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manva^gama,巴利語samanna^gama。爲“得”之一種。即已得而現在相續不失之意。乃說一切有部之教義,然有部之論師亦有持異說者。于俱舍論卷四載,“成就”與“獲”均屬于“得”之一種。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稱爲獲;已得而至今相續不失,則稱爲成就。然大毗婆沙論卷一五七則以得、獲、成就等叁者異聲而同義。另據同論卷一六二載,得與成就之差別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等七說。[順正理論卷十二、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四](參閱“得”4548)
(二)梵語sam!panna,巴利語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寶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謂成就。或爲完成志願之意。密教以此爲悉地(梵sidhi )之意譯。[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經、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阿彌陀經、俱舍論卷四]
(叁)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書之副題爲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實現)。近代印度文學家、思想家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輯錄其于一九一叁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多次之演講稿而成書。本書內容包括有:個人與宇宙之關系、靈魂之意識、惡之問題、自之我問題、美之實現、無限者之實現等八篇。主要闡示:(一)西方都市文化産生“他”與“我”、人與自然之對立;而印度文化則産生人與自然融合一體之意識。現象界雖然呈現千形百狀,然真理唯有一個;吾人只要體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劇,系由于以有限之條件,欲升達無限世界之結果,故須實踐奧義書中“舍離一切乃可獲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說之舍棄自我,即如油燈之舍油而照明;所謂解脫,無非是從無知與貪欲之中脫離而出。文中充滿複興印度精神之熱情與理論。[A. Chakravarty, Macmillan: A Tagore Reader, 1961、タゴ─ル生誕百年祭記念論文集]
(術語)二十四不相應之一。又,諸經之證信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謂之五成就六成就七成就。
如叁種成就中說。
二解 無性釋七卷十四頁雲:所作皆辦,故名成就。 - 朱芾煌
所謂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後之歸結也。小乘既明業感,故求脫離,至得成就解脫入滅之果也。 - 明·楊卓