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六行觀?六行觀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六行觀”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行觀”的解釋

  以有漏智次第斷除修惑之際所修厭下欣上之觀法。叁界分爲九地,比較上地與下地,下地爲粗、苦、障,故觀而厭之;上地爲靜、妙、離,故觀而欣之。依此欣上厭下之力,可次第斷除下地之惑,故又稱欣厭觀。

  有部主張,行者入見道之前,可以六行觀斷除修惑之一分,而入于見道。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于無間道時,緣自地(自己現在之境位)與次下地之諸有漏法,觀粗、苦、障等叁行相之一;于解脫道中,緣次上地之諸有漏法,觀靜、妙、離等叁行相之一,如是則可斷除次下地之惑。合其上下,共須觀六行相,故稱六行觀

  另據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所載,厭下地之苦、粗、障,欣上地之勝、妙、出,依此六法修行,是爲六行觀,其一一之觀法爲:(一)厭粗觀,思惟欲界五塵能起衆惡,是爲因粗。而此身爲屎、尿等叁十六種臭穢之物所成就,是爲果粗。粗因粗果,皆須厭惡。(二)厭苦觀,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貪欲,不能出離,是爲因苦。而欲界報身常受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是爲果苦。苦因苦果,皆須厭惡。(叁)厭障觀,思惟煩惱障覆真性,是爲因障。而此身質礙,不得自在,是爲果障。因障果障,皆須厭惡。(四)欣勝觀,厭惡欲界下劣貪欲之苦,欣喜初禅上勝禅定之樂。(五)欣妙觀,厭惡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欣喜初禅禅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爲因妙。厭惡欲界臭穢之身,欣喜受得初禅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礙,是爲果妙。因妙果妙,皆可欣喜。(六)欣出觀,厭惡欲界煩惱蓋障,欣喜初禅心得出離,是爲因出。厭惡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欣喜初禅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爲果出。因出果出,皆可欣喜。

  依此上下對望之欣厭力,能斷下八地之惑,不能斷第九地(有頂地)之惑。斷有頂地之惑,必依觀四谛之無漏智,因無漏智勢力強,能對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此六法入觀之順序,系隨斷惑者之意而定,不必依無間道之厭粗觀與解脫道之欣靜觀對應之順序。唯識宗認爲,六行觀能伏住煩惱,不令起現行,然無法斷除煩惱之種子。[俱舍論卷二十叁、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四、卷一六五、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中本之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行觀”的解釋

  (名數)以有漏智次第斷下地之惑之法也。蓋叁界分爲九地,比較下地與上地,下地者粗也,苦也,障也,觀而厭之。上地者靜也,妙也,離也,觀而欣之。依此厭欣之力,次第斷下地之惑也。故亦謂之厭欣觀。但依如此上下對望之厭欣力,不能斷第九有頂地之惑,以彼爲更宜對比之上地故也,斷有頂地之惑,必依觀四谛之無漏智。外道以此六行觀斷下地之修惑,乃至生有頂地(見惑非彼之所斷,又非受生之因)。佛在菩提樹下,以無漏道,斷有頂地之見修二惑,前亦先以此六行觀斷下八地之見修二惑也。是之謂五部合斷(五部者,分見惑于四谛而爲四部,修惑爲一部)。俱舍論二十四曰:“世俗無間及解脫道,如次能緣下地上地,爲粗苦障及靜妙離。”輔行六曰:“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厭欣。”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六行觀”的解釋

  [出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觀。一厭苦觀謂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貪欲。不能出離。是爲因苦。複思欲界報身。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是爲果苦。苦因苦果。皆須厭惡也。(心數者。受想行也。)二厭粗觀謂思惟欲界五塵。能起衆惡。是爲因粗。複思此身。身叁十六物屎尿臭穢之所成就。是爲果粗。粗因粗果。皆須厭惡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叁十六物者。外相十二。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六行觀”的解釋

如世間道中說。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六行觀”的解釋

  禅波羅密次第法門雲六行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觀
  一、厭苦觀  謂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貪欲,不能出離,是爲因。若複思欲界報身,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是爲果。此苦因苦果,皆須厭惡也。
  二、厭粗觀  謂思惟欲界五塵,能起衆惡,是爲因粗。複思此身爲叁十六物之所成就,是爲果粗。粗因粗果,皆須厭惡也。
  叁、厭障觀  謂思惟煩惱障覆真性,不能顯發,是爲因障。複思此身質礙,不得自在,是爲果障。因障果障,皆須厭惡也。
  四、忻勝觀  謂既厭欲界下劣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勝禅定之樂,是爲因勝。複厭欲界饑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樂,是爲果勝。得樂勝苦,皆須忻喜也。
  五、忻妙觀  謂既厭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爲粗,即忻初禅禅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爲因妙。複厭欲界臭穢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礙,是爲果妙。得妙勝粗,皆須忻喜也。
  六、忻出觀  謂既厭欲界煩惱蓋障,即忻初禅心得出離,是爲因出。複厭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即忻初禅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爲果出。得出勝障,皆須忻喜也。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六行觀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