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nta-gra^ha-dr!s!t!i,巴利語anta-gga^hika^。執著片面極端之見解。略稱邊見。爲十隨眠之一,五見之一。有二種:(一)常見,認爲“我”死後常住不變。(二)斷見,認爲“我”死後斷絕。亦即于五取蘊執取斷、常一邊之謬見。此邊執見緣于薩迦耶見(有身見)所執之我、我所之事法,而起斷、常二見,障礙處中之道谛與出離之滅谛。又此見隨有身見而轉。成唯識論卷六總言此見有四十七見,其中七斷滅論屬于斷見,余四十見屬于常見。又此見攝于遍行之惑,與有身見同爲自界緣,皆以大地法中之慧爲體,爲見苦所斷之煩惱。[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六、卷四十九、俱舍論卷十九、雜阿毗昙心論卷四]
(術語)五見之一。略曰邊見。見五見條。
簡稱邊見。見邊見條。 - 陳義孝編
瑜伽八卷二頁雲: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執五取蘊爲我性已;等隨觀執爲斷爲常,若分別不分別染汙慧爲體。
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二頁雲:邊執見者:于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心執增益,見我斷常;名邊執見。常見所攝邊執見者:謂六十二諸見趣中,計度前際諸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想非非想論。斷見所攝邊執見者:謂諸沙門、若婆羅門、七事斷論。此邊執見、唯分別起;無有俱生。唯除卽此先世已來,串習隨逐邊執見等。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差別之相,如本地分,已廣分別。
叁解 顯揚一卷七頁雲:二、邊執見。謂于五取蘊,執計斷常,染汙慧爲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常無顛倒解爲業。如前乃至增長邊執見爲業。如經說:迦多衍那!一切世間、依止二種。或有,或無。
四解 集論一卷七頁雲:何等邊執見?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諸忍欲覺觀見爲體;障處中行出離爲業。
五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雲:二、邊執見。謂卽于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爲業。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趣攝。
六解 五蘊論四頁雲:雲何邊執見?謂卽由彼增上力故;隨觀爲常,或複爲斷;染汙慧爲性。
七解 廣五蘊論八頁雲:雲何邊執見?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卽于所取,或執爲常,或執爲斷;染慧爲性。常邊者:謂執我自在,爲遍常等。斷邊者:謂執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複生。如瓶既破,更無盛用。障中道出離爲業。
八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雲:卽于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
九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雲:邊執見者:于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解 界身足論上四頁雲:邊執見雲何?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邊執見。
十一解 大毗婆沙論八卷十二頁雲:問:何故此見、名邊執見?答:執常邊故。斷常乖中,俱名爲邊。執二邊見,名邊執見。如世尊告迦多衍那:若以正智,觀世是集,言無所有;則更不行。無所有者:卽是斷見。若以正智,觀世是滅,言有所有;則更不行。有所有者:卽是常見。謂觀有情,未來蘊起,故非是斷。現在蘊滅,故非是常。複次起我見者,猶是邊鄙世所诃責;況複于我,執有斷常。此執邊鄙,極可诃故;名邊執見。
十二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九卷十二頁雲:問:何故名邊執見?答:此見執二邊故,名邊執見。謂于斷常二邊轉故。如契經說:迦多衍那!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集者;則于世間,不執爲無。執爲無者,卽是斷見。謂彼若見後身生時;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死此生彼,必定非斷。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滅者,不執爲有。執爲有者,卽是常見。謂彼若見諸蘊界處,別別相續;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有生有滅,必定非常。複次此見所執,極邊鄙故,名邊執見。謂諸外道,執有實我,已爲愚猥;況複執我爲斷爲常,而非邊鄙。複次此見所執,極邊遠故,名邊執見。謂諸外道,執有實我,于無我理,已爲邊遠;況複執我爲斷爲常,而非邊遠。複次此執二邊行相轉故,名邊執見。謂執斷常二行相轉。如契經說:苾刍當知,我不與世間诤,而世間與我诤。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