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Di^rgha^gama ,巴利名Di^gha-nika^ya 。音譯作地哩甘阿甘。又作長阿鋡經。凡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爲北傳四阿含之一,系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之經而成。關于長阿含名稱之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叁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因系長經之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爲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曆劫而不絕。
全經有四分,叁十經,即:(一)第一分包括大本經、遊行經、典尊經、阇尼沙經等四經。(二)第二分包括小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弊宿經、散陀那經、衆集經、十上經、增一經、叁聚經、大緣方便經、釋提桓因問經、阿■夷經、善生經、清淨經、自歡喜經、大會經等十五經。(叁)第叁分包括阿摩晝經、梵動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裸形梵志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露遮經等十經。(四)第四分則僅收世記經一經。其中,第一分收錄有關佛陀之本始及事迹,第二分爲諸行之修習及佛說法之綱要,第叁分收錄對外道異學之論難,第四分則記載世界之起源相狀等。
于南傳五部中,長部(巴Di^gha-nika^ya )相當于本經。長部共有叁品,叁十四經,即:(一)戒蘊品,包括十叁經。(二)大品,包括十經。(叁)波梨品,包括十一經。然長阿含經第四分之世記經,則爲長部所無。又據日本學者南條文雄之英文叁藏目錄所載,以巴利本之叁十四經與漢譯之叁十經相對照,則僅有漢譯之六經與巴利文之十經關系較明顯,其余諸經則不一致。此外,近代日本學者如姊崎正治、赤沼智善等人亦從事漢巴阿含之對照研究而有類似看法。
漢譯長阿含經之別生經,有七佛經一卷等,共計二十一種。此外,以巴利文書寫的南傳長部之原文,從西元一八九○年至一九一一年期間,先後之譯本有:(一)英國學者大衛斯(RhysDavids)及卡本特(J.E. Carpenter)二人校訂出版之譯本。(二)大衛斯及其夫人之英譯本 Dialogues ofthe Buddha, 1909~1921。(叁)德國學者紐曼( K.E. Neumann)之德譯本Die Reden des Gotamo Buddhos,1907~1918。(四)德國學者法蘭克(O.Franke)之德譯本 Das Buch derlangen Texte des Buddhist Kanon, Leipzig, 1913 (部分)。另長部中有五世紀錫蘭佛教大論師佛音(巴Buddhaghosa )之注釋 Suman%galavila^sini^,于西元一八八六年由大衛斯及卡本特二人出版。
近時于我國新疆地方所發現之梵文本中,有相當于漢譯長阿含第九經衆集經( San%gi^ti-sutta),及巴利文長部第叁十二經阿吒曩胝經(A^t!a^na^tiya-sutta)之斷片,霍諾爾(R. Hoernle)收集于其著作 Manuscript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I. 中。又西藏大藏經中之 H!dus-pachen-poh!i mdo 相當于長阿含第十九經大會經,Tshan%s-pah!i dra-bah!i mdo 相當于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Lcan%-lo-can-gyi pho-bran-gi mdo 相當于長部第叁十二經阿吒曩胝經。
關于長阿含之傳承部屬,據法華經玄贊卷一本、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所舉,四阿含均爲大衆部所傳。然俱舍論稽古卷上則認爲系化地部所傳。又以日本學者宇井伯壽爲代表的現代學者,認爲系近于法藏部之部派所傳。[撰集叁藏及雜藏傳、曆代叁寶紀卷八、開元釋教錄卷四、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卷六上、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六、閱藏知津卷二十九、漢巴對照長阿含研究概括(幹潟龍祥,佛教學雜志第叁之六)、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參閱“阿含”3617、“阿含經”3619)
(經名)四阿含經之一。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見阿含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