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或齋會時,宣說教理以開導衆心。與演說、說教同義,然爲一種較淺近之教導方法。又唱導系有關經典之講演說話,即就經文而講,故又稱講經、講說、唱說、說法、講導、宣講、宣唱。唱導一詞,出自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大九·四○上):“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天臺叁大部補注卷九謂,啓發法門稱爲唱,引接物機,稱爲導。據梁高僧傳卷十叁載,昔時佛法初傳,于時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啓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其後,廬山慧遠每于齋集自升高座,先明叁世因果,複辯一齋大意,後代沿襲,遂成永則。
佛世時,舍利弗曾爲上座,唱導頗佳。梁高僧傳卷十叁複列舉我國當世著名之唱導師,如道照、昙穎、昙光等十人。續高僧傳卷叁十雜科聲德篇列舉慧明、立身等人;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卷叁十雜科聲德篇亦舉出唱導家法真、無迹等。梁高僧傳卷十叁亦舉出唱導師所須具備之四種條件,即:(一)聲,吐音嘹亮則可洗滌塵心。(二)辯,論難時之應變能力。(叁)才,出口成章,臨時采博。(四)博,博通經論書史乃至民間技藝。
唐代時,由于部分佛教徒致力于佛法之普及,“唱導”法會逐漸演化爲“俗講”法會。故講經對象,不限于教團內僧侶,寺院外之一般世俗民衆亦爲說法對象。爲布教傳道之方便,平易通俗之說法成爲其特色。爲使民衆易于理解,于是選擇教材,融合轉讀、贊呗、講經說話。隨著唱導之世俗化,唱導師亦被稱爲說法師、化俗法師。續高僧傳收錄數篇唱導時所用之種本、詞章、忏悔文、唱導文等。又從廣弘明集所收二十余篇廣被依用之唱導文,可知大多爲羅列華麗辭藻所成的表白體之唱導文,如真觀之夢賦、王僧孺之禮佛唱導發願文十數首、忏悔禮佛文、初夜文等。此外,我國分類編排有關佛教故事之“經律異相”、“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以及感應傳、往生傳、靈驗傳之編纂、流布皆與唱導有密切關系,故唱導爲佛教文學之基礎。
日本之唱導,始于七世紀左右聖德太子時,于中世時與平民之日常倫理生活相結合,更加平民化;唱導亦漸成爲獨立而職業性之工作,專事技巧,唱導師亦有蓄妻者。唱導亦爲日本之藝能、文學形成與發展之要素,由宗教信仰産生內省功夫及敏銳邏輯、倫理能力,賦予日本文學于思索方面之新生命,提供藝能、文學創造之題材。[大宋僧史略卷中行香唱導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四](參閱“俗講”3727、“說法”5922)
(術語)宣唱法而化導人也。佛世以舍利弗,富樓那爲第一,梁高法傳十科中有唱導之一科。法華經湧出品曰:“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大部補注九曰:“啓發法門,名之爲唱。引接物機,名之爲導。”梁僧傳(唱導論)曰:“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衆心也。昔佛法初傳,于時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啓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傍引譬喻。”僧史略中曰:“唱導者,始則西域上座凡趣請咒願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時中皆吉祥等。以悅可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辯才曾作上座,贊導頗佳,白衣大歡喜。此爲表白之推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