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性論有關。
根據學者研究,這些經典是在龍樹菩薩之前,就已出現的經典。龍樹菩薩研究這些經典與部派諸論之後,就提出中觀之論,以表達其對諸法相狀與體性的看法,其與過去部派或大小乘學者,對諸法「有」或「空」,有不同的主張。龍樹菩薩之後,出現的大乘經典,依學者之研究,主要有下列幾種:
(1)《大涅槃經》,此經說出佛身之常樂我淨,提出如來藏即佛性即佛界之說。此爲佛性論所依。
(2)《勝鬘經》,也叫《獅子吼經》,也是屬佛性論之類,經中有提到「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3)《菩薩藏經》,講當時已存在的各種法門,含六度、四攝、四無量、菩薩戒,「不二」等。此與唯識論有關。
(4)《大乘阿毗達磨經》,此爲佛說之「論」,不同于弟子們注經之論。此經提出一切諸法的所知依爲「阿賴耶識」,也提叁自性之說,後來唯識論之發展與此經有很大關系。
(5)《解深密經》,此經提出「阿陀那識」爲能執藏,而阿賴耶識爲所藏之觀念,此經亦爲唯識宗之所依經典。
無著(公元400-470年)與世親(公元420-500年),由這些經與彌勒的五論,建立瑜珈行派(即唯識論),其之很多論點與中觀之說不同。此時期亦有一些佛學家,依《大涅槃經》等,建立佛性論之說,有些學者稱之爲「真常唯心論」。因此,大乘佛教在公元七世紀以前,主要的學說就是中觀、唯識與佛性論叁者,其之內容概要與彼此差異,將分述于以下各文中。
叁、中觀說之概要
中觀說之創始者爲龍樹菩薩,龍樹出生年代不詳,說法甚多,大概在公元200-300年左右,其之論著甚多,漢譯有10本,藏譯有118種,其中含密經51種,其中最重要者爲《大智度論》與《中論》,前者是大般若經之譯注,後者是中觀說之基礎。《中論》之名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爲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對世間一切現象做叁個「是」,也就是其體性是「空性」(即第一義谛,但也有認爲空無者!),其相是假名。諸法由當下觀之,即是空亦即是假名,此就是中道之義。也就是若「現觀」(或說直觀)一切法,則其體性即空性,其相即世間假名因緣所稱者。提婆是龍樹的傳承弟子,其在《百論》上說「諸世間可說皆是假非真,離世俗名言乃真非假」。其所說「真」即「空」,即離世俗名言之義,也就是龍樹中觀偈中的「空」之義。龍樹之思想由羅什傳到中國,而有叁論宗出現,天臺宗亦與其有關。龍樹傳提婆再傳羅
羅後即不知所終。之後,到佛護(公元470-540年)與清辯(公元500-570年)才又重新發展,此時著名的中觀論師很多,後來又與瑜珈派之學說結合,而成爲衆多大同小異的學派〔詳見:呂澄所著之《印度佛教源流略論》〕中觀論比較重要的觀點包括:
(1)不承認「諸法唯識」與「叁性」(即唯識宗所宗的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偏計所執性)的存在。中觀家認爲心外有境,其是極微所成。
(2)中觀家認爲唯識諸經論皆不是究竟說,只是方便說而已。
(3)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存在(見月稱的《入中論》)。
(4)中觀家月稱大師認爲「業種」不必存在第八識中,業力只是余勢,其爲連續存在,明顯時即「現行」,潛伏則消失,必須受報後,才能真正消除此余勢。
(5)中觀家主張由心與境直接作用,而産生所認識的諸法相狀,這就俗谛而言;但就真谛而言,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體性皆「空」。其與唯識宗認爲諸法相狀皆由「識」所現,完全不同,中觀家反對「識」的存在。
四、唯論論(瑜珈行論)的概要
此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無著(公元400-470年)與世親(公元420-500年)。主要所依經論是六經十一論。六經是《華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大乘嚴密經》及《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十一論主要爲瑜珈師地論(本論)及百法明門論、叁十唯識論等。此宗認爲「諸法唯識變」。在中國,此宗即是玄奘大師所創的「法相宗」。此宗主要觀點如下:
(1)諸法的源頭即「阿賴耶識」。因爲有阿賴耶識種子,其性質不同,故有森羅萬象,諸法顯現。也就是以不同種子緣起而有諸法。
(2)一切法自相有叁:遍計所執性(染性)、依他起性(不定)與圓成實性(淨)。且認爲叁性爲究竟說。
無著以此「叁性說」來解釋中觀家的中道論,他認爲《般若經》的「空」、「無」即遍計所執性,其「如幻如化」(有而不實)即依他起性,「解脫」即圓成實性。但中觀家不能認同。
(3)無著、世親的唯識說認爲外塵不存在,他們認爲塵境是「識生起後,其中部份變成心(能緣)的對象(所緣)」。因此外境如空華,亦自己心識所變,此觀點,後人稱之爲「無相唯識」。即能緣之心(見分)與所緣之境(相分)皆自己的識所變。
(4)難陀(唯識十大家之一)首創見分與相分之說,他認爲見分是自體,有分別作用,屬依他起性;相分是識轉變所生的妄相,屬遍計所執性。他認爲見分、相分皆來自識種子,而識種子皆新熏所生(這是其個人主張),故見分、相分皆無實體,故亦屬無相唯識之說。
(5)唯識家陳那主張外境有實體,但心「不直接」緣外境,而是當此能緣心(或識)面對外境時,能生起一個與外境完全相同的相(其稱爲帶相),此「帶相」即成爲心所緣的對象,故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即此帶相)皆自心所變,故此說亦屬唯識論,後人稱之爲「有相唯識」。
(6)護法論師(即戒賢之師)認爲識種子有本有與新熏二種,謢月則認爲唯本有,這些論點與難陀不同。
(7)彌勒的《莊嚴經論》,說明衆生成佛之時,轉八識成四智叁身(見戒賢的《佛地經論》)。
五、真常唯心論(即佛性論)
佛性之論,在部派佛教中即有「心性本淨」(上座部)之說,天親在《佛性論》中說「空即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這是小乘佛教對佛性之看法。大乘佛教經論中講「佛性」的很多,例如《大般涅槃經》、《佛性論》、《勝鬘經》等,其主要觀點如下:
(1)衆生皆有佛性(或如來藏),其體性是如明亮無垢的寶珠。衆生是客塵所染(如垢衣所纏),只要去除垢衣即再現本有清淨佛性。
(2)《勝鬘經》說「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常住不滅,是依、是持、是建立」。也就是如來藏是衆生與一切法的基石。
(3)《大涅槃經》說:「一切衆生同一佛性」,一闡提亦可成佛。此與《入楞伽經》所說五種姓之說不同。
(4)在中國南北朝時,有地論師,北方主張「佛性當常」,即成佛時才恒常存在;南方主張「佛性現常」,即本來就存在。
(5)南北朝時,攝論師認爲阿賴耶識是「妄識」,其含染與淨成份,在修行中以淨熏染,則可去染得淨而成佛,此識轉成第九識(無垢識或庵摩羅識)。這些論師認爲佛性原是染淨並存的阿賴耶識!成佛才得清淨的佛性。
(6)天臺宗主張「無情有性」(即有佛性)。(見湛然著《金剛錍》)。故法性等于佛性。但也有很多人認爲「無情無佛性」,因爲無智慧故。
(7)唯識宗不認爲衆生皆可成佛。主張五種姓說。
(8)禅宗、密宗皆承認衆生有佛性。但禅宗對佛性的再現有漸、頓不同之說。密宗的佛性比較接近「空性」之義,但他們大都不承認有如來藏存在。
(9)在佛性論的經文中,有提到「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一般人的解讀是空如來藏可把無明的各種業障消掉,以回複空性。而不空如來藏則是成佛之後,所生常樂我淨的佛勝妙身與佛土。
六、一個統合的理論
筆者在本文中,以一個理論,來「說明」中觀、唯識與佛性論中,彼此爭議的問題,以及來說明這些立論中的一些名詞的真義,例如禅宗所證悟的「空性」、佛性論的如來藏等。爲了使讀者較易明了筆者的理論,今先以「製作汽車」來比喻:
有「智者」拿著一本製作汽車的「手冊」,此智者很聰明有能力(比喻衆生本具有四智的「能力」)了解手冊及製作各種汽車。此「手冊」中,詳細「記載」汽車的製作方法、材料及汽車的形狀、功能等,此「手冊」比喻爲衆生本具的「四智種子」。此智者與「手冊」即衆生本有的空性,也就是空如來藏,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體性」之義,也就是「理佛」之義。由于不知什麼原因(比喻無始無明),此「智者」被蒙蔽而看錯手冊的記載,也使用了不正確的製作方法與材料,結果汽車沒有造成,而製造成了一部功能不良的「鐵牛車」(比喻衆生的色身)。此鐵牛車材料已不對,不是手冊上所記載者。此材料缺點很多(比喻識種子)。此智者由于被無明遮蔽,能力雖未改變,但卻常看錯東西(比喻衆生的心)。有一天來了一位絕頂聰明的人,此人看懂此手冊,且已依此手冊實際製造完成一部功能很好的汽車(比喻爲佛),大家依其教導(比喻佛之說法),逐漸修正所用的材料(比喻識種子之垢漸去除),手冊也逐漸看得懂(比喻業障漸除,心漸清淨),終于有一天材料已完全與手冊記載相合,製造技術也完全正確(比喻回複四智能力),一部全新汽車終于完成(比喻成就事佛的妙色身)。佛經中「不空如來藏」的智種子即類似此逐漸修正改進而得來的材料,這與衆生的福報有關…
《中觀、唯識與如來藏論的爭議與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