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西晉竺法護譯。收于大正藏第九冊。爲法華經現存叁譯本中之最古者。本經譯于太康七年(286),由聶承遠傳譯爲華語,張仕明、張仲政筆受,竺力、帛元信共同參校。本經之原本乃于阗國王宮所藏六千五百偈之貝葉本,經中含有大量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所無之譬喻故事,且品名異于妙法蓮華經者亦不少,故爲對照研究法華經之重要資料。
全經共有二十七品,內容與羅什譯本大致相同。然藥草品(羅什譯爲藥草喻品)中有迦葉之問答及日月生盲之譬喻;授五百弟子決品(羅什譯爲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有入海取寶之譬喻;藥王如來品(羅什譯爲法師品)中有寶蓋王及千子善蓋太子法供養之事;又諸咒皆翻梵爲漢;于總持品(羅什譯爲陀羅尼品)與樂普賢品(羅什譯爲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有關陀羅尼之漢譯出入甚大;將提婆達多品與見寶塔品合爲“七寶塔品”;光世音普門品(羅什譯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重頌”;囑累品列于最後一品。[出叁藏記集卷八、曆代叁寶紀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卷十四](參閱“妙法蓮華經”2847)
(經名)十卷,西晉竺法護譯。是法華譯本之初出者。與後出之羅什譯大同。但藥草喻品中有迦葉之問答及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記品之初有入海取寶喻。法師品名藥王如來品。有寶蓋王及千子善蓋太子法供養之事,又諸咒皆翻梵爲漢。囑累品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