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安居?安居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翻譯名義集、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安居”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安居”的解釋

  梵語va^rs!ika  或  vars!a,巴利語vassa。意譯爲雨期。爲修行製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製安居、結製。印度夏季之雨期達叁月之久。此叁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爲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爲安,要期在住爲居。

  安居之製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爲佛教所采用。于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九等中,記載釋尊與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迹。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出釋尊于四十五年間坐夏之地名。關于釋尊在成道後與弟子第一次舉行安居之地點,諸經典所說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爲第一次安居之所在。又據善見律毗婆沙卷叁載,阿育王之子摩哂陀與諸比丘在錫蘭(今斯裏蘭卡)支帝耶山(巴Cetiyagiri  )之迦那迦室(巴Kan!t!aka  )坐夏叁個月。至今錫蘭等南方佛教諸國仍依照律之規定而行安居之製。

  據十誦律卷二十四所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等出家五衆應行安居,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衆則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衆中,比丘與沙彌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與沙彌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于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a^yika-kkhandhaka)等中,規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則墮惡作(巴dukkat!a  ,突吉羅)之罪。

  關于安居之場所,四分律卷叁十七安居犍度舉出樹下、小屋、山窟、樹空、船上、聚落等處,或依牧牛者、壓油人、斫材人等安居。五分律卷十九安居法則禁止于無救護處、冢間、空樹、皮覆屋、露地處安居。又于安居前,須先修治房舍,並將房舍、資具等物公平分配予大衆。至于分配日期,據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床褥法條所舉,若安居之處所較近時,可于四月十五日分配;若安居之處所較遠,或安居之人數過多,而須移至別處安居時,則可提早于四月十叁日分配。又入安居時,須對所依之人(有德之比丘)表白結製安居之旨意,方可入安居,稱爲對首安居;若無所依之人時,則于心中自表結製安居之旨意,以入安居,稱爲心念安居

  于安居期間禁止外出遊行,違反此規定者得惡作之罪。然據四分律卷叁十七所舉,若能即日歸回者,可准許外出;或有特殊事宜,獲得僧伽之認可,以七日、十五日等爲期限者,亦可准許外出,此種方法稱爲七日法、受日法。此外,若有違規外出者,即得惡作之罪,稱爲破安居、破夏,將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資格。然若因避離猛獸、毒蛇、火難、水難、王難、賊難、食料難、女人、親族等障難,或爲調解破僧等事而離開安居之場所,則不獲罪。

  安居之時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叁個月)爲期。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爲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爲終日,翌日爲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則以七月十五日爲自恣日;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八所舉之安居期爲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關于安居之種類有二說:一說爲前安居、後安居二種,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後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說爲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叁種,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後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此外,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本引用涅槃經之說,將結製中之一日分爲五分,依次敘述佛陀早起著衣、外出乞食行化,乃至爲比丘衆、諸天善神說法等一日中之行止。

  安居之首日,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爲半夏。據四分律卷四十叁迦絺那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于安居圓滿後,大衆反省安居中之行爲,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稱爲自恣;自恣之日稱爲自恣日、佛歡喜日。又安居結束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于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爲解界。又安居圓滿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法臘又稱夏臘,爲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准。

  一般多于夏季舉行安居,然亦有于冬季結製安居者,稱爲冬安居。我國、西域地方及日本皆有冬安居之製。據大唐西域記卷一羯霜那國載,十二月十六日爲冬安居之首日,翌年之叁月十五日爲終日。

  我國行安居之製始于姚秦時代,其時由于十誦律、廣律等之傳譯,皆詳細解說安居之作法,我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另如出叁藏記集卷叁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廣弘明集卷二十四等,則載有我國僧人結安居之事迹。我國之安居製度雖承襲于印度,然因風土民情之差異,故未全然沿用印度之作法,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賜夏臘條所載,中唐至五代時,有未依安居之行儀而賜增夏臘之事。此外,安居在我國亦有隨意隨處而行之說,即認爲修行隨處可行,並不限于安居期間,故于年中行事中,未將叁個月之安居修行視爲必行之事。如百丈清規月分須知章中,記載各月之行事,然卻無安居之事項。另據釋氏要覽卷下解夏草條載,印度比丘于自恣日時,須以茅草(即吉祥草)爲僧伽之座,自亦坐于茅草上而行自恣。此種習俗傳至我國則有所改變,如宋代江南地方之僧,于解夏日時以茅草贈與檀越。

  日本之安居製度行之久遠,約與灌佛會、盂蘭盆會等同時由我國傳入。于安居期間亦舉行講經,稱爲夏經。平安時代安居中除講經外,尚行寫經,稱爲夏書。又于夏解日將夏書收納于寺社中,稱爲夏書納、夏解納。又安居期間隱居在寺社中,稱爲夏籠;隱居之堂,稱爲夏堂;安居中所修之念佛等,稱爲夏念佛;結夏安居之僧、稱爲夏僧;安居期間,避離不淨之食物,稱爲夏斷。

  日本之安居,系采夏、冬二期並行之製,在形式上曆來變化不少,但至今仍被隆重舉行。其中,尤以禅宗特重安居之行事,即以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夏安居之時期,以十月十五日至翌年一月十五日爲冬安居之時期。[中阿含卷二十九請請經、月燈叁昧經卷五、正法念經、四分律卷五十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卷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本寂禅師章下、嘉泰普燈錄卷十四雪庭元淨禅師章下、禅苑清規卷二、興禅護國論卷下](參閱“自恣”252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安居”的解釋

  (行事)Var&sdotblw;a,印度僧徒,兩期叁月間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學,是名兩安居。異名爲坐夏,坐臘等。始此謂之結夏,解此謂之解夏。業疏四曰:“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見布薩條。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安居”的解釋

  又名坐夏,或坐臘,即在夏季的叁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習佛法。 - 陳義孝編

【翻譯名義集】對“什麼是安居”的解釋

  南山雲: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製叁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叁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叁、所爲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故正法念經雲:夏中除大小便,余則加趺而坐。事鈔問:何爲但結叁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叁月,開後一月,爲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准。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至後十六日,開其一月續結令成。今但就夏,亦有叁時,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叁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在處須無五過: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叁、多蚊螘(魚倚切)難,或噆(音帀)齧(五結切)人,踐傷彼命;四、無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謂:求聞令聞,已聞令清淨,能爲訣疑,能令通達,除邪見,得正見;五、無施主施飲食湯藥。無此五過,乃可安居。鈔雲:凡受日緣務,要是叁寶請喚,生善滅惡者,聽往;若請喚爲利,叁寶非法,破戒有難,雖受不成。五百問雲:受七日行,不滿七日還本界。後更行,不須更受。滿七日已,乃複重受。鈔雲:縱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須七日法。律雲: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對首受法應具儀,對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爲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叁說)。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應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若受日者多,同緣受者二人、叁人,應一時羯磨。西域記雲:睹貨邏國,舊訛曰吐火羅國。東阨(音厄,限也)[卄/忽]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氣序既溫,疾疫衆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繼。而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叁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又雲: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叁月,或後叁月。前叁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叁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雲坐夏,或雲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曰: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阇月,後半十五日,解雨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 宋·普潤法雲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安居”的解釋

另譯爲「夏坐、受夏坐、坐夏安居、結夏安居」,僧團製度,在印度夏季中雨季的叁個月中,出家衆選擇一固定處所居住,不作遊行。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安居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