7)一切法生灭的问题:经部认为一切法非剎那生灭,且因果不同时。他们认为根尘相触是过去,认识生于现在,故因果不同时,法非剎那生灭。因为若剎那生灭,则因果同时;而有部则持因果同时的相反主张。

  

  (8)关于色法是否存在的问题:正量部认为色法、心法分开,色法在外,非剎那生灭。心法则是如此,但山河大地是暂住。有部在早期认为色法是极微量的「概念性」存在,天眼亦不得见,但后来却认为由七个极微可组成「阿耨」,其亦属极微,但此非假有,天眼可见,这种观念与后来的中观家认为外尘实有,二者相通。大众部的案达派也认为四大可见,是极微的物质性。基于此点,大众部认为无色界不是绝对无色,而是「色微细」而已。但就一般而言,部派大多认为色心诸法皆剎那生灭。

  

  (9)对于三科(即蕴、界、处)是有或无:有部认为皆实有(例如大毗婆娑论),经部与世亲(俱舍论为代表)认为界与处为实有,而蕴则假有(即和合生)。例如世亲以「五位」、「七十五法」为世间一切法之总称,其即为实有。此与后世的唯识论很相似。有部的大师世友亦持此观点。但其之实有,不是唯物之实有,而是概念之有。

  

  (10)关于三世有无的问题:有部主张三世法体是一,相状不同而已,故三世皆实有。世亲认为「心不缘无法」「心必有境」,法体若无,心即不生。但他主张三世实有,因此,其「境」应是包括「假有」之境在内,但很多部派反对过去与未来为实有。

  

  (11)关于诸法空与有的问题:

  大众部主张一切法无实体,只有假名(故称说假部),此说引发部派间很大争议,也许也因此促使中观说的出现。

  

  再来,我们回顾一些主要大乘经典的内容,此与后来的唯识、中观、佛性论皆有关系。这些经典,有的是诸论的所依经典,有的则是由诸论才能说明或解释经典中所说的现象。

  (1)般若经类,此经类所含的经典很多,据说以《金刚经》为最早,这些经主要在讲诸法的体性是「空」,其相是如幻,主张破一切相才可悟空性,后来中观论大多依此经类而立。

  (2)宝积经,这是一部较小的经典,主要讲中道与大乘戒定慧。

  (3)华严经,主要讲菩萨之十地的入、住、出。也说世界是有无数量的佛(小乘部派只有释尊、前六佛与未来佛)。

  (4)维摩诘经:讲体相不二的法门、主张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槃、此与佛性论有关。

  (5)净土经典,讲净土行相及如何生净土,早期出现之经典有阿

  佛经、阿弥陀经等。此与…

《中观、唯识与如来藏论的争议与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