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不死矯亂論?不死矯亂論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不死矯亂論”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不死矯亂論”的解釋

  爲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之一;屬于計執過去而起之分別見解。即針對不死(一說爲所事之天)之問題,自己並非如實了知卻矯亂回答他人者。此類外道共有四種,故又稱四種不死矯亂論、四不死矯亂論。即:(一)就善惡業報之問題,隨一己所理解者而答覆他人。(二)就他世有無之問題,隨問者之所見而答以如是如是。(叁)就善不善法之問題,答以非善非惡。(四)取他人之見解而作爲問題之答案。此類主張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不死矯亂宗”。[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大乘義章卷六](參閱“六十二見”1241)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不死矯亂論”的解釋

瑜伽七卷六頁雲: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不死亂者。隨于處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诘問;卽于彼所問,以言矯亂。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辭而轉。是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第二、于所證法,起增上慢。第叁、覺已開悟,而未決定。第四、羸劣愚鈍。又複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我無所知。第二、于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诘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所證。第叁、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诘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如是叁種,假托余事,以言矯亂。第四、唯懼他诘;于最勝生道及決定勝道,皆不了達。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辭而轉,以矯亂彼。此四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幷破彼執,皆如經說。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若有人來,有所诘問;卽以谄曲而行矯亂。當知此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叁頁雲: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若唯能入世俗定者;當知是天、不善清淨。于諸谛中,不了達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若能證入內法定者;當知是天、名善清淨。于諸谛中,已了達故。其心已得善解脫故。當知無亂,亦有二種。一、無相無分別。二、有相有分別。此中第一、是善清淨天。第二、是不善清淨天。前清淨天,于自不死,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後不清淨,若有依于不死無亂,有所诘問;便托余事,矯亂避之。以于諸谛無相心定,不善巧故。先興心慮,作是思惟:我等既稱不死無亂;複有所余不死無亂,于諸聖谛無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爲勝。彼若于中,诘問于我;我若記別,或爲異記,或撥實有,或許非有。彼于記別,見如是等諸過失已;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诘問中,皆不應記。又于是中,見有余過。謂他由此,鑒我無知;因則輕笑不死無亂。有行谄者,作是思惟:我于此中,應如是記: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如是思已;故設詭言而相矯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于彼最上清淨天所,故稱我是不死無亂。由懷恐怖而無記別。勿我劣昧,爲他所知。由是因緣,不能解脫。以此爲室,而自安處。又有愚戆,專修止行;不能以其谄詐方便矯設亂言,但作是思:諸有來問,我當反诘。隨彼所答,我當一切如言無減而印順之。由是計度有差別故,建立四種。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不死矯亂論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