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言“不一不異”。如水與波,兩者有別,故謂不即;水、波之性無別,故謂不離。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五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今之俗語多援引“不即不離”一語,用以形容二種對象保持不過于接近,亦不致過于疏離之情況;如兩個人既不親密,亦不疏遠。又如對于事物之描述,不致太露骨,亦不過于含蓄,亦謂達到不即不離之妙境。
(雜語)如水與波,水與波相別,故雲不即,水波之性無別,故雲不離。如言不一不異也。圓覺經曰:“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徐霞客遊記》卷叁:“急賈余勇穿其中,則其隙不即不離,僅容側身而進。”指物體若分若合。《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夫妻之間……處得來天然合拍,不即不離。”指的是人際關系既不親熱也不疏遠。按“不即不離”出于《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衆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