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與統一」
藥師山紫虛居士、紫雲居士
一、前言
世間的森羅萬象,諸如山河大地、各類衆生的身心狀態等,佛教稱此爲「世間諸法」,而對佛菩薩自證的境界,諸如佛身、佛土及佛的不共法等,這些現象稱爲出世間法,總合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則稱爲一切法,簡稱爲「法」。這些法都有相狀,都是「相法」;反之,這些「法」的「體性」則稱爲「空」、如來藏、第一義谛、真如、佛性等。佛教對諸法的性質及其與體性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觀點與爭論。由部派佛教開始(約釋尊滅後百年開始),經曆大乘佛教時期,甚至到密教時期,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論與觀點出現,有些觀點之間甚至堅持完全相對的立場,形成佛教徒之間彼此的對立,爭論不休,直到今日尚未停止,其之「真相」也尚未明白。在本文中,筆者依自己看佛經與諸論的了解及個人一點修行經驗,對諸法的性質、其體性及其相用之間的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知見,但願有助于平息多年來,中觀、唯識與佛性論之間的爭議。此外,筆者的知見若有錯誤,請諸位大德來函指正,當不勝感謝。
二、曆史的回顧
現存最古的佛教典籍,應是《巴利佛典》(見木村泰賢著、歐陽翰存譯之《原始佛教思想論》與北京大學姚衛群教授所著之《佛學概論》),其次則是中國的四部《阿含經》。根據學者呂澄等人的研究,《巴利佛典》是部派上座部的作品,在阿育王(公元前269年即位)時期結集「成書」,之後傳入钖蘭,約到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寫成文字。而《四阿含經》的梵本寫成文字的時間,估計約在公元前100年,呂澄先生等人都認爲其是各部派的「綜合體」,但都不是釋尊當時所完成的作品;釋尊當時尚沒有文字,「佛經」的形成是經由會誦(即在集會中讀誦)成「書」,然後憑記憶以口傳方式傳播〔參考:呂澄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及萊維著:《佛經原始誦讀法》〕,至于大乘佛經出現的時間,則稍爲晚些,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後200年之間。〔參考北大姚衛邵教授著《佛學概論》〕例如:目前已知古早的大乘《六波羅蜜經》、《菩薩藏經》估計出現時間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般若經類約出現在公元元年附近,而法華經則約出現在公元1-2世紀,《華嚴經》約在公元1世紀後出現,此外《寶積經》、《維摩诘經》及一些淨土經類亦出現在此時期(公元前100-公元後200年)。至于中觀派出現時間約在公元2-3世紀,龍樹的《中論》、《大智度論》約在此時成書。佛性論的經典,例如《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開始出現在3世紀左右。而唯識論(即瑜珈行派)有關的主要論著大約出現在公元4-5世紀,例如彌勒五論,世親的《俱舍論》、《唯識二十論》等。至于《楞伽經》、《解深密經》及《大乘阿毗達磨經》,這些經出現時間約在公元3世紀以後。〔參考北大姚衛群教授著:《佛學概論》〕。
佛法早年由于憑「記憶口傳」的方式傳播,在佛滅後百年間即有爭議發生,而形成「部派」。其爭議主因就是「記憶」的問題。雖然印度人很多善于記憶,但長期以口誦相傳,失誤難免。早期的爭議很多,例如:
(1)戒律方面:乞錢是否合法(約在佛後100年即起爭議)?
(2)大天五事:阿羅漢尚有五缺失與否(在阿育王時起爭議)?
(3)佛所說是否該全部接受?
(4)補特迦羅(即在輪回時保留之一些特有性質)是否存在?
(5)供養佛塔是否有功德?
(6)佛說皆爲出世或亦有入世?
(7)過去與未來是否實際存在?
(8)諸法是有或是無?
(9)中陰是有或無?
(10)隨眠(即習氣)與心是否相應?
(11)未受報之業力是否存在?
(12)心性原本是淨或是染?
(13)菩薩的定義問題?
(14)大乘是否佛所說?
(15)心是否有間斷?
(16)滅盡定是否尚有心識在活動?
(17)心是直接對境或間接緣境?
早期部派佛教對以上這些問題,皆有各自的看法,彼此間皆有爭議,這些問題也是後來大乘佛教,中觀論、唯識論及佛性論爭議的問題,因此本人在此特別提出。除此之外,部派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有些似乎成爲大乘佛教重要理論的來源,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上座部主張「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他們認爲客塵外來,來曆不明且煩惱不影響心的本質。此與如來藏論很像,也有類似「無明無因」的想法。但有部主張心染,解脫時去染心而以另一種心取代。而大衆部主張心性本淨,但非本來淨而是未來可淨,且淨則不再染。即染心得解脫之義。對心染淨的這些不同看法,也是未來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問題。以比喻而言,有部主張類似衆生本就穿染衣,修行後丟染衣換另一件清淨衣。而大衆部認爲只有一衣,衆生穿此染衣,修行後即洗淨成不退的淨衣。上座部認爲衆生原本身體清淨,不知原因而穿此染衣,修行後則脫去染衣回清淨身。這些思想與後來的中觀、唯識及佛性論有類似之處。
(2)上座部不承認有「補特迦羅」,但他們認爲有「窮生死蘊」存在。此爲輪回時,衆生業力等之所依;而正量部則堅持實有補特迦羅,認爲其是輪回的主體與人格的所依,修行、活動與認識皆依此,「有我法」才因此得以施設。正量部來自犢子部,後來又提出「一味蘊」之說,此義爲「相續不斷」,由前世可到後世,其所依即補特迦羅,此與本人認爲在輪回中有「八識身」,可保持該衆生一些特質,可由前世到後世,二者有相似之處。
(3)正量部認爲未受報的業力不會消失,但會受其他條件影響而改變果報的形式,此與中觀家的論點相似。
(4)正量部承認有「中陰」,認爲其是一道,故講「七道」。
(5)經部(源于有部)認爲有「微細心」活動不斷,即使入滅盡定亦存在。此微細心活動即類似隨眠之狀況,且此部認爲心無間斷,但其功能則有間斷,這些與後來大乘佛教的唯識論有類似觀念,如第八識、第七識皆屬微細心活動。此「心無間斷」類同第八識種子之狀況,「功能有間斷」則類同種子現前,成爲境界。
(6)經部認爲心緣境不是直接,而是緣由自心,依境形相變化出來的相,此種「帶相」之觀念,後來就被唯識家所采用,例如陳那的有相唯識論即同于此。經部尚有「自證」之說,後亦出現于唯識論。
(7)一切法生滅的問題:經部認爲一切法非剎那生滅,且因果不同時。他們認爲根塵相觸是過去,認識生于現在,故因果不同時,法非剎那生滅。因爲若剎那生滅,則因果同時;而有部則持因果同時的相反主張。
(8)關于色法是否存在的問題:正量部認爲色法、心法分開,色法在外,非剎那生滅。心法則是如此,但山河大地是暫住。有部在早期認爲色法是極微量的「概念性」存在,天眼亦不得見,但後來卻認爲由七個極微可組成「阿耨」,其亦屬極微,但此非假有,天眼可見,這種觀念與後來的中觀家認爲外塵實有,二者相通。大衆部的案達派也認爲四大可見,是極微的物質性。基于此點,大衆部認爲無色界不是絕對無色,而是「色微細」而已。但就一般而言,部派大多認爲色心諸法皆剎那生滅。
(9)對于叁科(即蘊、界、處)是有或無:有部認爲皆實有(例如大毗婆娑論),經部與世親(俱舍論爲代表)認爲界與處爲實有,而蘊則假有(即和合生)。例如世親以「五位」、「七十五法」爲世間一切法之總稱,其即爲實有。此與後世的唯識論很相似。有部的大師世友亦持此觀點。但其之實有,不是唯物之實有,而是概念之有。
(10)關于叁世有無的問題:有部主張叁世法體是一,相狀不同而已,故叁世皆實有。世親認爲「心不緣無法」「心必有境」,法體若無,心即不生。但他主張叁世實有,因此,其「境」應是包括「假有」之境在內,但很多部派反對過去與未來爲實有。
(11)關于諸法空與有的問題:
大衆部主張一切法無實體,只有假名(故稱說假部),此說引發部派間很大爭議,也許也因此促使中觀說的出現。
再來,我們回顧一些主要大乘經典的內容,此與後來的唯識、中觀、佛性論皆有關系。這些經典,有的是諸論的所依經典,有的則是由諸論才能說明或解釋經典中所說的現象。
(1)般若經類,此經類所含的經典很多,據說以《金剛經》爲最早,這些經主要在講諸法的體性是「空」,其相是如幻,主張破一切相才可悟空性,後來中觀論大多依此經類而立。
(2)寶積經,這是一部較小的經典,主要講中道與大乘戒定慧。
(3)華嚴經,主要講菩薩之十地的入、住、出。也說世界是有無數量的佛(小乘部派只有釋尊、前六佛與未來佛)。
(4)維摩诘經:講體相不二的法門、主張煩惱即菩提、世間即涅槃、此與佛性論有關。
(5)淨土經典,講淨土行相及如何生淨土,早期出現之經典有阿
佛經、阿彌陀經等。此與…
《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與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